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會亭看日本之二:日本的汽車加油與停車(1 / 3)

會亭看日本之二:日本的汽車加油與停車

生活

一提起日本車的優點,我們都會不約而同想起“省油”。但是,有沒有人深入思考過,為什麼日本車會普遍省油?

我們都知道,日本是一個自然資源匱乏的國家,其對資源有著嚴重的危機感,可謂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因此,日本的很多產品都盡可能往小巧、輕便、低能耗方向發展,這幾乎已經成為他們全體國民的共識和製造業的產業方向。

我突然想起10多年前在中國頗為走紅的索尼walkman隨身聽,當年很多中國年輕人以擁有它而為榮。中國廣東產的隨身聽個兒都很大,而索尼隨身聽以超薄而著稱。為什麼索尼把一個隨身聽做得那麼小巧呢?這裏有一個有趣的典故:盛田昭夫指著一個隨身聽問技術總監,這個產品還能不能做得再小一些?對方答已經很小了,不能再小了。隻見盛田昭夫抓起這個隨身聽一下子按進水裏,水裏開始冒氣泡出來。盛田昭夫說,你看,氣泡能冒出來,就說明裏麵還有空間,所以完全還可以做得更小。

下麵請隨著會亭的視角,讓我們一起聊一聊日本的汽車、加油、還有停車。

汽車:小而精幹

我在日本7天,行程1500公裏,所見的私家車80%以上都是小型車甚至是微型車。有很多車型都非常像中國的長安之星或五菱之光。這些車型在中國國內都屬於不是特別顯眼的車型。中國人買昌河、五菱、長安這樣的微麵車,更多會進行重新組裝,用做商用車來拉貨,真正做自駕用途的極少。

中國人最喜歡的是三廂轎車,很多外國車型到了中國通常要做的第一步“接地氣”舉措就是加長和加寬。中國的轎車車寬普遍在1700mm以上,而車長普遍在4700mm以上,奧迪寶馬這樣的C級車往往是以5米長為起點的。軸距更是要普遍加長,隨便一輛人民幣10萬左右的車,軸距動輒都在2700mm以上,並美其名曰要保證後排的腿部空間。奔馳寶馬凱迪拉克的軸距通常都要在3米以上,以此來討好所謂的後排買家。於是乎我們在街頭大量看到私家車主開著一輛後排寬大卻又沒坐人的大型轎車在奔跑。

大車身、大排量,是中國高端人群買車的主流追求。國家出台的購置稅、車船使用稅等不同的級差都未能有效調節或遏製人們對大車身、大排量的追捧。而這一點在日本,他們的車普遍小巧,很重要的一點原因就是因為日本的路窄。

路窄導致車身普遍偏窄、車小排量也小、盡可能做到省油,似乎成為日本本土私家車的三大典型特征。然而日本人對出租車卻是出奇地慷慨。據我的隨機觀察,日本的出租車普遍是豐田老皇冠和日產的老公爵王。偶爾還會有新皇冠做出租車,新皇冠在中國要賣30多萬,在這裏卻成了出租車。並且出租車司機普遍都很職業,穿著深藍色西服,白襯衫配領帶,顯得非常精幹。自己開的車很小很一般,而出租車很寬大很高檔。這是日本社會的一個典型特征。

車牌:直觀而清晰

日本的車牌則更強調車輛的用途,商用營運車輛(出租車、大巴車、貨車)一律掛深綠牌,這樣顯得非常直觀。排量1.0以上的私家車一律掛白牌,而0.6以下的超微型節能轎車則掛的是黃牌。後來我查閱資料得知,“黃標車”被稱作“K-Car”,稱為輕自動車,根據日本警視廳2000年10月頒布的更改規定,K-car的規格為:長3400mm 、寬1480mm、高2000mm、排汽量660cc 以下,最高速度不超過100km/h的城市代步車型。私家車的白牌與黃牌在購買政策上也有很大區別,任何人都可以購買0.6升排量以下的小車,並且會在稅費上有很大的優惠;而購買1.0升以上車型的人,需要所在地區出示車位證明才能購買,並且在稅費上沒有任何優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