自序(1 / 3)

自序

自序一 撰寫《中日甲午戰爭120周年祭》成了今生使命

在2014年元旦前夕,應一個朋友的約定,讓我撰寫一篇紀念中日甲午戰爭120周年的文章。可是,翻開曆史書籍,閱讀完中日2000多年關係史,我驚人地發現了中日交往的兩大曆史現象或者說曆史規律。

第一個現象與規律是,當中國強大、日本軟弱的時候,日本就依附中國,中日關係就友好、和平。比如在漢朝和唐朝時期。當中國相對軟弱、日本強大的時候,日本就侵略中國,中日關係就出現衝突、戰爭。比如在明朝中晚期、清朝晚期和中華民國時期。

第二個現象與規律是,從明朝(1368年——1644年)、清朝(1644年——1912年)到中華民國時期(1912年——1949年),這兩個朝代和一個時期,日本都是在中晚期便開始發動針對中國的大規模的侵略戰爭,而且是一個朝代或者說一個曆史時期,就發動一場大規模的侵略戰爭,它居然沒有間斷過這種大規模的侵略行徑。

這不由得讓我產生了一種十分奇特的感覺和想法。那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否會躲過日本一個朝代(或者一個曆史時期)侵略中國的這種曆史周期律呢?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00周年,也即是在2049年。或者在2149年,在新中國成立200周年之際,日本是否會挑起第四次大規模的侵華戰爭呢?

對於未來,我們既不得而知,也未可料也!一種沉重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油然而生!正是基於這種對未來的顧慮和居安思危的想法,我便立即作出了一種

決定:策劃和撰寫一部能夠教育和警醒後代的愛國主義方麵的書籍《甲午中日戰爭120周年祭》,以警示國人,啟迪後人。

2014年1月1日淩晨三點於北京西郊書房

自序二 盛世之警鍾長鳴

光陰荏苒,歲月如梭。

時光的巨大手掌仿佛雷霆萬鈞之力,把我們這一代人和我們這個偉大的民族曆史性地推到了21世紀波譎雲詭的世界改革大潮的風口浪尖。

在人類剛剛邁入21世紀的第2個10年,由於中國有30年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和在此基礎上擁有雄厚的綜合國力作為堅強的後盾,使21世紀的中國在世界大舞台上“風光無限”:在全球經濟普遍低靡的情況下,世界東方的中國卻“一枝獨秀”,經濟仍然保持了7.6%的世界第一速度的高速增長,可謂“風景這邊獨好”。尤其是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舉辦、第一首航母的試航、嫦娥號“奔”月的成功著陸、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航天大國等等大事喜事捷報頻傳,好戲連台,莫不使每一個當代的中國人揚眉吐氣。

21世紀第2個10年的中國,可以說是中華民族洗雪近代百年奇恥,實現民族偉大複興與崛起的標誌之年而載入史冊!

然而,盛世當清醒,國人須自強。隻有知彼知己,方能百戰百勝。今天的中國隻是趕上了當今世界和平與發展的難得好時光,通過改革與開放邁上了民族振興的康莊大道,但離中華民族最終實現強盛與繁榮的偉大目標還很遠,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用一句概括的話來說,今天的中國才隻是中華民族實現繁榮昌盛的萬裏長征的第一步。

今日之中國,改革才剛剛涉入深水區,市場經濟體製還遠未形成,民主、法製、文明建設的宏圖任重而道遠。

中國改革的路還很長,更多的更艱巨的挑戰還在後麵,可以這樣說,市場經濟體製在中國全麵建立之日,才是中華民族真正強盛之時,才是中華巨龍展翅騰飛之時;如果在中國建立不起一套規範化的市場經濟體製,就始終走不出“曆史的怪圈”,就有落伍的危險。

今日之中國,才剛剛融入世界經濟與科技革命大潮的主戰場,目前的中國仍然處於負重爬坡的關鍵階段,如果我們能在5至8年內成功應對這場科技、教育、文化、軍事變革的嚴峻挑戰,中國就會如虎添翼,實現民族的根本轉變,變成真正意義上的世界大國。如果應對不了這場攸關民族命運與前途的“整體大決戰”,中國30年改革開放的成果就會付之東流,中華民族就有可能敗下陣來,再次重演近代民族被西方列強宰割、瓜分、蹂躪、欺負和挨打的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