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13年11月,印度作家羅賓德拉納特·泰戈爾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曆史性地成為亞洲文學史上第一個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他在特定的曆史和政治語境下,為印度文學及亞洲文學爭得了殊榮。從1913年到1966年以色列作家阿格農再度為亞洲獲取諾貝爾文學獎為止,半個多世紀裏,泰戈爾的獲獎在亞洲可算是空前的壯舉。
泰戈爾獲獎多年後,瑞典諾貝爾獎評委們認識到諾貝爾獎這一權力話語操作的局限和困境,便力圖突破西方中心主義的思維範式,在亞洲、非洲、澳洲廣泛“探勘”,力求公正性和多元化,用獎金和榮譽平息政治、經濟地位今非昔比的第三世界的怨忿。於是,20世紀60年代後,隨著以色列的阿格農和日本的川端康成先後獲獎,一批歐美世界以外的作家如索因卡、馬哈福茲等相繼獲獎。不過,涉及亞洲主題或亞洲作家時,一些曾經發生在泰戈爾身上的故事便一再重演。
2012年10月11日,瑞典皇家科學院諾貝爾獎評審委員會宣布,中國作家莫言獲得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這似乎表明,經過99年的漫長等待後,中國籍本土作家的代表人物終於“追上”了印度作家泰戈爾,從而迎來了中國當代文學的曆史性突破。考察莫言與泰戈爾這兩位東方文學標誌性人物,必將使我們對諾貝爾文學獎的複雜微妙、對中國文學與印度文學如何走向世界有一個大致的印象和了解。
2009年至今,印度、美國、中國、新加坡等國舉辦了多次泰戈爾國際學術研討會,紀念這位傑出的作家、思想家與社會活動家。2011年是泰戈爾誕辰150周年,印度多地舉行活動,紀念世界文學在東方國家的這位傑出代表。當年5月7日,印度總理曼莫漢·辛格與印度國大黨主席索尼婭·甘地等政要在新德裏出席了為紀念泰戈爾誕辰而舉行的盛會。這說明,印度已經將泰戈爾視為文化外交或公共外交的國家修辭話語,以展現印度文化的國際親和力,構建和推廣印度正麵的國家形象,為印度崛起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2013年,東西方世界迎來了泰戈爾獲得諾貝爾文學獎100周年的特殊日子。因此,2012年至2013年,印度國內外舉行了多次紀念泰戈爾獲得諾貝爾文學獎100周年的學術研討會。
作為一位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社會活動家,泰戈爾與東方世界的文化交流成為學者們常論常新的話題。他的作品和思想也值得從不同角度進行考量。自2002年完成關於泰戈爾研究的碩士學位論文以來,筆者一直鍾情於泰戈爾膾炙人口的文學作品,也著迷於泰戈爾深邃豐富的人格思想。值此紀念泰翁獲得諾貝爾文學獎100周年之際,特出版此書以示感懷、以表寸心。
本書主要分為三部分,即泰戈爾與諾貝爾文學獎、泰戈爾與西方作家、泰戈爾的現代闡釋和當下意義等,其中的部分文章曾經先後發表於《東方叢刊》和《南亞研究季刊》等刊物。筆者在此對這些刊物及其相關編輯表示真誠的謝意。收入本書時,這些文章都經過了程度不一的修改。某些文章的修改,得到了著名學者、中國社會科學院劉建先生等人的熱情指點和幫助。筆者在此深表謝意。這在後記中有所陳述。本書還收入了筆者近年來參加在新加坡和美國舉行的泰戈爾學術研討會的一些感言。學力和時間所限,本書定然存在不少的缺憾或謬誤,熱誠歡迎讀者諸君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