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1 / 1)

前言

哈佛是美國人的驕傲。在美國人看來,哈佛就是政府的思想庫:在這裏,先後誕生了八位美國總統、多達四十位的諾貝爾獎得主與三十位普利策獎得主。可以說,哈佛的一舉一動都直接對美國的經

有人稱史華慈是哈佛的一位類似東方的大儒,在濟走向與社會發展動向產生著重要的作用。

事實上,在這所一向被稱為“美國人的心髒”的全球著名學府中,出色的並不僅僅是它曆來培育出來的傑出學生,那些經過了歲月曆練而沉積下來的各類管理理念對全球學術界都產生著重要的影響。

在哈佛,教授們會時常提醒學生們要做好時間管理。在人生的道路上,你停步不前,但有人卻在拚命趕路。也許當你站立的時候,他還在你的後麵向前追趕,但當你再一回望時,已看不到他的身影了,因為,他已經跑到你的前麵了,需要你來追趕他了。所以,你不能停步,你要不斷向前,不斷超越。成功與安逸是不可兼得的,選擇了其一,就必定放棄另一個結局。今天不努力,明天必定遭罪。哈佛告訴它的學生:“學習時的痛苦是暫時的,未學到的痛苦是終生的。”而我們的大學生,正在品嚐這種痛苦,我們民族也在為此付出代價。

哈佛的畢業生有一個傳統:捐助哈佛。哈佛的資金三分之一來自捐助。很多學生的家長,也都是哈佛校友哈佛人。一代一代的哈佛人,進入社會上層又把財富反饋給母校哈佛。每年的捐款,是哈佛收入的重要部分。

哈佛沒有高樓大廈,隻有新英格蘭的紅磚牆。即使諾貝爾獎獲得者也不過在校園有一個決不起眼的停車位。畢竟哈佛最起眼的是100座圖書館,尤其是一個個像圖書館那樣的人,或者說,一個人就是一座圖書館。哈佛或哈佛人是不需要任何包裝的。他動過癌症手術的82歲高齡的時候,依然天天早上按時去辦公室工作,即使有時要倒下。而他辦公室裏掛大衣的兩個衣架,竟是用鐵絲胡亂纏繞而成的。

某教授對學生說,你學我這門課,你就一天隻能睡兩小時。學生想,那麼,我學四門課,我就沒有睡眠時間了,我就得倒貼睡眠時間了。

哈佛的博士生,可能每3天要啃下一本大書,每本幾百頁,還要交上閱讀報告。哈佛過橋便是波士頓,前人類學係主任張光直在哈佛讀博士那幾年,沒有上過橋沒有去過波士頓。

哈佛學生或是哈佛教授,首先不是一份榮譽,而是一種證明。

人到底可以有怎樣的意誌力,人到底可能有怎樣的發揮潛力?

哈佛告訴你。

哈佛是一種象征,最高智慧的象征,最高學府的象征。

人的意誌,人的才情,人的理想,為什麼在哈佛能兌現?

哈佛告訴你。

作為聞名於世的學府,哈佛大學培養了許多名人,他們中有33位諾貝爾獎獲得者、7位美國總統以及各行各業的職業精英。究竟是什麼使哈佛成為精英的搖籃?哈佛學子接受了什麼樣的精神和理念?這些問題吸引著成千上萬的人去探知其中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