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緒論(1 / 3)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對象

崇龍習俗研究是指對人們崇拜龍的習俗進行研究。

《現代漢語詞典》對龍的解釋是:“我國古代傳說中的神異動物,身體長,有鱗,有角,有腳,能走,能飛,能遊泳,能興雲降雨。”①從中可以看出,龍隻是傳說中的神異動物,並非實有的東西。龍,僅僅存在於人們的觀念之中。人們對於這種傳說中的神異動物是持崇拜態度的,並且由此形成了許多習俗。從民俗學的角度來說,對於一種傳說中的動物本身的研究是沒有什麼價值的,隻有對於人們對這種神異動物的崇拜習俗的研究才有價值。我們的研究隻能是對於人們崇拜龍的有關習俗的研究。

人們對於龍的崇拜簡稱為“龍崇拜”。龍崇拜是一種民間信仰。崇龍習俗是一種民間信仰習俗。民間信仰習俗屬於民俗的範疇,是民俗學研究的重要內容。

明確研究對象對於我們選擇理論和方法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要研究一種民間信仰習俗,要解決這種民間信仰習俗研究中所存在的疑難問題,隻有運用民俗學的理論和方法才能順利進行。如果研究自然界中的某種動物,如果是為了弄清楚這種動物的生理結構而進行研究,那就隻能運用生物學的理論和方法了。

第二節 研究現狀

20世紀初以來,對於中國崇龍習俗的研究一直是學術界的熱門課題。迄今為止,發表的論著數以百計。本節將對已有研究成果作簡要述評。

一、關於龍崇拜的起源

龍崇拜的起源問題就是龍的原型、龍崇拜產生的原因以及如何產生的問題。對於這一問題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東漢王充著《論衡》卷6《龍虛篇》。該文認為龍是“馬蛇之類”。這是王充根據秦漢時期所流行的龍形(“馬首蛇尾”)對龍的原型所作的初步探討。中國古代人們對於龍所作想象性的描述隻是豐富了有關龍的傳說,並沒有在研究龍崇拜起源方麵留下多少有價值的論述,唯有王充《論衡·龍虛篇》可以稱得上這個課題的第一篇論文。盡管王充的研究還存在許多不足之處,但是他確實對有關問題進行了深入的思考。

20世紀20年代前後,不少中外學者對起源問題進行了探討,提出了自己的觀點。

曾經有人主張龍是由外國傳入的。章鴻釗《三靈解》②一書認為中國的龍源於西方文化中的dragon,大約在黃帝時期傳入。他首先提出龍是爬行動物,認為很可能就是揚子鱷。英國學者史密斯《龍神的進化》③ 一書主張龍源於巴比倫,經印度傳入中國。他還認為:世界上各大文明都有龍,所有龍都出自同一個源頭,即巴比倫。這是所謂外來說,並無可靠證據,是文化傳播學派的觀點。史密斯本人就是英國文化傳播學派的代表人物。

外來說僅僅是一種假說,而且是一種毫無根據的假說,不久即被學術界否定,人們開始從中國的曆史、文化中去探討龍崇拜的起源。葉玉森《甲骨學·文學編》第十一、徐知白《譚龍》④和美國學者海斯《中國的龍》⑤都認為龍即遠古時期的恐龍。葉玉森甚至說:“龍為古代之爬行動物。”這種觀點把龍當作確實存在過的動物。

1924年7月,章炳麟在《說龍》一文中聲稱:他查考古書,稽按地域和音訓,並且參考馬來人的捕鱷實況,認為龍就是揚子鱷。⑥

1942年,楊鍾健發表《龍》一文,首先論證了古生物學上的恐龍與我國傳說中的“龍”毫無關係,接著又論證了傳說中的“龍”在現實生活中是根本不可能有的。⑦他是第一個科學論證“龍是假設動物”的人。

