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辛辛苦苦地過舒服日子(1 / 3)

第五章 辛辛苦苦地過舒服日子

1.微博時代,人人都有麥克風

目前,國內物價不斷上漲;股票市場進入熊市,不少準備投資股市的股民被套牢;很多人花了一生的積蓄買房,要用幾十年的時間償還銀行的貸款;失業的壓力,毫無保障的危機感,等等。在這樣的大背景下,無論是窮人還是富人,藍領、白領,還是金領,每個人的日子都不好過,各有各的煩惱,各有各的愁。

我們生活在一個變革的時代,這是一個讓人很累的時代,但也是一個讓人快樂的時代。我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好幾個檔次,出行方便,自駕、飛機、高鐵任選;數字電視逐漸普及;我們還有網絡,還有微博,還有表達自己觀點、發出自己聲音的重要渠道。

我們很辛苦,我們很快樂。

特別是微薄,在我們生活中越來越有影響。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觀點,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媒介,每個人都是演說家。一個社會前進的步伐,正是在各種聲音的爭鳴與引導中摸索前行。

我們是誰?我們可以做什麼?

當互聯網打破了傳統社會的藩籬,“微時代”來臨!

幾多來,微博這個幾乎沒有門檻,無須任何底蘊的發言平台為所有人打開了大門,微博成了每個人自己的麥克風,也是每個人的通訊社。盡管人人都能寫,但用區區140個字去吸引成千上萬人的目光,確實可以考驗出一個用戶運用最短小的文字創造最大效果的能力,隻是這文字不再擁有傳統寫作的習慣和審美標準,按照一位微博寫手的話說,已經發展到“拚短語,拚新詞,拚效應,拚殺傷,拚不說‘人話’”了,總之是“語不驚人死不休”。

當微博介入文化批評時,盡管提升了社會對文化的反饋速度,直截了當地反映了各類人的評判傾向,但也給文化批評帶來了新的挑戰。

微博時代,在乎的是規模效應和共振結果,尤其微博,是用最簡短的語言表達最直接的批評,而且短短幾行字,還要引起關注,於是,非理性、表象化、去本質,不能不成為其特征。“圍觀就是力量”,當大家都熱中於博客和微博引發的刺激、轟動、對立、名人效應時,誰還有心思再耐心欣賞貨真價實的文化批評呢?

從表麵看,每個人的微博是平等的,但事實是,關注度帶來的是不平等,一個擁有千萬人關注、百萬粉絲的擁護,其話語權力是那些普通用戶無法相比的,而關注度超高的微博又往往是文化明星,可謂名上加名。在微博的排行裏,名列前茅的幾乎清一色的演藝明星和節目主持,然後是那些知名度很高的作家寫手。

文化名人的博客和微博一旦介入批評,其上風上水是不言而喻的。如今的文化批評,名人效應已經非常明顯,基本把握了走向和大勢。一位網友說得很精當:“這裏,是他們撒歡的自留地,也是萬眾矚目的大廣場;這裏,是猛料頻出的是非地,也是搶鏡爭豔的鬥秀場。”文化名流品評世事、記錄生活、議論文藝、發布影像,原本無可非議,但是,他們的博客和微博常常讓文化批評轉入另一個天地。

微博還有更大的作用。

你是否想過自己的隻言片語會引起數以萬計的人們的關注和跟隨?你是否想過自己隨便轉發一篇文章就可以為有需要的人們獻上一份愛心?你又是否想過有效地利用“微生物”們的影響力來創造巨大的商業價值?一個人的力量或許有限,但是無數微弱的力量彙聚,撼動的卻是國家和社會的神經。

還記得老片子中怎麼召集一村人開會麼?村頭一口大鍾,“咣咣”幾聲,村民聽到召喚從家裏出來聚集在一起。那個時候的召喚力量是有限的,靠的是口口相傳。空間與技術的不支持決定了一個消息從一地傳到另一地需要很長的時間。

