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視域研究的藝術理論
學術活動與成果評價
作者:劉宗超
中圖分類號:J60 文獻標識碼:A
Trans-Visual-Threshold Art Theory: Comment on Monography Comparative Art Science
LIU Zong-chao
(School of Arts, Hebei University, Baoding, Hebei 071002)
比較學在很多人文社科學科中都建立了自己的獨立學科,如比較哲學、比較經濟學、比較法學、比較美學、比較文學、比較教育學、比較社會學,等等。相比較文學在西方有百年的曆史,在中國也是上世紀80年代就已經形成,90年代就有了自己的博士點。但是作為2011年升為學科大類的“藝術學”無論是之前或是之後,都還沒有自己的比較學,這不能不說是藝術學建設的滯後現象之一。人們對藝術的研究,以及“藝術學”過去作為“文學”下的一級學科,盡管有人提及比較藝術學,或有跨視域的比較實踐研究,但作為一個比較藝術學的學科斷然是沒有的,主要原因大致在於缺乏一個深入的係統性的比較藝術學的理論研究及其相應的研究成果。欣聞李倍雷、赫雲不久前出版了《比較藝術學》專著,填補了藝術學升為學科大類以來的這個學科係統的理論研究的空缺,同時也為建構第十三個學科門類的“藝術學”辟出了一個新的學科方向。專著《比較藝術學》實際是李倍雷教授主持的國家社會科學藝術學項目一般課題的最終成果。2009年李倍雷教授成功立項主持了國家社科藝術學項目“比較藝術學體係研究”,從此對比較藝術學的學科性質和體係做了專門深入係統的探討。該書基於宏觀的、整體的和綜合的藝術理論,提出了比較藝術學的學科性質和特征,認為比較藝術學是本體而不是方法,這就把通常的藝術研究中的“比較”方法提升到了學科的高度,使跨視域的藝術研究具有世界文化的整體感,專著《比較藝術學》將“比較”的方法提升到學科高度與範疇的學理認知,超越了一般意義的比較方法,“比較藝術學”的學科意義的也就彰顯出來了。
專著《比較藝術學》重點提出和解決了藝術學學科跨視域研究的理論和方向目標。它是一部以跨視域的藝術理論的體係研究,詳細闡釋了比較藝術學的理論體係和係統結構,區別於一般性的比較學的實踐研究。即《比較藝術學》探討和研究的是比較藝術學的學科性質與體係,而不是“藝術比較”的一種方法,因此《比較藝術學》提出了比較藝術學是本體論,而不是方法論的主要觀點,同時還提出了比較藝術學的研究主體決定研究客體,將比較的方法提升到學科高度來認知,從而建設的是跨視域的比較藝術學。因為作為一種“比較方法”它可用於任何學術理論的分析與研究中,但它卻不能構成比較學科所具有的本質目標與視域對象,不能形成跨視域或跨文化的理論研究。《比較藝術學》將跨視域研究的藝術理論研究提高並上升到世界文化的範圍來認識與建構,使其理論獲得自主性和開放性的意義。因為比較的方法不能包含比較藝術學的學科研究中所具有的世界文化整體感,隻有“比較藝術學”的跨視域理論才能夠具有跨國家、跨民族、跨族群、跨文化、跨學科研究的本質特征和學科性質。另外,比較的方法不包含當今世界比較藝術學科所具有的時代文化和思想基礎,而比較藝術學的理論恰恰具有了整個世界時代的文化思想基礎。當然比較藝術學也不排除運用了比較的方法,為此李倍雷、赫雲的《比較藝術學》,提出了跨視域、跨文化研究藝術的方法。該書認為比較藝術學的視域關係,是研究主體從跨視域的藝術中產生出來的“親緣關係”、“異同關係”、“話語關係”、“科際關係”,這些“視域關係”構成了相對穩定的比較藝術學的研究對象,由這些視域關係便產生了不同於與之對應的研究方法,即“變遷研究”對應親緣關係;“形態研究”對應異同關係;“互釋研究”對應話語關係;“交叉研究”對應科際關係。這些研究方法擺脫過去一些學者套用比較文學的研究方法,也擺脫了西方比較文學的研究方法,提出了中國的比較藝術學自己的一套完整的有係統性的研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