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碰壁之後
1.了解對方的難處
求人辦事,有些時候低聲下氣的,講了一堆阿諛奉承的話,可能到頭來換來的是冷淡的拒絕。那麼被人拒絕了怎麼辦?
被人拒絕了,其實這其中的原因可能有很多。也可能被拒絕跟你自己沒有任何的關係,而跟對方有關係。有可能拒絕你,並不是因為你做的哪些方麵不對,有可能僅僅是因為他確實是沒有辦法幫忙,他的能力有限,不是不願意幫忙,而是因為是能力範圍之外,所以對方才會拒絕。也有可能是你沒有找對人,雖然對方是跟你要求的事情有關係,但是主要並不是對方負責。也有可能對方拒絕你是因為你自己在和對方接觸的時候沒有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在某些方麵讓對方不舒服,所以對方雖然有能力能夠幫助到你,但是,因為你的不恰當的行為讓對方不願意去幫助你。也有可能對方拒絕你隻是表麵,可能需要你更加細心地去體會他所說的每一句話。
如果對方是因為能力有限,“心有餘而力不足”,那麼你應該想想自己在尋找的時候是錯在哪裏,會讓自己找錯了人。當然,對於對方,你同樣要心存感激,因為對方雖然沒有幫到你,但是對方是因為自己確實能力有限沒有辦法幫忙。心存感激,在下回他能夠幫忙的時候他肯定會盡力而為。
如果對方是因為主要負責的另有其人,自己隻是相關人等,沒有辦法做最終決定而拒絕你的話,那麼你應該和對方繼續保持聯係,同時,希望對方能夠告知最終決策的人,讓他幫忙引薦。
如果對方是因為自己在某些方麵讓對方不舒服而拒絕的話,那麼自己應該多多檢討,誠心誠意地道歉,求得對方的原諒,之後再請求別人幫忙辦事。
小周在一家國有大型企業工作,工作十分努力盡責,領導對小周的評價也一直很不錯,小周平時和同事的關係也比較融洽,但是盡管如此,小周辛辛苦苦了十幾年也一直沒有升遷,和小周一起進公司的同一批人都差不多升遷了,小周也比較著急。這次,小周聽說部門會有一個領導職務的空缺,小周的條件也是符合的,所以小周就想去找找關係,看能不能升遷。
小周認識公司的人事經理劉先生,平時玩得還不錯,所以小周就想請他幫忙,看能不能讓自己升遷。於是,小周就約人事經理出來吃飯,但是劉先生總是推脫,不是在開會,就是在通電話,所以一直沒有成功約出來過。小周就直接到劉經理的辦公室去請劉經理晚上一起吃飯。劉經理沒有辦法,就赴約,小周把自己的請求說了下,劉經理表示無能為力。
小周表示非常的不解,劉經理也說自己負責不了,所以確實是幫不了這個忙。小周也沒有辦法,雖然劉經理不肯幫這個忙,但是雙方總是朋友,所以,也就耐著性子吃完飯,有點不歡而散的味道。
小周這是沒有辦法,他沒有立即翻臉,所以還留有餘地。其實小周可以做得更好。
小周對劉經理的態度比較的意外,覺得劉經理應該不是那種不幫忙的人。所以可能是有什麼難言之隱,所以,小周就從體諒劉經理的角度表示沒關係,相信劉經理如果沒有什麼難言之隱的話一定會幫忙的,所以,也就沒有再提這回事。
這是比較精明的做法,從朋友的角度想問題,顧及了朋友的感受,其實朋友肯定也在為自己沒有辦法幫到小周的忙而自責,所以試著去理解他,反而會讓劉經理覺得小周很仗義,以後如果他能夠幫的到的話他肯定會盡力而為。
其實小周還可以這麼做,小周之前約劉經理一直約不到就感覺到可能有點不對勁,所以吃飯的時候索性就開門見山地說:“你肯定以為我是為了升遷的事找你的,其實我知道你難做,不會提這種要求的,而且我估計你能夠幫忙早就幫了,所以你不用太放在心上,我理解的。”劉經理一聽這些,非常的感動,也就把原因通通地說了出來,原來,這次人事變動不是他負責,是另外一個副總負責。於是小周就轉而去找那個副總,最後也成功地升遷了。
這是高明的做法,從理解朋友的角度讓朋友主動說出了能做決定的人,不僅僅使朋友間感情更深了,同時自己也達到了升遷的目的。
別人拒絕幫忙的時候,要仔細分析其中的原因,不要一棍子打死,試圖找出其中真正的緣由。被別人拒絕,要分析是什麼原因,是因為自己找錯了人,還是因為自己提出幫忙的時機不對,還是因為自己沒有用合適的方式提出幫忙,這些都是需要自己仔細分析的,在仔細分析的時候,也是在找出解決辦法的時候。
2.辦不成就結梁子,最後吃虧的是誰?
