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杜甫(712—770),字子美,是我國唐代偉大的現實主
義詩人。他家祖籍襄陽(今湖北襄樊),曾祖時遷居至鞏縣
(今河南鞏義)。他的祖父杜審言是初唐時的著名詩人,對杜
甫有著較深的影響。杜甫從小就飽讀詩書,表現出很高的才
華,但他考進士時卻沒有考中。
從二十歲的時候起,杜甫開始到各地漫遊。他先後遊曆
了吳越、齊趙等地,飽覽了祖國的壯麗山河,視野得到開闊。
同時,他還結識了蘇源明、李白、高適等人,並同他們結下
了深厚的友誼。
天寶五年(746),杜甫西入長安,希望得到施展抱負的
機會,但他的願望再次落空。他在長安困居了十年,過著非
常艱難的生活。這段生活經曆使他深入了解到了普通百姓的
生活和苦難,產生了憂國憂民的思想。
天寶十四年(755),爆發了曆史上著名的“安史之亂”,
次年長安即被叛軍攻陷,唐玄宗逃到蜀中避難。杜甫曾被叛
軍抓住,後來逃出,奔赴鳳翔(今陝西鳳翔),被即位不久
的唐肅宗任命為左拾遺。因為他直言上疏挽救房,被貶為華
州司功參軍。
不久,杜甫棄官經秦州入蜀,在成都浣花溪畔搭建草堂
居住。他曾到西川節度使嚴武帳下任節度使署參謀,檢校工
部員外郎(故後世又稱杜甫為“杜工部”),但不久就辭去官
職。嚴武死後,杜甫攜家出蜀。他先到了夔州(今重慶奉
節),在那裏停留了一段時間,然後出峽東下,於大曆五年
(770)病死在船上。
杜甫生活在唐代由盛轉衰的時期,正是社會急劇動蕩的
時代。他經曆了許多艱難和坎坷,一直掙紮在窮困當中。他
目睹了統治者的腐敗和黑暗,經曆了戰亂帶來的災難,了解
到了人民的疾苦,使他的思想得到了進一步的升華。在他的
詩中,更多的是表現了他對國家前途的憂慮,對人民的苦難
生活的深切同情和對戰亂、腐敗黑暗的憤恨和揭露。他寫了
“三吏”、“三別”、《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兵車行》、
《麗人行》、《春望》、《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秋興八首》等
不朽名篇,深刻地反映了他所生活的那個時代,具有強烈的
社會現實意義,因此後世稱之為“詩史”。
在藝術上,杜甫繼承了前人的成就,博采眾長,各體兼
備,而且有所發展,形成了他所特有的沉鬱頓挫的藝術風格,
達到了藝術形式與反映社會現實內容的完美結合,對後世產
生了巨大的影響。後世將他譽為“詩聖”,他是當之無愧的。
杜甫的詩流傳下來的有一千四百多首,我們選擇了較有
代表性的一百餘首介紹給讀者,希望讀者能通過本書對杜詩
有個大概的了解。鑒於水平有限,選詩和注釋中難免有不當
之處,懇望讀者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