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
《詩意人生》一書正式動筆於2012年1月,而構思卻於2009年就開始了。那時在高三任教,常常為講高考詩歌鑒賞題到圖書館或互聯網查閱相關資料,一查才發現,相關資料甚少,而能將詩歌講圓講透講出真滋味的則更少,於是決定親自解讀這些詩歌,並形成結構完整的賞析文章發表在博客上,既有助於學生理解,又能與同行共享。
每節詩歌鑒賞課下來,學生們的反映都很強烈,他們在我的啟發下,不僅學會了如何鑒賞和解題,更喜歡上了古典詩詞,還常常仿寫幾首給我看。師生之間以詩為紐帶,進行著詩意的交流,在那令人疲憊的複習間隙,真是一種難得的享受。發表在博客上的賞析文字也獲得了好評,博客瀏覽量迅速上升,從原來的每日寥寥幾人上升到幾百甚至上千。這種邊研究邊寫邊講的方式,這種理解和認可,讓我體驗到了一種被需要的快樂。
後來,因為種種原因未能再續。
2012年1月,人生突然轉型,為了既能詩意地棲居在這片土地上,又能為他人做點有用的事,於是從1月9日開始,每日靜坐書齋,“閉關”分析2010—2011年兩年高考詩歌鑒賞題所涉及的所有古典詩詞,整理舊文、撰述新作。寫完之後,恰是3月9號,看著整整兩個月閉門造出的一篇篇文字,不僅沒有滿足感,反而感到惶惑:我的這些文字,還會像以前那樣受學生和同行的歡迎麼?
我的妻子曹曉麗是這些文字的第一讀者和第一“編輯”,她告訴我:不知道別人看了以後感覺如何,我讀了之後,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而且,讀這些文字,本身就是一種享受。於是我們決定拿著文稿去拜訪康傑中學的語文前輩們。路勝利校長看了文稿後,給予了極高的評價和肯定,並全力支持我們,還建議我們在每篇賞析文章前加一段入選理由。我們研究了近八年各省市高考詩歌鑒賞題選取詩歌的規律,認真為每一首詩詞撰寫了入選理由,這些入選理由,雖然隻有短短幾行,卻成了本書的一大亮點,這與路校長高屋建瓴的指導和建議是分不開的。朱岩老師將文稿仔細地審閱了一遍,小到每一處標點、每一個錯字,大到文章的結構和文章涉及的文化現象,都一一指出,並提出了修改意見。梁元成老師提出了藝術性和實用性如何協調的問題,也最終決定了這本書最後的編排體例。何華堂老師也給我們提出了許多具體而寶貴的建議。
《詩意人生》是我和妻子共同合作完成的第一本書,它的成形與出版離不開路勝利校長、朱岩老師、梁元成老師、何華堂老師的關懷和支持,也離不開母親對家庭無微不至的照顧與姐姐在精神和物質上的大力援助。在此,我們二人,對這些師長、親朋致以最誠摯的謝意。
張建文
壬申年八月於間世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