同年11月,聞一多在《人文科學學報》發表《從人首蛇身像談到龍與圖騰》一文,指出:“然則龍究竟是什麼東西呢?我們的答案是:它是一種圖騰(Totem),並且是隻存在於圖騰中而不存在於生物界中的一種虛擬的生物,因為它是由許多不同的圖騰糅合成的一種綜合體。”他認為,因部落兼並而產生的圖騰有兩種形式:一種是混合式的圖騰,一種是化合式的圖騰。前者是幾個圖騰單位並存著,各單位的個別形態依然未變。古埃及的圖騰和我國五方獸中的北方玄武都是這方麵的例子。後者是許多單位經過融化作用,形成了一個新的大單位,其各小單位已經是不複個別的存在了。龍就是這樣。他說:“大概圖騰未合並以前,所謂龍者隻是一種大蛇。這種蛇的名字便叫作‘龍’。後來有一個以這種大蛇為圖騰的團族(Klan)兼並了,吸收了許多別的形形色色的圖騰團族,大蛇這才接受了獸類的四腳,馬的頭、鬣和尾,鹿的角,狗的爪,魚的鱗和須,……於是便成為我們現在所知道的龍了。”⑧這種觀點可以稱之為“綜合圖騰說”或“蛇圖騰說”。由於沒有可靠的材料作為證據,隻是根據某些民俗事象進行演繹、推理和猜想,而這些民俗事象與龍崇拜並無任何直接聯係,因此,這種觀點隻能視為一種假說。

新中國成立後,人們繼續關注這一問題,進行了不懈的探索。

劉憲亭《再論“龍”和“鳳”》一文根據東漢許慎《說文解字》對龍的解釋提出:龍是幾種爬行動物的總稱。⑨

孫作雲《敦煌畫中的神怪像》一文認為:“蛇加以神秘化,變成圖騰神物,就是龍。因此,蛇氏族就是龍氏族。”③

李埏《龍崇拜的起源》一文認為:“並非蛇變為圖騰神物就是龍,而是蛇圖騰在走完了它的曆史過程以後,轉變成了龍。龍崇拜已經是一種靈物崇拜,不是圖騰。”④

劉城淮《略談龍的始作者和模特兒》一文認為:龍的一些主要特征,除與蛇類近似外,與蜥蜴類更為近似。同時,古人對蜥蜴的描繪,也與對龍的描繪相似。他又說:龍還有一個主幹部分和基本形態,那便是馬類。漢代流行的龍的畫象,是“馬首蛇尾”,這肯定是繼承前代的,殷周遺存至今的器物上麵的龍像即是馬首蛇尾,甲骨文中也發現其痕跡。但是,龍是雨水之神,馬非水性之物,上古人民怎麼會取馬作龍的模特兒呢?充當龍的模特兒之一的馬是河馬。上古時期,黃河流域氣候相當溫和,存在過象、犀牛、河馬之類的動物。《山海經》、《尚書》等有關水馬、“龍馬出河”的說法,均自有來曆,河馬比一般的陸馬更加神秘,更能誘發上古人民的神思,便挑選它作龍的模特兒了。⑩

日本學者森安太郎《中國古代神話研究》一書認為龍形象的來源與天象有關。《史記·天官書》裏的蒼龍星象有大角星、角星、亢星、氐星、房星、心星、尾九星等。森安認為這樣的星象龍尾太短、頭大尾小,於是加長到箕星,“作為龍星而成龍的星象。”在此基礎上,他畫了一幅《蒼龍複原圖》,並說:“心星我認為是龍的心髒。氐星一帶斷定是為龍角,尾九星是為龍尾,龍的星象之說我想即是如此的東西。”11

劉敦願《馬王堆西漢帛畫中的若幹神話問題》一文認為:“最早的龍就是有角的蛇,以角來表示其神異性,甲骨文、金文所見的龍字都是如此。”12

賈蘭坡、甄朔南《龍和龍骨》一文認為:龍是人們在對現代的幾類爬行動物(蛇、蜥蜴、鱷等)的形態和生活習性還不能進行科學解釋時憑著想象虛構出來的。④

朱天順《中國古代宗教初探》一書認為龍的原型是閃電。他說:“關於龍的神話和迷信中,就其自然作用來看,主要跟降雨和洪水有關係。春、夏、秋之間,晴空中雷鳴閃電之後就一陣大雨,這種現象很容易使人聯想到雨是雷電帶來的,並促使人們去幻想帶雨來的閃電,究竟是什麼東西。這樣,人們就依據閃電的作用和形狀,把它幻想為一條行速很快,身子細長,曲折前進的動物。”他又說:“龍是具有很多神性、很神秘的動物神。龍並不是實在的動物,它是中國古人幻想出來的動物。”13