現實中往往有太多的無奈,你不得不去求人。假如你是一位待業的青年,你自然希望能夠找到一份滿意的工作;假如你是一個普普通通的職員,你也希望自己能夠升遷;假如你是一個病人,你希望醫生能夠細心地為你治療;等等。這許許多多、大大小小的願望就是你生活中不得不遇到的問題。生活會迫使你不得不去求別人。但是,當你每次滿懷希望、期盼事情圓滿解決的時候,可能,你請求別人做的事情因為種種的原因並沒有辦成。那麼,你會怎麼辦?
有些人因為滿懷希望,對所托之人充滿信心,突然聽到事情並沒有如他所願,並沒有解決的時候,會一時接受不了,會對所托之人心有怨言,便認為對方沒有努力去幫自己爭取,沒有盡力,認為對方是說大話,從此,對對方也一直不滿,見麵招呼也不打,背地裏還會說對方的壞話。
也有些人,雖然對方事情沒有辦成,但是,他們知道從對方的角度去考慮問題,理解對方所遇到的難處。不僅不會責備對方,給對方臉色,相反的,還會寬慰對方,讓對方不要太放在心上。
其實很多時候,當對方應允你去幫忙的時候,往往是有一定的把握。如果最終沒有辦成,那麼往往是出現了一些計劃外的事情或者不是他所能控製的事情。所以,我們要試著去理解對方,從對方的角度去考慮。事情往往可能並沒有你想的這麼簡單,可能會複雜很多,而對方可能已經盡力來幫助你,隻是往往有些時候天不遂人願。其實對方對事情沒有辦成,讓你失望同樣會感覺到過意不去,同樣是感覺到對不住你,所以這個時候你不應該去責備、怨恨對方,相反的,將心比心,大度一點,多理解一點,往往是拉近雙方關係的好辦法。這樣,即使下回有事情,對方依然會努力去幫忙。
當我們誠懇地請求別人幫助時,有的時候別人並不一定能夠辦成。當事情沒有辦成的時候,不要過分地追究原因。不要窮追不舍地想知道原因,否則往往會破壞雙方的感情。所以,要做到豁達大度,不抱成見。
小鄭在一家學校當老師,工作十分努力盡責,領導對小鄭的評價也很不錯,但是一直有一個問題,就是盡管小鄭工作非常的認真負責,但總是沒有任何的升遷,十幾年來,一直都還是普通的老師。小鄭也比較納悶,為什麼自己工作很認真卻總得不到升遷,和小鄭差不多時候進公司的人都已經升職了。最近,學校教務處有個空缺,所以,小鄭想借著這個難得的機會,去找他認識的市教育局的李主任,讓他幫幫忙。
小鄭請李主任出來吃飯,之前兩人的關係就還不錯,兩人都挺喜歡玩桌球的,所以兩人還算比較熟悉。小鄭吃飯的時候和李主任提到了教務處職位空缺的事情,想讓李主任幫幫忙,看能不能幫忙關注一下。李主任聽了之後表示肯定幫忙,問題不大,一口應承了下來,小鄭也比較開心。第二天,又送了些禮品過去。但是,過了很長時間,李主任那邊一直沒有任何的動靜,小鄭也比較著急,但是總覺得李主任作為市教育局的主任,他答應的事情應該不會有什麼問題。可是,過了沒多長時間,李主任約小鄭見麵,表示這次事情辦不成了,希望小鄭見諒。
小鄭一聽事情沒有辦成,非常生氣,責問李主任為什麼當初答應的那麼痛快,現在又跟他講事情沒有辦法辦成,讓他空歡喜一場。他懷疑李主任沒有盡力幫忙,可能別的人送了更多的禮,所以就沒有把他的事情放在心上。他還旁敲側擊地讓李主任把他送的禮給退了回來。
這是小鄭耍小聰明,事情沒辦成,竟然還把禮品也要了回來,小心聰明反被聰明誤,可能就此和李主任結下了梁子。
