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部分

紮什倫布寺

西藏最大的寺廟之一,與拉薩的哲蚌寺、色拉寺和甘丹寺以及青海的塔爾寺和甘肅南部的拉卜楞寺並列為格魯派的六大寺廟。

紮什倫布寺,位於西藏日喀則縣尼色日山下,為曆代班禪駐錫之地。紮什倫布,藏語意為“吉祥須彌山”。公元1447年(明正統十二年)由宗喀巴弟子根敦珠巴興建,曆時12年。根敦珠巴是宗喀巴最小的弟子,後來被追溯為一世達賴喇嘛。寺院最初被定名為“崗堅典培”,意為“雪域興佛寺”,後被根敦珠巴改成現在的名字。

公元1600年(萬曆二十八年),四世班禪羅桑確吉堅讚任該寺住持時,又對其進行了大規模擴建。四世班禪是第一個被冊封的班禪喇嘛,從此紮什倫布成了曆代班禪喇嘛的駐錫之地。曆代班禪對紮什倫布寺均有擴建。乾隆五十六年,尼泊爾出兵後藏,將紮什倫布搜掠一空。清政府出兵擊退尼泊爾後,寺廟逐漸得到恢複。

紮什倫布寺占地30萬平方米,依山而建,遠看像一座山城。裏麵分為宮殿(班禪拉丈)、勘布會議(後藏地方政府最高機關)、班禪靈塔殿、經學院等四個部分。經學院又由錯欽大殿、四個紮倉及下屬的64個康村組成。其中最宏偉的建築是大彌勒殿和曆代班禪靈塔殿。大彌勒殿供奉著1914年九世班禪曲吉尼瑪主持鑄造的鎦金青銅強巴佛,即彌勒佛的坐像。七座曆世班禪靈塔。靈塔大小不一,有的靈塔供奉幾個班禪,有的隻供奉一個。塔內藏有包括十世班禪確吉堅讚在內的曆世班禪的舍利肉身。

每年的藏曆八月,紮什倫布寺會舉行三天的跳神活動,有四十多種宗教舞蹈在活動上向公眾表演。

紮西德勒

如果說,在我們的日常會話中,使用得最多的英語單詞是“拜拜”,那麼,我想說我們使用得最多的藏語單詞無疑便是“紮西德勒”。

紮西德勒,藏語意為“吉祥如意”,是一句祝福語。但很多時候,我們是將其問候語來使用的。我在藏區的時候,凡與藏人打招呼,首先說一句“紮西德勒”,對方便會友好地回你一句“紮西德勒”。這有點類似於我向他說“你好”,而他也回複我說“你好”,真正“故康桑(你好)”這句藏語問候語反而不用說了。

最有意思的是,今年11月初,我和色波去陝西鳳縣參加在那裏舉辦的第一個羌曆年,大家在宴會上舉杯時的祝賀語最多的是那基阿路(羌語“吉祥如意”的意思)。但席間卻有一個胖胖的女孩,頻頻舉杯,頻頻興奮地高喊著“紮西德勒”。我轉頭對色波說,她看上去不像是你的同胞(藏族),但有可能是藏學研究者,不然,在這裏應該說羌語的時候,她怎麼說藏語?但是後來經我們向她本人打聽(那時候她已經有點喝高了),她才告訴我們,她是武漢人,現在雲南大學攻讀博士學位,研究的不是藏學而是旅遊管理。色波便笑著對我說:“她可能是把‘紮西德勒’當成少數民族的通用語了。”

但由此可看出,“紮西德勒”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有著多麼高的普及程度。

藏傳佛教

我手上有一本《西藏佛教密宗》,是英國人約翰·布洛菲爾德寫的,研究的就是藏傳佛教。這本書我正在讀,還沒讀完。事實上,我讀得很慢,因為它並不是一本輕鬆好讀的書。

印度的佛教傳入西藏後,與西藏的文化相融合,自然也打上了西藏的特殊印記。作為佛教的一個分支,藏傳佛教又被稱為喇嘛教。我在網上查閱資料,其中一則是這樣說的:藏傳佛教始於鬆讚幹布時期,其來源為印度的大乘佛教及瑜伽,著名的傳教者為印度的蓮花生大師。他來到西藏後,逐漸建立了密教的基礎,此一時期被稱為前弘期。此後經過朗達瑪滅佛的波折,佛教經過了滅佛的破壞後又重新振興(參見本書“阿裏”詞目),並逐漸形成了寧瑪、噶舉、噶當、薩迦、格魯、覺囊等派別,此一時期被稱為後弘期。在宗喀巴大師創立格魯派,成為藏傳佛教的主流後,西藏便開始出現了政教合一的特殊局麵。

鬆讚幹布弘揚佛法,除了自身的虔誠和執著外,還受惠於兩個女人的影響。她們一個是尼泊爾的毗具底公主(藏名赤尊公主),一個便是漢朝的文成公主。兩位公主先後嫁到西藏,成為鬆讚幹布的妻子。那時候,尼泊爾和中國都已有印度傳入的佛教。她們的隨嫁品中,自然會帶上一尊釋迦牟尼的佛像,也可能還有一些經書。毫無疑問,是她們讓鬆讚幹布皈依了佛教。他開始派遣一些人到印度學習梵文和佛經,回來後在梵文的基礎上創造了藏語文字,並用這種文字翻譯佛經經典,逐漸奠定了藏傳佛教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