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四川藏族地區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 引言(1 / 2)

三、四川藏族地區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 引言

在四川藏族地區,城鎮昔日的蕭條與破敗已被繁榮景象所代替,富有民族特色的新建築如雨後春筍般拔地而起,寬闊而整潔的道路上車輛川流不息,繁榮的商業區生意興隆。2007年,四川甘孜州白玉縣新城鎮阿壩州城鎮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0726元,較上年增長23.6%;甘孜州城鎮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0178元,較上年增長13.2%,比1978年增長13.57倍;涼山州木裏縣城鎮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9095元,較上年增長13.2%,比1978年增長7倍。城鎮居民人均居住麵積有了大幅提高,以甘孜州為例,1978年城鎮居民人均居住麵積10.45平方米,2007年達到16.77平方米,全州85.3%的城鎮居民擁有私人住宅。

2007年,四川藏族地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50.22億元,較上年增長18.6%。內地城鎮居民所接觸的一切,從時裝到流行音樂,從手機到電腦在四川藏族地區都能見到。

在農牧區,政府撥出大量資金,持續實施“少數民族貧困農牧民住房解困”、“萬戶光明計劃”、“百村甘泉計劃”等惠民工程,建設牧民新村,幫助農牧民建設定居點,使數以萬計的牧民結束了千百年來“逐水草而居”的遊牧生活,住進了有圍欄割草基地、牲畜越冬棚圈、人居房屋“三配套”的永久性居民點。改革開放以來,80%的農牧民陸續住進漂亮寬敞的新居,購買機動車的農牧民日益增多,一些富裕鄉村擁有機動車的人家占到三分之一。農牧民的居住條件不斷改善,修建新房的日益增多,而且講究舒適、寬敞、抗震,外觀有民族特色。以甘孜州為例,2007年,全州投入資金8465萬元,全麵完成了“富民安康”扶貧工程建設任務。其中,投入兩項資金4635萬元,對農牧區無房戶、危房戶和牧區無定居戶9270戶5.5萬人實施了貧困農牧民危房改造工程;投入以工代賑資金2840萬元,完成易地扶貧搬遷和移民扶貧工程建設1551戶8040人。如今,四川藏族地區的甘孜州、阿壩州、涼山州木裏縣,農牧民年人均純收入分別達到1692元、2406元和2056元,分別比1978年增長12.78倍、19.1倍和13倍。

高中檔家用電器的普及率不斷提高,城鄉居民家庭耐用消費品從低檔向高中檔發展。衣著消費向多樣化方向發展。農村居民的衣著消費趨向城市化,改變了過去那種穿土布、打赤腳的狀態。牧區過去一年四季穿紮巴皮襖的習慣發生了改變。城鎮居民過去單調的衣著已被色彩協調、時髦美觀的一季多裝所代替,流行服裝和高、中檔服裝成為搶手貨。此外,飲食結構也發生巨大變化。新中國成立前農區農業尚屬刀耕火種的原始農業,糧食以玉米、土豆等雜糧為主,農民辛勤勞作卻不得果腹,處於赤貧狀態。如今農民糧食已自給有餘,他們以本地生產的雜糧交換內地的大米,變雜糧作主食為大米作主食。現在,農牧民生活從過去單純要求吃飽向要求吃好方向發展。農牧民的主要食物支出比重下降,用於副食品的支出比重上漲,用於煙、酒以及其他消費的支出也成倍上漲,對鮮蛋、家禽、魚肉、水果以及保健食品的消費量更是不斷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