精明的做法是,小鄭一聽事情沒有辦成,當即有點不開心,但是同時也想到可能這次李主任真的是遇到什麼困難了,不然不會不幫忙的。既然事情沒辦成,但是不影響互相之間的友情,所以小鄭也沒有太高興,但是也沒有太氣憤,隻是以後和李主任保持著不遠不近的關係。
這是精明一點的做法,所謂“買賣不在仁義在”,雖然李主任沒幫上忙,但還是朋友嘛。
但是,其實小鄭可以做得更好。
小鄭一聽事情沒有辦成,立即表示沒有關係,他明白李主任既然之前答應了,肯定會盡力幫自己。可能是有特別的原因才會這樣,所以,他反而勸李主任不要放在心上,自己對李主任能夠全力去幫助他已經很感激了,如果反而還讓李主任過意不去,小鄭他就更承受不起了。安慰完李主任之後,小鄭又找了個時間請了李主任全家吃飯,依然是感謝李主任能夠全力地幫助他,這樣李主任反而會不好意思,在以後的工作中一旦有職位空缺,肯定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小鄭了。
這是高明的做法,不要因為眼前的一時不快意而忽略了李主任長遠對自己可能的幫助,相反,借助這次機會,李主任反而更願意幫忙了。
每個人都有他能力有限的時候,對於無法幫忙的人,心存感激,總有一天他們會幫助到你的。不要因為別人沒有幫到忙就心存怨恨,將心比心,如果自己沒有幫到別人忙,被別人嫉恨,自己大概也不會舒服,同時自己也會想著以後即使是有能力也不會幫忙了。所以,適當地理解別人,心存感激,是正確的做法。
3.讓對方感覺必須要幫你
公元208年,劉備被曹操打得落花流水,逃至樊口,勢單力孤,繼續與曹軍對抗完全沒有前途可言,除與盤踞江東的孫權聯手以外已別無他計。
這麼重大的使命若交付一位平庸的使者,一定照實陳情,敵方勢力強大,我方危在旦夕,請主公出兵相援不勝感激,雲雲。劉備身邊能勝此任的唯有諸葛孔明,他自薦過江,求取吳國出兵抗曹,心中早是胸有成竹,他後來終於說動孫權,成功地完成了聯吳拒曹的使命,造成後來三國鼎立之勢。你看,求人求得妙,是否在創造曆史?
諸葛亮是怎樣打動孫權的呢?
諸葛亮見到孫權先說這樣一番話:“如今天下大亂,將軍在江東舉兵,劉備在江南集結,目的都在與曹操爭奪天下。眼下曹軍勢如破竹,威震天下,空有英雄氣概對他是無可奈何的。加上劉備之軍漸漸敗退,將軍您宜早做應對,好生斟酌才對。如果貴國的軍力能夠與曹操對抗,就即刻與他斷交;如果無力與其對抗,那幹脆就迅速解除武裝、俯首投降算了。可依我看來,將軍似乎在表麵上要服從曹操,其實內心裏很是猶豫不決。目前形勢已很急迫,沒有多少時間讓您猶豫了,希望馬上定下主意,否則後果不堪設想。”
孫權愣了一下,反問道:“照你說的形勢如此嚴峻,劉備怎麼不趕快投靠曹操呢?”
孔明回答說:“君差矣。齊國壯士田橫您該知道,他在道義上不能投靠漢高祖,寧可自己結束自己的生命。而劉備是漢室後裔,具有英雄資質,目前雖然困頓,仍有八方壯士慕其英名,源源而來投奔。起兵抗曹,天之所命,至於事成與不成,隻有靠天命決定。豈可向曹賊投降呢?”
孫權聽後大叫一聲:“我擁有吳國十萬大軍,承父兄之業,更豈可輕易言降?”
此時的孫權是一個26歲的青年將軍,血氣方剛,自尊心強得很。孔明就是利用孫權的這個特點,或者叫做弱點,用言語刺激孫權的自尊心,使他的意誌按照自己所期待的方向轉化。
孫權雖然大叫不降,其實內心也很不踏實,又向孔明問道:“現在這種情況,除了劉備之外再找不到能與曹操作戰的軍隊,可劉備最近連吃敗仗,不知是否有軍力與其再戰?”