網絡的普及與低門檻,讓時間與空間可以通過技術變得忽略不計,人們的溝通與交流變得空前順暢。越來越多具有相同價值觀的人聚集到一起,為共同的愛好、興趣而溝通努力。而通過網絡這個小小的平台,越來越多微弱的聲音被放大,越來越多微薄的力量被彙聚。而他們最終帶來的是改天換地的巨大威力。

隨著社會的進步,目前的公益正從傳統的企業型公益、事業型公益向平民公益轉移。而平民的草根公益加之以技術的輔助,所帶來的力量堪比有組織的企業公益,我們叫它“微公益”,但威力卻並不小。

全新的傳播方式,不同的溝通方法,高效的行動效率。

2.疲憊戰勝空虛

時下,人們在交往時常會聽到:“算了,就這樣,沒啥幹頭了!”,“幹什麼都不順心,就這麼混吧,還能做什麼呢?”,“唉,人老了,不中用了,腦子空空一片”等話語。這就是一種空虛的表現。

看過一篇報道說:“收入越高越易空虛”。對於這一現象,心理學家認為,許多收入中等甚至更高的上班族,在解決了生存問題後,快樂並沒有持續很久,很快就陷入了更深的困惑之中。當為了生存而奮鬥時,物質是最好的激勵因素;而當生存問題解決以後,物質就退居次位,而對安全感、愛、歸屬感、受尊重的需要,則占據主要地位。現在社會評價一個人的成功標準越來越物質化,人們拚命工作的目的就是為了滿足物質需要,一旦物質需求滿足後,發現其他需求都未滿足,空虛感隨之而來,找不到自己的價值感、成就感。

無論你收入高還是中等,如果你感覺自己有空虛心理,就在閑暇之時動動筆,回答一下下麵的問題,就會清楚地掌握空虛心理指數了。仔細回憶一下,最近1個月以來,你經常有下列情況發生嗎?

(1)感到無聊嗎?(是)(否)

(2)感到寂寞嗎?(是)(否)

(3)感到沒有意思嗎?(是)(否)

(4)不想幹事嗎?(是)(否)

(5)提不起精神來嗎?(是)(否)

(6)不想學習嗎?(是)(否)

(7)沉默寡言嗎?(是)(否)

(8)不想參加各種活動嗎?(是)(否)

上述8個問題,建議你在自然的狀態下,真實地填寫出來。根據填寫的結果,可以自測空虛心理指數。

如果是有2個以上回答“是”的話,說明有了空虛心理,應該引起高度的重視。有了空虛心理,要及時克服,通過學習,提高自身修養,使自己堅強起來。

空虛是一種病,是一種危害健康的心理上的疾病,是指一個人沒有追求,沒有寄托,沒有精神支柱,精神世界一片空白。空虛的心理,可來自對自我缺乏正確的認識,對自己能力過低的估計,終至整天憂鬱,思想空虛;或是因自身能力和實際處境不同步,陷入“誌大才疏“或“虎落平川“的窘境中,常常感到無奈、沮喪、空虛;或是對社會現實和人生價值存在錯誤的認識,以偏概全地評價某一社會現象或事物,當社會責任與個人利益發生衝突時,過分地講求個人的得失,一旦個人要求得不到滿足,就心懷不滿,“萬念俱灰“;或是因退休、下崗、失戀、工作挫折、投資失誤、經濟拮據等導致失落困惑感使然。

從個人角度來說,空虛心理源於以下方麵:

(1)自我貶低、缺乏自信。個人的早期生活不幸、父母早逝或生活在離異家庭,從小得不到溫暖與關懷,猶如“瓦上霜,路邊草”,自覺低賤,自暴自棄,看不到前途和光明。社會上的流浪兒,閑雜人員多半屬此類。

(2)錯誤的認知。對社會現實和人生價值存在錯誤的認知,以偏概全將社會看得一無是處,將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對立起來,隻講個人利益,不盡社會義務。當社會責任與個人利益發生衝突時,過份講究個人得失,一旦個人要求不能得到滿足,就“萬念俱灰”,這種情形在青少年與一些成人中間較為普遍。

