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當張建文和曹曉麗把他們的書稿《詩意人生——高考古詩詞鑒賞》送到我手上時,我先是粗略地瀏覽了一下,立即被他們深厚的知識積累、華美的文辭和勤於思考的精神吸引住了。
一個浮躁的時代,常常是急功近利的,而教育卻不能急躁。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而這個長期的過程就要求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必須著眼於學生的長遠發展,眼中有學生,心中有學生,不能僅僅為學生的眼前利益著想,隻為學生能考上哪所大學作準備;還應該為他們的將來,為他們的一生著想。讓學生的生活除了單一的高考目標外,還應該具有偉岸的理想、磅礴的激情,具有高雅的情趣、悲憫的情懷,具有曠達的胸襟、獨立的尊嚴。讓他們麵對權欲功利,浮躁喧囂,能望天上雲舒雲卷,看庭前花開花落,擁有一個高品位的人生,正如德國詩人荷爾德林所寫的那樣“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或者說,讓他們以審美的姿態去創造性地思考、追求人生理想。鑒於此,張建文和曹曉麗兩位教師在語文教學中,在校本課程資源的開發中,選擇了具有濃厚的民族傳統文化色彩的高考語文所涉及的古典詩詞進行鑒賞,不僅有助於提高學生的古詩詞鑒賞能力,更能為學生的人生打上一層詩意的底色,這是一項非常有意義的工作。
經過一段時間的仔細閱讀之後,我發現兩位作者在對古典詩詞的鑒賞過程中,運用了一些獨特而對學生有用的鑒賞方法,這也正是這本書的幾個亮點:
一、在鑒賞高考詩歌時采用“以詩證詩”的方法,即利用甲詩人的A詩印證其B詩,或者用甲詩人的詩印證乙詩人的詩。比如他們在賞析李白的《古風五十九首(其三十九)》一詩時,用我們學過的“世間行樂亦如此,古來萬事東流水”解釋“榮華東流水,萬事皆波瀾”,用“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來說明“白日掩徂輝”所表現出的美人遲暮之感。由於語言的隔閡和知識的積累不足,我們的學生在鑒賞古典詩詞時感覺很困惑,建文和曉麗憑借他們深厚的知識積累,運用“以詩證詩”的方法,以意象或情感為紐帶,將不同詩人的詩句進行比較,相互印證,舉一反三,延伸拓展,如果認真閱讀,對提高學生的古典詩句的積累和鑒賞能力是有很大幫助的。
二、用豐富的詩例對古典詩詞的意象和情感進行類型化分析。兩位作者在賞析詩歌時,總是先對詩歌中的主要意象和詩人情感進行類型化梳理,比如一個意象通常會表達哪幾種情感。他們在賞析郭麟《菩薩蠻·北固題壁》一文中論述道:“‘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智者動,仁者靜。’在古代山與水是一對相應而生的象征物。山水除了這種人格的對應象征以外,還有很多文化上的象征意蘊。山以其靜,往往成為家園的象征,‘隻有青山圍故國,黃葉西風菜圃’,‘他鄉生白發,舊國見青山’,往往生發的是青山依舊、家園荒蕪、物是人非的感慨。山又因其不動不變,也常常用來象征永恒,‘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青山終不改,人事費興亡’,功業成敗,人事興亡,這都容易成為過往,而青山卻是永恒的,見證著一切。更多的時候,青山因為其形成的時空阻隔,成為對人生磨難和坎坷的象征。‘宦遊處,青山白浪,萬重千疊’,這是說仕宦的艱難;‘儂也替江愁,山山不斷頭’正是象征了人生的種種坎坷挫折。還有,因為山有一種‘雲深不知處’的隱逸感,有一種‘望峰息心’的功能,所以往往成為高人逸士隱居的首選,所以李白才‘五嶽尋仙不辭遠’,不倦地遊盡天下名山,所以陶淵明才說‘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王維本就有‘素懷在青山’的佛心,所以才能領會‘若值白雲屯’的禪機。”又比如一種情感通常可以用哪些意象來表現,他們在論述王安石詩中的雲意象詩時這樣寫道:“在不同時期麵對不同的人生境遇,雲在王安石的詩中有不同的寄托,如身處高位時,是‘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浮雲是小人的象征;而遭遇挫折時,便是‘誰似浮雲知進退,才成霖雨便歸山’,浮雲又是聖者的化身;當對仕途完全絕望時,則是‘但留雲對宿,仍值月相尋’,通過雲來寄托留戀美景的情懷。”這些類型化的梳理,有的是他們借鑒了別人的成果,有的則是他們自己研究的成果,這種類型化的分析,無論是對於老師的講授,還是學生的答題,都具有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