這些是孫權所真正擔心的事情,他也明知道光憑東吳自己的力量敵不過曹軍。
孔明早有準備,冷靜地分析形勢給孫權聽,以打消他的不安。孔明說:“劉備確實吃了敗仗,但現在軍力不少於一萬。而曹操之軍雖眾,但長途遠征疲憊不堪。這一次為了追擊我們,曹軍的輕騎兵一晝夜竟跑了三百裏,這好像古人說的,再有力的弓箭若射的距離過遠,就連一張薄的布也無法穿過。再者,曹軍北兵不慣水戰,我方占有地利;荊州之民雖然表麵上服從曹操,內心卻是時時準備反抗。如果將軍集精兵猛將與劉備之軍配合,聯手作戰,一定會擊敗曹軍。天時地利俱在,剩下的隻看將軍您的決斷能力了。”
孔明這一番分析,指出強敵之短處,強調劉、吳潛在之長處,最後把事情成敗的關鍵又推給了孫權自己,可謂步步高棋,招招妙算,使原本主意不定的孫權斷下決心,聯軍抗曹,以致後來發生了三國時代最大的決戰——“赤壁之戰”。
諸葛亮采用“激將法”,既達到了求人的目的,自己又沒損失什麼,實在妙不可言。
“激”,確切地說,就是要從道義的角度去激對方;讓對方感到不再是願不願意去幹,而是應該、必須去幹。
以義激之的方法在我們國家更為有效。因為中國傳統道德文化中有一個重要的方麵就是重視人的品德修養,講求道義、氣節。對於義,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衡量標準,在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麵旗豎在屬於做人道德的領地。激之以道義,恰恰都是去觸及對方的內心深處,讓他認為對方“求助”的實質是道義的行為。
前麵提到三國時期的劉備,憑著“禮”求來了軍師諸葛亮的才能智慧,從而實現了三分天下。後來又是憑著“義”求得了關羽、張飛的忠肝義膽、生死相隨,為他打天下立下了汗馬功勞。這一次,諸葛亮又是憑著“義”為劉備求來了三足鼎立之勢。
義,是一種促進力、凝聚力,它能讓每一個具有基本道德的人主動擔負起某些責任與義務。這也就是為什麼當有些人麵臨困境,通過報紙、電台等媒體發出呼救時,會有許許多多素不相識的人伸出援助之手,獻出一份愛心。因為這是從道義上激勵了每一個普通人,從而借得了一分支持與幫助。
4. 三種類型的拒絕與應對方法
要想得到別人真誠的幫助,對人一定要以誠相見,道清事情的原委、症結所在,以喚起人家的同情、熱情,以助你一臂之力,幫助解決問題和困難。反之去求人,又不說明怎麼回事,對人虛虛乎乎,連藏帶掖,使人覺得你不是信任他,隻是一種利用,心中會平添反感、不快,弄不好,你得到的便是“婉言拒絕”。
求人辦事,一時的拒絕並不等於事情從此無望,如果你能正確地分析對方拒絕的心理原因,根據實際情況采取不同的處理方法,就有可能使你的請求出現新的轉機。具體地講,拒絕主要有以下三種類型:
一是一般拒絕。這是指對方雖然當時拒絕你,但不是經過深思熟慮後作出的決定。他們對你有一定的幫忙願望,但由於對你缺乏了解,因此疑慮重重。
這樣的決定隨意性大,改變也很容易。有效的辦法是,多接近他們,很自然地展現自己的“真實麵目”,讓對方充分和全麵地了解你,對方的疑慮消除了,求人也就成功了。
二是執意拒絕。這是指對方在拒絕前,對你有比較深入具體的了解。經過分析、對比、反複權衡利弊後的選擇。這樣的選擇,或是因為人家認為幫你忙不值得;或是因為你的個性、品質使對方大失所望;或是由於對方的某種固執的偏見。
要改變拒絕者的態度,一般情況下是不可能的。假如你確認對方是由於固執的偏見而拒絕答應你,則可用真誠的行動去感動對方,使之改變偏見。不過這需要較長的時間。
三是隱蔽拒絕。這是指對方拒絕你的請求是出於某種心理需要,而不願把真正的原因說出來,用某些不真實的理由搪塞你。對方不願說出真實的理由,其情況是複雜的,大致有如下幾種:一是你提出的要求太高,對方無法滿足,但又羞於說出本人能力的不足;二是對方對你不放心,對你拿不準,但又不好意思說出來;三是能否對你“特殊關照”。決策人意見不一致,覺得沒必要把“內政”告訴你。
對於這種求助對象,要盡可能弄清其拒絕的真正原因,然後再采取相應對策。或解釋說服,或降低自己的某些要求,或等待時機。
經營房地產推銷的曹先生,有次承擔了一筆艱難的土地推銷工作。因為這塊土地雖然接近火車站,交通便利,但非常不幸,它緊鄰一家木材加工廠,電動鋸木的噪聲,使一般人難以忍受。幾次上門推銷,都因噪聲而被拒絕。
曹先生突然想起,有位顧客韓先生,以前也住在一家工廠旁邊,整天噪聲也不絕於耳,那麼,他一定對噪聲習慣而具有“免疫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