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自主型學習的內涵、特征及理論依據
1、自主型學習的內涵。
“自主型學習”在不同文獻中有不同的定義。一些學者認為自主型學習是“在沒有教師幫助下解決課題”,另一些學者則把它闡釋為“學生主動自發地進行活動”。在前者的界說中,“自主型學習”過分絕對化了。教學中學生自主型學習活動總是相對的,是比較自主的。沒有教師指導的學生自主型活動是不可能存在的。另一方麵,學生一切的自發性活動不能說是自主型學習活動,不能把自主型學習與學生主動自發地進行學習劃等號。自主型學習一般是指學習者在教師的有限(間接)指導下,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借助各種學習媒體,自覺確定學習目標、選擇學習方法、監控學習過程、評價學習結果的過程,即學習者為了保證學習的成功,提高學習效果、達到學習目標,而在學習活動的全過程中,將自己正在進行的學習活動作為意識對象,不斷對其進行積極自覺地計劃、監察、檢查、評價、反饋、控製和調節的過程。
2、自主型學習的特征。
自主型學習強調學習者是認知過程的主體,學習者在設計和實施學習活動方式方麵擁有相當程度的靈活性和自主性,同時不排斥獲得教師有限的學習指導。其主要特征表現在以幾個方麵:一是具有獨立主體意識,學習什麼、如何學習、學習結果如何等自己要有清楚認識。二是具備相關基礎知識,這是自主型學習的前提與條件,不是任何人都適合自主型學習。三是具有獲得某種幫助的途徑,這種幫助可以來自教師,也可來自確定或不確定的學習組織。四是個別性,學習者按自己的學習進度和方式進行學習,並擁有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不同學習資源和學習媒體的自主權。五是媒體性,借助一定的學習媒體是自主型學習得以獨立的順利的進行的物質基礎。
3、自主型學習的理論依據。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是自主型學習的主要理論依據(何克抗 2004)。建構主義認為,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獲得,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景下,借助教師和學習組織的幫助,借助必要的學習媒體,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獲得。知識的如何獲得及獲得的多少取決於學習者根據自身經驗去建構有關知識意義的能力,而不取決於學習者記憶和背誦教師講授內容的能力。教師是意義建構的幫助者、促進者,而不是知識的傳授者與灌輸者。學生主動去探索,對學習的內容進行處理、分析、討論、交流,進而加深對問題的理解,在學習過程中主動發展。總之,自主型學習以學習為主體,改變了學生的被動地位,使學生獨立思考,主動求知,敢想敢說,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發展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