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斯諾著的《毛澤東印象記》(1 / 2)

美國進步記者埃德加?斯諾是第一個進入陝北紅區采訪的記者。他於1936年7月中旬進入陝北保安,1936年10底回到北平,以其記者的敏銳思維和獨到的見解,開始寫作關於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革命和關於毛澤東個人的連續新聞報道,而《毛澤東自傳》和《毛澤東印象記》就是其中最重要的姊妹篇。

1937年9、10月間,《毛澤東自傳》被延安、上海、武漢等一些出版社以單行本印行後,人們對毛澤東及其領導的中國革命有了全新的了解,在全國引起轟動。但是,《毛澤東自傳》隻記述了毛澤東從出生到紅軍勝利到達陝北根據地的簡況,而沒有當時人們最關心的毛澤東的現實情況。在大家期盼之時,上海進步圖書館於1937年11月5日,把斯諾先後在《密勒氏評論報》、《亞洲》、《亞美》等報刊上,已發表的《毛澤東印象記》和《抗日問題》、《聯合陣線問題》、《關於紅軍》等文章結集以《毛澤東印象記》出版,在全國產生了強烈反響。隨後,多家出版單位也相繼出版,而且暢銷不衰。

斯諾著的《毛澤東印象記》的影響之大和成功之處,就是因為他首次披露了毛澤東的個人生活,揭開了介紹和研究毛澤東生活的帷幕。過去由於國民黨當局的嚴密控製和封鎖,毛澤東的傳說很多,有的說毛澤東已被打死,有的說毛澤東患了不治之症,也有的說毛澤東是打不死的神,還有的說毛澤東是個十惡不赦的魔等等。斯諾的《毛澤東印象記》,使毛澤東從仿佛遠離世人的神話中走到了凡人的世界來,揭開了長期籠罩在毛澤東及其領導下的延安的麵紗。

愛潑斯坦等著的《毛澤東印象記》

為主,主要編譯者為大華和白華。《毛澤東印象記》的出版發行區域,主要是以上海、武漢為中心的華東地區。

1944年5月,中外記者衝破國民黨阻礙,終於組成了由《大公報》的孔昭愷、《中央日報》的張文伯、《掃蕩報》的謝爽秋、《國民公報》的周本淵、《時事新報》的趙炳?、《新民報》的趙超構、《商務日報》的金東平、《中央社》的徐兆鏞和楊嘉勇9名中國記者;美聯社、《曼徹斯特導報》的根瑟?斯坦因、美國《時代》雜誌、《紐約時報》的伊斯雷爾?愛潑斯坦,合眾社、《泰晤士報》的哈爾森?福爾曼、路透社、《巴爾的摩太陽報》的武道、《信號》雜誌、《中國通訊》的科馬克?夏南漢神甫、塔斯社的N?普金科6名外國記者的參觀團,到延安進行參觀訪問。從6月1日開始,中外記者先後參觀訪問了南泥灣、邊區政府、光華農場、日本工農學校、解放日報社、新華社、兵工廠、難民工廠、皮革工廠、振華紙廠、中央醫院、托兒所等。對邊區情況有了比較全麵的了解。外國記者還赴八路軍前線進行了訪問。外國記者表示:要“仔細地、客觀地、精確地研究八路軍、新四軍的戰鬥業績,以及這裏的各種工作情形,並報道給全世界”,中國記者說:“要把見到的一切忠實地報道給全國。”

中外記者在邊區為期數月的訪問,向大後方和全世界許多報刊發表了在陝甘寧邊區實際考察的所見所聞,客觀、真實地介紹了中國共產黨的抗日主張以及邊區和敵後軍民的抗戰業績,從而打破了國民黨頑固派對延安和解放區的新聞封鎖,使國內外了解了紅色中國的真相,引起了各界的強烈反響。毛澤東對中外記者參觀團的訪問給予高度評價,他在“七大”的政治報告中指出:“在國民黨統治區,在國外,由於國民黨政府的封鎖政策,很多人被蒙住了眼睛。在1944年中外新聞記者參觀團來到中國解放區以前,那裏的許多人對於解放區幾乎是什麼都不知道的。”在眾多的報道中,特別是美國《時代》雜誌、《紐約時報》記者愛潑斯坦發表了《這就是毛澤東――中國共產黨的領袖》;美聯社記者斯坦因發表了《毛澤東會見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