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發展春節的重要前題
作為一種客觀事物,春節並不是一種孤立的文化現象,它總是產生於一定的文化背景之下,存在於一定的社會統一體之中,它的運作與發展,不僅受其內部變化規律的決定,而且也受它所植根的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其它部門的影響。因此,探討春節在新形勢下如何發展,就不能將它與社會的諸般關係割裂開來,僅就春節本身去研究,而應將它放在政治、經濟、文化的統一體中去考慮,才能找到相應的措施。
包括春節民俗文化在內的意識形態上層建築,都受著一定的經濟基礎的製約。首先,不同的生產關係,決定了春節民俗的不同具體形態。奴隸社會歲首祀“鬼”,是以宰殺奴隸“人牲”做為娛樂先王先公的手段;封建社會除夕——元旦的血緣團聚,是以敦厚倫理關係、鞏固宗法製度為目的,生產關係雙方的春節,也呈現了明顯的差異。一方麵是地主貴族們的窮奢極欲,如《紅樓夢》第五十三回《寧國府除夕祭宗祠,榮國府元宵開夜宴》所敘賈府除夕夜祭祖、祭灶、賀歲,“上下人等,打扮的花團錦簇。一夜人聲雜遝,語笑喧闐,爆竹起火,絡繹不絕,……天天忙著請人吃年酒,那邊廳上和院內皆是戲酒,親友絡繹不絕。”(1)文學藝術是現實生活的藝術反映,這裏所寫,反映了清朝康雍乾時代地主貴族家庭的春節生活。另一方麵是廣大勞動人民在春節前的窘迫,《詩經·七月》:“一之日觱發,二之日栗烈。無衣無褐,何以卒歲。”(2)道出了農奴年終的悲慘與無助。半封建半殖民地舊中國的春節,兩極分化現象更為嚴重,買辦資產階級春節的奢華,自不必說,而對下層勞動人民說,新年就是一道難過的關,《張北縣誌》:“元旦前一日,謂之除日,……是日為一年最終期,結束全年賬務,討債者加緊索償,不能再緩;往往受經濟壓迫,逃避不見,謂之變鬼。”(3)在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社會的今天,盡管在不同人群那裏,春節有雅俗之分,豐簡之別,但那種歡樂祥和、融洽親情,卻是共同的。因此,堅持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是發展春節的基本保證和重要前題。
其次,社會經濟的發展水平和物資豐富程度是春節運作的物質保證。春節的運作,除了禮儀性的元素外,遊藝和衣食住行都要消耗大量的物資。黑龍江省民謠:“小孩小孩你別哭,過了臘八就殺豬。”按傳統習俗,進了臘月,人們便開始陸續殺豬,蒸麵食、豆包,辦年貨,掃房,貼春聯,掛燈籠,設供品,換新衣,擺宴席,送禮品,贈歲錢,扮秧歌……無一不用物質財富來運作,因而年成的好壞,家庭收入的多寡,社會經濟發展的高低,決定了春節規模的大小和豐盛與否。不僅春節,其它歲時節日,亦是如此,《靈壽縣誌》:“端午、中秋、重陽、冬至,在昔,紳士之家,例有送、宴樂,今頻年荒歉,謀生維艱,其事亦久廢矣。”(4)戰火兵寇、水旱蝗災,天災人禍,造成社會物資極度貧乏,以致民不聊生,無法歡度春節的情況,古代社會時有發生。如《漢書·食貨誌》:“漢興,接秦之敝,諸侯並起,民失作業,而大饑饉。凡米鬥五千,人相食,死者過半,高祖乃令民得賣子,就食蜀漢。”(5)又如《漢書·元帝紀》:“(初元元年)九月,關東郡國十一大水,饑,或人相食,轉旁郡錢穀以相救。”(6)又如《後漢書·孝安帝紀》:永初三年“三月,京師大饑,民相食……是歲及郡國四十一雨水雹。並涼二州大饑,人相食。”(7)又如《後漢書·劉玄劉盆子列傳》:“時三輔大饑,人相食,城郭皆空,白骨蔽野,遺人往往聚為營保,各堅守不下。”(8)……,像這樣饑荒年成,在中國曆史上,數不勝數,連基本維持生命的生活資料都沒有,已經到了人吃人的地步,人們還哪裏有心情和條件去過春節呢。因此,發展春節,過好春節的最重要措施是發展經濟,使社會物資極大豐富,充分滿足人們的生活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