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時你孤寂沉默,怎麼到了學生中C”我問他。
“我就愛和學生一起。再說,和學生打成一片,正是職業對我們的要求。至於說我平時孤寂沉默,大概是的。不過我想,把精力放在無謂的高談闊論上,不如多做一些實際的工作。”他說。
有一次,我找他請教如何轉變後進生思想的問題。他那種勁頭,他那種見解,他那種言論,又叫我吃了一驚:我一提出來,他精神為之一振,接著便滔滔不絕地講了起來,如行雲,似流水,有理論,有實例。那論點大意是:再落後的學生,都有好的一麵,隻要我們去發現,去誘導,去做工作。對那幼小的心靈的火花,作為教師,千萬不能去掐滅,而應該去鼓風,讓其成為一束大火……這對於我,真是讀書三年,不如聽講一回。我理解到了:他那深邃的雙眸裏,蘊含著睿智與成熟;那常抿著的嘴唇,顯示出他的沉穩與自信。因此我不能讚同一些老師對他的看法。他有強烈的職業感,有堅實的事業心。他的心田並不幹涸,心花並未凋謝,而是清水一泓,破苞怒放。
早些時候,校長組織我們學習新到的《教育》雜誌上的一篇文章《轉變後進生思想之我見》。我聽著聽著,發覺有些話是那麼耳熟。哦,原來是黎和對我說過的呀!
“誰寫的?”我忘記了這是在學習,冷不丁這樣問校長。
校長很不滿地斜了我一眼,說:“我說你問這幹嘛?難道人家說的不對?”但他還是翻回上一頁看了看,“作者何力。”
我感到十分失望。“英雄所見略同”,作者和黎和老師想到一起了。可我心裏一直感到蹊蹺,他們的觀點與見解何止“略同”,簡直是“金同”,“撞板”到這個程度?!
過了十多天,“真相大白”:黎老師有稿費,彙款單裏指明就是《轉變後進生思想之我見》的。原來“何力”是黎和的筆名。
我高興得不得了,衝進他的房間,忘情地擂了他一拳:“真有你的!裝得還挺象的呢!”……
“我說小周老師,黎老師就很不錯嘛!”校長曾經公事公辦地對我說。他辦什麼事都是很認真的。
從此,我才開始注意和觀察起黎和來。
我悄悄地愛上了他。
可是問題來了。他比我大十一歲,又是二婚。家庭肯定反對我,周圍的人也會譏笑我。我,能在這世俗偏見的大海裏遊到彼岸嗎?我深深地陷在苦惱之中……
“我說小周老師,自己的路隻能靠自己去走嘛!”校長一定摸透了我的心思,有一天又這麼公事公辦地對我說。
是呀!自己的路隻能靠自己去走,誰也幫襯不了的。讓那世俗偏見見鬼去吧!年紀的差異不該成為愛情的障礙。至於二婚,我了解過,這是他的一段痛苦的經曆,不是他的過錯。
感謝你,校長!是你給我的提醒,是你給我的勇氣與力量!
天空上星星稀了,原來月亮升高了……
1990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