(3)無法滿足的精神需求。人有許多需求,大致有生理需求、物質需求、社會需求與精神需求幾方麵。一般而言,生理需求與物質需求滿足較易,後兩種滿足較難。在現代商品社會裏,人們都在努力創造與積攢財富,但是財富與財富帶來的快樂並非成正比例。當財富集聚到一定程度後,一些人對金錢則沒有了以前的那種新鮮感、快樂感和滿足感,甚至會對之產生麻木乃至厭倦。而當生活沒有了往日奮鬥追求的動力,人生也就失去了目的與意義的確定,於是他們中的一些人在百無聊賴中度日,或者設法尋求一些更新更強的刺激。一些豪賭、縱欲的個體戶就屬此類情況。

給大家幾個小建議:

建議一:建立自己的目標。

有了空虛心理以後,不能著急,要理智地確定自己追求的目標,知道自己該幹什麼。有人說,一個人的軀體好比一輛汽車,你自己便是這輛汽車的駕駛員,如果你整天無所事事,空虛無聊,沒有理想,沒有追求,那麼,你將根本不知道駕駛的方向,就不知道這輛車要駛向何方,這輛車也必定會出問題,即使你備足了糧食,南轅北轍也將得到可悲的後果。

建議二:多與人交往。

與人交往能在相互啟示、相互激勵、相互幫助中受到心靈的感染,使心靈充實。當然交際的對象應該是有誌向的,這樣的人能對自己產生良性影響。如果交際對象也是心理空虛的人,這樣的人就隻能使自己的空虛更加明顯,甚至造成不良的後果

建議三:提高生活品位。

王強最近一段時間總感覺沒有事情可幹,除了進歌舞廳就是酗酒與抽煙。為了改掉王強的這種毛病,王強的妻子想了很多辦法都不管用。後來,妻子記得王強以前喜歡收藏毛主席像章,就鼓勵繼續收藏,還利用星期天,到古玩市場幫助他收集。他生日的時候妻子的禮物也是珍貴的像章。王強業餘時間到農村、古玩散集地收集,回家後認真整理與欣賞毛主席像章,現在的數量有一萬枚以上。他在收集與整理過程中,學習了很多知識,在欣賞毛席像章的同時,也從像章上學習到了很多做人的道理與知識。

建議四:讓自己適度疲憊。

有一位心理學家分別問職業棋手、舞蹈家和運動員,為什麼他們能陶醉在工作中?因為可以得到名利?因為想贏?結果答案是,他們都全心投注在事業上,完全沒想到名利和輸贏。

沒有人能永遠全神貫注,事實上也沒有這種必要,因為太傷神了。隻要養成習慣,必要時便可把精神集中在工作上,你會發現生活比以往更有味道,因為你已學會專心做一件事了,你會工作得更有勁,也玩得更痛快。

有些人會提出疑問:“是不是隻有少數人能陶醉在工作中,有的人工作非常辛苦,卻收獲有限?”是的,如果你在工作上隻是盲目地做牛做馬,那就太不值得了。你必須有目標,為你的目標而努力。辛勤工作並不表示你真正投入工作了。

同樣砌磚牆,有的人默默埋頭苦幹,覺得工作很無聊,但還是認命地做下去;有的人一麵砌,一麵想像這座牆砌成後的麵貌,上麵也許會爬滿牽牛花,孩子們也許會攀在牆頭看風景等等,他努力砌牆的同時,眼睛已經看到努力的成果了。

前一個砌牆人雖然賣力,其實跟牛馬差不多,在已有的工作上打轉,生活對他而言是一種苦刑。後者卻能陶醉在工作中,同時他很可能一麵工作,一麵思考改善,因此技術會不斷進步,工作不僅不讓他覺得無聊,還讓他有機會成為這一行的高手。

