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10月,在華北大部分地區已被日軍侵占,上海工廠紛紛內遷,平津名牌大學紛紛南移,國民政府也決定遷都重慶的危急關頭,在蔣介石已原則同意一致抗戰,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即將形成的形勢下,為了進一步闡明中國共產黨對日抗戰的態度和立場,毛澤東於10月25日在延安鳳凰山腳下住所裏,與《每日先驅論壇報》、《曼徹斯特衛隊》駐中國特派員、英國記者詹姆斯?貝特蘭進行了一次非常重要的談話。從而,進一步促進了國共合作抗日統一戰線的形成。
毛澤東在與貝特蘭的談話中,回答了貝特蘭先後提出的有關抗戰的一係列問題。主要涉及五個方麵:(1)關於共產黨與抗日戰爭問題,毛澤東指出,中國共產黨一直從民族的根本利益出發,在抗日戰爭爆發前後做了大量工作和努力,以實現全麵的全民族的抗戰。(2)關於抗戰的情況和教訓問題,毛澤東肯定了抗戰所取得的成績和抗戰的革命性質,同時指出幾個月的抗戰中也有片麵抗戰和還不是真正的全民族抗戰的教訓。(3)關於八路軍抗戰問題,毛澤東介紹了八路軍抗戰的政策和平型關等多次戰鬥勝利的情形,以及八路軍官兵一致、軍民一致和瓦解敵軍,優待俘虜的三大原則。(4)關於抗戰中的投降主義問題,毛澤東指出投降主義是得不到群眾的,群眾將克服投降主義,克服投降主義必須在言論上指出投降主義的危險,堅信隻要百折不撓地奮鬥下去,最後的勝利一定屬於我們。(5)關於民主製度與抗戰問題,毛澤東認為,中國共產黨倡導的民主共和國同戰時政府並無衝突,政府越民主,戰爭就越好進行。因此,堅持民主集中製,有利於抗戰。
毛澤東一係列見解和看法,使貝特蘭相當地滿意和折服,他很快將這次采訪的內容在《每日先驅論壇報》上發表。毛澤東也極其重視和貝特蘭的談話,這篇談話全文約8500字,最早發表於延安出版的《解放》周刊1937年11月13日第1卷第23期上,毛澤東還為這篇談話的發表親筆題寫了標題和時間。而在國民黨統治區,《譯報》最早曾在1937年12月9日從英文雜誌翻譯並轉載了這個談話的摘要,但很快就被國民黨當局查禁。時隔不久的12月20日,上海進步圖書館輯錄有《毛澤東與英國記者貝特蘭之談話》的《毛澤東印象記》再版本問世了。
這篇談話,是抗戰以來,毛澤東最早的抗戰論述。不久,即被編入1939年出版的《毛澤東救國言論選集》,成為戰時讀物。這篇談話的發表,對全國人民乃至國際友人了解中國共產黨抗戰的立場、決心和方針政策,爭取他們的理解、同情和支持,取得抗戰的徹底勝利,都具有積極作用和重要意義。
上海救亡出版社版
《毛澤東印象記》,斯諾著,大華編譯,上海救亡出版社,1937年12月第一版,1938年1月再版,32開,58頁。
封麵為紅白色相間裝飾圖案,左側印有書名,右上方印有作者和編譯者字樣。書中沒有附照片。前兩頁為編者白華對作者斯諾的簡介;7―18頁為斯諾分33個小節著的《毛澤東印象記》;19―43頁為斯諾著的《抗日問題》、《聯合陣線問題》、《關於紅軍》、《關於特區工業》;42―43頁為附錄一《斯諾口中的特區和紅軍》,44―58頁為附錄二《與英國記者貝特蘭的談話》。
該書的字數、目次、內容均與上海進步圖書館12月20日版相同。編譯者“大華”也可能是“白華”的另一個筆名。
東北書店三種版本
《毛澤東印象記》,愛潑斯坦等著,許之禎編譯,(牡丹江)東北書店1947年1月版,32開,62頁,約5萬字。封麵右上角印有像章形的毛澤東肖像。扉頁印有毛澤東在延安窯洞前的半身像。封底印有出版時間“1947年1月”,印數為“1―10000”,“定價60.00”。
內容有:蕭三著《毛澤東略傳》;愛潑斯坦著《這就是毛澤東――中國共產黨的領袖》;斯諾1936年發表的《毛澤東印象記(摘錄)》;根瑟?斯坦因著《毛澤東會見記(一)、(二)》;斯特朗著《毛澤東訪問記》。另外,還有《重慶之行特輯》,收錄毛澤東1945年8月到重慶後,《新華日報》、《解放日報》及其他報紙五篇感人的特寫和通訊:《中國人民有了一個大救星,這個救星就是您》、《“毛澤東萬歲”的呼聲如雷霆從四麵八方轟響而起》、《中蘇友協慶祝會上的毛澤東》、《我所知道的毛澤東先生二三事》、《陝甘寧邊區人民談論毛澤東》。
編者許之楨在書後1946年10月21日的《編後記》中這樣寫道:“毛澤東同誌是中國人民和中國共產黨的領袖,是現代中國革命的領導者與組織者。關於他的生平事跡,革命活動……是大家很想知道的。過去雖然也有過毛澤東傳記、印象記之類的書刊,但早已無存了。編者便是在這樣的要求下來著手編這本小冊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