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節 修路(1 / 1)

山重霧重,太陽久久不能露臉。不見人,不見物,隻聽見叮當叮當的響聲——那是鑿炮眼的聲音。過了一段時間,一陣轟隆轟隆的炮聲震撼著大地。

炮聲驅散了晨霧,召出了太陽。原來這裏在修路,百幾十號民工散落在一段石崖山路上,有的在搬運被炸開的石塊,有的又在鑿炮眼。在沒有石頭的路段上,兩輛大鏟車在鏟土。

“夥計們,加油呀,落力呀!這是扶貧路,這是小康路,要盡快修通呀!”徐書記和王鄉長又來給一路的民工喊話鼓勁……

書記、鄉長又來到小山村中的一家農戶裏。主人楊伯又一陣手忙腳亂,又拿出竹鼠、白鷳等野味來招待鄉領導。

“楊伯呀,這條路一定爭取在年底前修通。楊專員明年清明節回來,再不用走路啦!”吃喝間,書記、鄉長說。

“那就多謝書記、鄉長囉!”楊伯說……

今年清明節前一日,在隔壁地區工作的楊副專員回鄉掃墓,因沒路,小車隻好開到放在鄉政府,進山村回家隻好步行了。這事自然引起了轟動:嘩,我們鄉出了個副專員!也讓鄉裏主要領導精神為之一振;同時很快陷入了深思:副專員步行回家,他會怎麼看我們的工作呢?不日,徐書記王鄉長帶了幾個人去了副專員家的村子,見是一個隻有十幾戶人家的小山村。幾處梯田,幾丘坡地,幾片林木,大多數村民僅過溫飽線。有人提出,幹脆動員副專員的家人搬到圩鎮去,在繁華地段給一塊地皮,甚至幫蓋一幢房子。這樣就免了副專員回家走路,他的家人也容易發展容易奔小康。對,這辦法好!可不料,副專員的家人不願搬,說他們住慣了土生土長的地方,過慣了山野農家的日子……這,好像不是理由。可總不能強迫人家呀!

回來前,村民小組長神秘兮兮地把書記一行帶到一個山頭上,說:“你們看,前麵那山峰可像龍頭?連著龍頭那一串起伏彎曲的山嶺可像擺動的龍身龍尾?再看那,龍頭前麵還有個圓圓的小山包。這整個山體可像青龍戲珠?而楊專員的祖父母就葬在龍頭上,他家房子就建在龍口邊。所以他家怎麼願意搬走?你就叫他們搬去縣城、搬去省城也未必樂意!”書記、鄉長認真一看,是啵,好一處風水寶地!難怪出了一個大人物,今天是副專員,誰敢說來日不當專員、不當省級幹部?書記、鄉長心裏又打起了小九九:遇上了一棵遮蔭的大樹,有了一個攀登的階梯。一定得想法為他家辦一件好事。

回到國裏,招來一班人商議,決定修路,修一條通向小山村的公路,從圍道進去不過十把裏。資金就從扶貧款中抽一點,從其他款項中拿一點。花上幾十萬無所謂。幹,為群眾辦實事,幫村民奔小康,大好事一樁,何樂而不為?!和楊副專員通了氣,他表示不幹涉地方政事,不過問地方建設。

於是招來一批民工,轟轟烈烈地幹開了。

不久,楊副專員卻又來電鼓勵說:“修路,好事嘛!民心工程,政績工程。你們好好幹吧!”停了停,又笑說:“明年清明節回去拜先人看雙親,我就不用走路啦!哈哈。”

徐書記王鄉長心領神會,像喝了一碗蜜糖水,似注了一支強心劑。嫌修路進度太慢,又請來兩輛大鏟車,還在路邊蓋了工棚,把指揮部搬到工地,書記、鄉長親任指揮長副指揮長。

過了幾個月。

這天,風和日麗,氣爽秋高。人們發現,修路民工沒有了,大鏟車也不見了。那路被炸得挖得坑坑窪窪的。原來的羊腸小道還能走人,如今卻無法走人了。

這路,幹嗎不修了?

聽說,楊副專員前些日子被“雙規”了。

2003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