張孟聞《四靈考》一書認為龍是大蛇。他說:“龍是並不曾存在過的虛擬動物,其來源是圖騰,是後期原始社會已有強大的總酋長所謂天子者的總合混雜的族徽代表,即天子的圖騰,其基調是大蛇,龍近於五步蛇,以其劇毒使人驚怖而敬奉之為神物,成為龍的前行圖騰。”14他引用古代文獻典籍和古文字方麵的有關材料進行了詳細的論證。

前蘇聯學者阿基穆什金在《自然界奇聞怪事》一書中指出:龍是印度蟒蛇和爪哇飛蜥相結合的產物,爾後在從地下發掘出來的巨獸骨骼影響下成為有翅怪物,最後在口頭傳說中又變成了神話般巨大而凶殘的獸怪。③

祁慶富《養鱷與豢龍》一文認為:“最早的‘龍’就是鱷魚,傳說時代的‘豢龍’就是人工馴養的鱷魚。”④

王明達《也談我國神話中龍形象的產生》一文認為龍的原型是鱷魚。理由如下:A. 我國神話中,工藝美術作品中最早的龍,大多特征似鱷;B. 龍的許多習性像鱷,而我國遠古先民,特別是南方居民完全可能被鱷魚侵害,產生恐懼,從而導致崇拜;C. 我國古代南方居民的龍圖騰與水中像鱷魚的、會危害人的動物密切關聯;D. 我國民間俗稱鱷魚為豬婆龍。他還認為:把龍圖騰的產生僅僅歸結為鱷魚崇拜也不夠全麵,崇拜鱷魚的團族一定還融合了崇拜其他圖騰的團族。⑤

趙天吏《說龍》一文認為:龍常見於雷電發時,其聲為雷,其光為電,其形為龍,三位一體。他說:“世俗之人,見雷電發時,有光宛轉如騰蛇,因謂之為龍。不明其理,遂想象其為‘馬首蛇尾’之‘鱗蟲之長’,妄矣!”15

孫守道、郭大順《論遼河流域原始文明與龍的起源》一文根據有關考古資料提出:龍起源於原始社會,龍首形象最初來源之一當與豬首有關,龍的起源和誕生與原始農業密切相關。16

周國榮《釋“龍”》一文從語言、形象、圖騰崇拜、文獻記載等幾個方麵推斷:龍之淵源乃是“電閃”,其年代至少也可上推至距今一萬年的時候。③

楊和森《從彝族的圖騰層次看夏、商、周的原生圖騰》一文提出一種泛龍論。他說:“所謂龍,也是一個綜合的、籠統的概念,所指對象也很複雜,不同民族或不同地區的同一民族對龍的看法也不一致。滇西哀牢山彝族以穿山甲(龍鯉)為龍,其山神廟所繪紀日‘十二獸’神像便以穿山甲代龍;滇南峨山等縣彝族以山壁虎(蜥蜴)為龍,他們每年耍龍燈時製作的龍是蜥蜴形;四川涼山彝族以一種紅色小花蛇(彝語稱“爾布”)為龍……”④

何新《諸神的起源》一書第四章《龍鳳新說》認為:“龍和鳳並不是兩種圖騰,而是兩種表記。龍的實體是什麼,應從兩個不同的角度去分析,一是功能的角度,二是生物的角度。對龍來說,雲,以及雲和雨的功能性關係(雲產生雨),就是產生龍的意象的基礎。最初的龍形不過是抽象的旋卷狀的雲紋,而後逐漸趨於具體化、生物化,並且展開而接近於現實生物界中兩棲類和爬行類動物的形象。”⑤他在《龍的研究》一文中則談到:“我最近方從古生物學資料中發現,無論是古生物學的實地發堀,還是古文獻的記載,都表明:在中國古代,確實曾存在過這樣一種令人恐怖,並且因而也令人敬畏的巨型爬行動物。這就是現代生物分類學中稱作‘灣鱷’的那種巨型鱷魚。”17在《龍:神話與真相》一書中,他仍然堅持鱷魚說。18

