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清代女性文學發展到曆史的極盛期,出現了許多極複雜有趣的女性文學現象。一方麵女性作者的身份,明確地由青樓女子向閨秀女性成功過渡,由俗及雅,為閨秀宏富、深刻而又相對自由完整的女性文學創作展開了一頁新篇章;另一方麵萌芽於中國封建製土壤中的女性文學不得不受到許多生活的限製,正如美國學者曼素恩所言,從降生到生命的終結,一位普通女性的心靈智慧更多地消滅在年複一年、日複一日的瑣碎生活之中,因此,其精神的希求與顯露就顯得格外珍貴。一方麵,雖然部分閨秀女子仍然深受貞潔節烈觀念的影響,其吟誦也並未超越舊有的傷時惜春、孤芳自賞的情結,但更多的閨秀則大膽突破陳俗,將對個性解放的渴望、對女性生命意識的覺醒、對人情世態的品讀以及對人之命運的關注融入自己的詩歌心靈史之中,與文士之作一道彙入中國古典詩歌的長河,譜寫了精彩而唯美的篇章;另一方麵,受到考據學興盛以及清初統治者重視家庭穩定因素的影響,社會輿論雖然較多關注女性對傳統道德標準的遵守,但與此同時,以江浙一帶為中心也出現了一大批鮮明支持女性走出閨闈,並公開與之唱和、交往甚至招收女弟子,發出“女子重才不重德”言論的文士,為閨秀的發展開辟了新路。可以說,這一切絕非偶然。在研究清代女性詩學思想的時候,我們必須考慮以下幾個方麵的問題:一是閨秀創作及其詩學理論提出的文化生態環境。這是對形成、影響或幹擾其走向的大環境做出的探索,為分析其思想特征奠定基礎。二是對閨秀參與詩歌創作並發表詩學見解的心理特征與心理需求作出研究,從而分析其價值與影響。三是對促成閨秀詩學觀全麵定型的直接淵源作出評判,從而準確地把握其詩學觀念的構成及內部細節特征。四即最重要的一個方麵,就是把握各個地區,不同身份、階層的女性在不同的曆史階段所持的詩學觀及其具體表現與分類,力求條分縷析地梳理整個清代閨秀詩學觀的全貌。

20世紀50年代,胡文楷根據曆代正史藝文誌、各省通誌、府州縣誌及閨秀詩文詞集與各類詩話著作中有關女性文學創作的記載,編著了《曆代婦女著作考》21卷,收錄了自漢魏六朝至近代的女性作家4000餘人,其中,明清兩代共有女作家3750餘人,占中國古代女性作家的90%以上。其中清朝一代就有3500餘人,又占明清兩朝總數的90%以上。從地域分布來看,在這3000餘名女性作家中,僅江浙兩省就有3000人左右(胡考所載有缺漏,據南京大學史梅女士補遺,數量應該更多),又占清代女性作家的80%。也就是說,古代文學女性比重最大的是清代的江浙地區,這個數據也足以說明江浙一帶作為清代文化重鎮其標誌性的意義。因此,我們對清代閨秀文學的探討,對其範圍的界定,實質是以江浙兩省為中心輻射全國而形成的文學生態圈。本書中,我們對閨秀文學創作及其詩學思想的研究也主要集中於江浙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