那些充滿樂觀精神、積極向上的人,做任何事都因為投入而有使不完的勁。

3.不嗔、不怒、不煩、不怨,幸福就不遠了

《三國演義》裏有“三氣周瑜”、“罵死王朗”的故事,是完全虛構的小說情節麼?我看未必。人被氣病、氣死,現實生活中其實屢見不鮮。很多人得了肝癌,一查出來就是晚期,死了,知情人總是說:“他啊,是活活給氣死的。”但肝癌也是可以隨著一個人的怒氣熄滅而治愈的。

有一位村長得了肝癌,腫瘤麵積達到10 cm×8cm,醫生說基本沒什麼希望了。一位老中醫對他說:“這個病是生怒氣生出來的。”村長嘛,總難免跟誰鬧點摩擦什麼的,跟誰有摩擦他都會生氣,終於氣成了肝癌。老中醫讓他回去,把他所能記得的所有跟他生過氣的人的名字寫在紙上,想想為什麼和他生氣,因為什麼事情。這個村長回家就開始寫,竟然寫了四天還沒寫完。他邊寫邊回憶當時的那些事情,發現也不過如此,不值得自己當初生那麼大的氣,現在自己氣成癌症了不還是自己受著嗎?寫到最後,他忽然覺得很好笑,也很後悔,於是慢慢地他就略有所悟了,也就是在這時,他的腫瘤縮小到5.4×4cm,並且仍在萎縮。從此他便不生氣了,遇到什麼事情他都不動心,終於,肝部腫瘤完全消失,連陰影都沒有了。他就這樣好了三年,後來又是參加村裏的競選,又跟一些人結了怨,終於有一天,他在一個對頭的無理挑釁下沒有能按捺住自己,大怒,一夜之間,腫瘤就起來了。

怒,就是“生氣”,為什麼叫生氣呢?中國語言對任何一種事物的命名都是有依據的,顧名思義,發怒的時候,人體內會產生了一股氣。人體本是一個氣血平衡的有機體,憑空再生出一些氣來,平衡也就被破壞了。

《黃帝內經》說“怒則傷肝”,並非說人一生氣,肝就傷了。沒那麼直接。肝主疏泄,相當於排毒,人一怒,內分泌失調,身體產生的毒素馬上就多了起來,肝髒排毒的壓力就大了。怒是從心裏生起來的,心怒了,等於君主殘暴,天下必然盜賊蜂起,作為“將軍之官”的肝的壓力就大了,東邊的賊寇還沒剿滅,西邊、南邊又狼煙滾滾,甚至京城也發來告急文書。大將軍哪能不累死?肝主怒,實際上是說,七情皆由心生,心怒了,肝就得對其產生的後果負責。

肝在人體中的地位太重要了。肝屬木,水生木,木生火,水和火分別是腎和心。肝在心腎之間,溝通心腎,在水火之間,調劑陰陽。和風習習的時候,火也活潑,水也多情,到處生機一片,這是肝正常工作時人體的狀態。而一旦風大了,則要麼水被吹幹了,火被吹滅了;要麼水被吹得驚濤駭浪,火被吹得泛濫成災。這在中醫裏就叫“肝風內動”,肝風一動,心火就被吹旺了,心火一旺,腎水不能製火,反而被火烤幹了。這樣一來,君主躁動,五髒不寧,腎水枯竭,全身失養,各種病都會來趁火打劫,有時候一上火,牙都跟著疼。

怒則傷肝,其實怒不僅僅傷肝,一個人生氣的時候,心跳會加速,這說明心受到了刺激,負擔加重了;食欲會減退,甚至不想吃飯,這說明脾胃受到影響了;有的人,尤其是老年人,一生氣就會氣喘、咳嗽,這是由於肺、腎係統也會因生氣而紊亂。

現在的醫院裏,得什麼病的都有。如果我們想想這些病是從哪裏來的,自己往日的嗔怒就是原因之一。人說可怕,但人得了病也同樣很難受,一個小小的牙疼就能把人折磨的死去活來。一個人常生氣,常發怒,從嗔心到地獄,其實不用等到死後、來生,在今生今世就會有活生生的地獄來折磨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