顧自力《試探中國古代神話中龍的起源》一文認為:龍起源於水牛,龍本是南方民族對水牛的稱謂。③

胡學琛《談龍說鳳》一文認為:龍是先民根據閃電的形象創造出來的一種自然神。④

秋浦《說龍》一文認為:龍的原生形態是蛇,龍崇拜源於圖騰崇拜。⑤

王大有《龍鳳文化源流》一書認為:“龍,是以各種水族為主體(主要是灣鱷、揚子鱷、蛇、龜等)與鳥獸複合為圖騰的氏族((部族的徽識。”他又說:“中國最原始的龍是灣鱷、揚子鱷((中華鼉龍,又稱夔牛、豬婆龍、鱓、蛟龍、水虎、虎蟻、忽雷等。……從大溪文化、屈家嶺文化、龍山文化中發現的龍、螭,各有不同的造型,一直沿續到虞國時期。甲骨文中的‘龍’,無疑曾是真實龍的描繪,絕不是虛擬之物。”他還說:“龍,被古人公認為最原始的祖型,可能還是恐龍。古人以具有四足、細頸、長尾,類蛇、牛、虎頭的爬行動物為龍,這可能是古人當時見到並描繪下來的某種恐龍的形象。”⑥

馬世之《龍與黃帝部族的圖騰崇拜》一文認為龍的原型是巨蛇。他說:“龍的形象綜合多種動物的特點,專司水旱、雲雨、雷電之職,則是後來人們給它附加上的,其原初形態,不過是巨蛇而已。”19

胡昌健《論中國龍神虎神的起源》一文說:“龍的原型來自春天的自然景觀((蟄雷閃電的勾曲之狀、蠢動的冬蟲、勾曲萌生的草木、三月始現的雨後彩虹,等等。古謠‘二月二,龍抬頭’就是自然景觀的概括。其中虹是龍的最直接的原型,因為虹有美麗、具體的可視形象。”20

陳綬祥《中國的龍》一書認為:龍身是“扭動的蟲形”,龍角是先民“測定時間的工具((表”。他說:“在廣大的範圍中,人們選擇不同的物候參照動物,因此江漢流域的黿類、鱷類,黃河中上遊的蟲類蛙類魚類,黃河中下遊的鳥類畜類等等都有可能成為較為固定的物候曆法之參照動物,……後來,這些關係演化成觀念集中在特定的形象身上,便形成了龍。”③

趙建偉《人世的禁區((中國古代禁忌風俗》一書說:“龍本是由蛇的形狀所構想的;而虹又是掛在天上的龍或曰蛇。對蛇、龍、虹的禁忌是繁多的;而這種禁忌又常常表現在對它們的雙雙而出上。”他列舉了有關龍禁忌的材料,然後說:“蛇的進一步神秘化,便升華為龍。”④

龐燼《龍的習俗》一書提出所謂“模糊集合說”。他說:龍是古人對一些爬行動物(鱷、蛇、蜥蜴等)和一些哺乳動物(馬、牛、豬、狗等)以及某些自然天象(雲、霧、閃電、海潮、龍卷風、泥石流等),還有屬於水生脊椎動物的魚,模糊集合而產生的神物。他認為龍崇拜不是圖騰崇拜。21

陶裏《關於龍》一文認為:“龍,是我國初民幻想的神秘的動物,能三棲:飛翔於天空,行走於陸上,潛伏於深淵。是一種了不起的自然界生靈。”22

尹榮方《龍為樹神說((兼論龍之原型是鬆》一文說:“中國人傳說中的龍,原是樹神的化身。中國人對龍的崇拜,是樹神崇拜的曲折反映,龍是樹神,是植物之神。龍的原型是四季常青的‘鬆’、‘柏’(主要是鬆)一類喬木。”他還說:“鬆、龍不僅在外部形象上驚人地相似,而且‘龍’的其他屬性,與鬆也同樣驚人地相似。”23

王維堤《龍的蹤跡》一書認為:龍崇拜源於圖騰崇拜,原始龍族所崇拜的龍其形象必然脫胎於蛇,其意義則是具有某種巫術意義的神化的蛇。③

華惠倫等編《龍》一書指出:“我國民間有一種說法,認為龍是中國特有的,外國沒有。實際上, 關於龍的傳說, 不但中國有,外國也有,區別在於對龍的描述和想象上有差異,或者說不完全相同。”並引用日、英、法、德、俄等國的語言材料進行了說明。④

馮時《中國早期星象圖研究》一文說:“我們理解,龍的世俗形象,也可以說它的藝術形象乃是多種形象逐漸雜糅的綜合體,而它原始的真實形象則來源於星象。”他認為:龍的原始形象就是依東宮七宿所構成的形象。他還說:“中華民族對巨龍的崇拜,事實上就是對東方星宿的崇拜,而這一崇拜的緣起則在於諸星宿對於遠古先民的授時意義。”⑤他的看法與森安太郎的大致相同。

楊秀綠《龍與龍文化新說》一文認為:龍的生物原型是距今約七千年至一萬餘年的冰後高溫期曾經稱霸海域、爾後因自然淘汰而在內陸絕跡的海洋巨蟒。人們對海洋巨蟒的恐懼與崇拜,鑄就了我國源遠流長的龍文化。24

王從仁《龍崇拜淵源論析》一文對各種觀點進行了分類整理,在此基礎上提出“區域生成說”。他說:“形形色色的龍,是各自獨立地產生於各個地區的;龍形的起源是多元的,中華大地上曾經長期共存過姿態不一的多種的‘龍’。”並引用彝族和白族的民俗材料進行了論證。在這種觀點看來,很多動物、植物都曾充當龍的原型,都可以稱之為龍。這也是一種泛龍論。他列出了一個原形分布圖,說明各地龍的原形有蛇形、豬形、馬形、牛形、鱷形等。他認為龍崇拜實質上源於動物崇拜。25

王笠荃《龍神之謎》一文認為龍的原型是揚子鱷、灣鱷。③

何光嶽《龍圖騰在炎黃族團的崇高地位》一文說:“正是由於那種捉摸不定的形象思維的感覺,或許在七、八千年前,恐龍種類大量滅絕後殘存下來的一種稀有而具有強大威力的神奇的動物((龍,被炎黃祖先華胥氏、伏羲氏、女媧氏、神農氏、軒轅氏所發現而加以高度崇拜,推崇為氏族部落的神聖圖騰。”④

阿爾丁夫《華夏文化中龍的原型及其由來》一文認為:華夏民族文化中龍的原型是野馬。⑤

何星亮《中國圖騰文化》一書認為:龍是由圖騰演化的神,龍的原型是蟒蛇,龍的誕生地是太皞部落,龍神崇拜是圖騰崇拜與自然崇拜的整合形式。⑥

劉誌雄、楊靜榮《龍與中國文化》一書認為龍崇拜不是源於圖騰崇拜。他們給龍下了一個定義:龍是出現於中國文化中的一種長身、大口、大多數有角和足的具有莫測變化的世間所沒有的神性動物。在他們看來,龍是原始先民們運用藝術手段所創造的許多動物形象中的一種,具有特殊的巫術功能。他們說:“正是在這些充滿宗教含義的動物形象中,人們發現了一些帶有龍特征的動物紋像。龍的萌芽終於出現了。”26

李炳海《楚辭與東夷族的龍鳳圖騰》一文認為:龍蛇圖騰源於雷圖騰。27

屈川《龍雛型的形成與華夏文明的起源》一文說:“從悠遠的荒古時代到七、八千年前的母係氏族社會時期,山林川澤、草莽叢林隨時有蛇出沒,蛇既善潛藏,又善襲擊,一旦螫及,毒涎可致敵於死命等許多特性,使原始先民產生恐懼和神秘聯想。蛇那種使人不可理喻的魔力讓人屈服,因而向蛇祈求庇護,當時出現了許多尊蛇為圖騰的氏族。大量的人類學材料、民俗學材料和古文獻資料證明,在我國母係氏族社會時期,廣泛流行對蛇的圖騰崇拜。正是由於蛇圖騰崇拜的盛行,造成後來蛇圖騰演化為龍後,在龍的觀念和造型上,仍然保存有上古蛇圖騰的孑遺。”③

蘇開華《論龍的原始形象與意蘊》一文認為:龍的原型是母腹中尚未發育成形的胎兒。④他在《圖騰崇拜與龍崇拜之比較研究》一文中認為:龍崇拜不是圖騰崇拜。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