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端午民俗在現代的變異(1 / 1)

五、端午民俗在現代的變異

和一切客觀事物一樣,端午民俗在其曆史發展中,也經曆了一個發展變化的過程。這種變化,不僅發生於古代,也表現於現代,現代端午民俗與古代比,有十分明顯的特點:

第一,端午民俗逐漸淡化它的趨吉避凶的文化內涵,轉化為節日的喜慶活動。人們懸掛艾蒿、七彩胡蘆、斟飲美酒,再也不是用它避邪祛病,隻是為了營造一種歡欣愉快的節日氣氛,表示對傳統文化的一種認同。從而使端午民俗擺脫了最初的病魔的陰影和生存搏鬥的緊張,呈現一派歡樂祥和的節日氣氛。

第二,端午民俗中祭龍娛神功能的消失和新的競技功能的發展。做為一種民俗活動,粽子和龍舟,被完整地保留到現代,但它們已經完全消失了當初的迷信色彩,粽子再不被投入江中,而成了餐桌上的美食,而龍舟則成了盛大歡樂的一種體育競技活動。如果說端午民俗中的趨吉避邪方麵走向了它的反麵——歡樂祥和,是自身內的自然發展,那麼龍舟的變化則是從節日民俗轉向了體育競技民俗。

第三,端午民俗物的自身發生了很多變化,一是民俗物實用性向裝飾性轉變。五彩葫蘆和七彩絲線,消失了祛病的實用功能,而以精致的形態和繽紛的色彩成了節日喜慶氣氛的點綴和標誌。二是民俗物使用對象的變化,原始的粽子是祭獻給屈原的,而今卻成了人們享受的佳品。三是民俗物的產生方式,原始的艾蒿、香蒲,是在踏青過程中親手采取的,現代一些鄉村,仍保留這一方式。但在城市,多半是在市場中從小販手中買來的。四是民俗物的新舊替代。喝雄黃酒是端午節的一個重要民俗活動,而這個活動在現代已經基本消失了。雖然飲酒的習俗仍然存在,但是所飲的卻不是雄黃酒,而是白酒、黃酒,甚至是西方傳入的洋酒和啤酒。正像有的詩人寫的那樣:“早發班車開夜宴,家家啤酒代雄黃。”

第四,端午民俗個體性的淡化和民俗活動社會性的增強。古代端午的民俗活動是以家庭為單位的個體活動和競賽龍舟的社會化活動並舉,而以家庭團聚,包括飲雄黃、食粽子、荷包蛋等內容的歡宴為主。現代端午節,人們不再像過仲秋節那樣,重在闔家團聚,而是重在戶外集體活動。在南方,長江流域,往往出現萬人夾江觀看龍舟競賽的壯觀場麵;在北方,人們更喜歡到野外去踏青,在哈爾濱甚至出現了幾十萬人夜登太陽島的場麵。就太陽島踏青來說,它與傳統的踏青活動也有所不同:一是它的規模與取向,幾十萬人共同奔向一個小島,規模之大,活動之多彩,是曆史上少見的。二是活動的主體不是以家庭為單位,而是以青年人為主體,踏青的人們,往往是不同家庭的年輕人,呼朋攜友,結群而往,各家庭中的老年人參與活動則相對較少。三是踏青的目的,與增進身體健康無關,是青年人借以聯誼的良好機會,往往是他們談情說愛的場所。四是踏青的時間不限於端午清晨,有許多人是頭天晚上攜帶帳篷入駐島上,等候端午的黎明。五是島上的活動,超出了踏青,還有煹火、唱歌、跳舞、表演節目,是一個熱烈火爆的通宵歌舞文娛晚會。

第五,端五節與其他傳統節日民俗活動的趨同性。包括端午節在內的中國傳統節日,都是具有各自的特點的,如春節的午夜餃子、放鞭炮、迎財神、祭祖、拜年、貼春聯、扭秧歌……;元宵節的掛花燈、吃元宵;仲秋節的拜月、吃月餅……等,也正因此,它們才能在曆史文化長河中,沒有被其它文化所融化和被時代所淘汰。在新的曆史條件下,傳統節日民俗活動,正以新的文化內涵新的麵貌不斷地向前發展,表示了強大的生命力,但是,我們也應同時看到這些傳統節日的特點,隨著社會的變革,卻逐漸淡淡化或消失,結果便導致了多種節日出現了趨同性。由於迎神、祭祖……在春節的消失,祭月在仲秋節的失傳,而保留下的拜年、秧歌、春聯、踏青、龍舟、懸艾等活動又日益淡化,活動的地域、人群逐漸縮小,從而使各傳統節日的差異逐漸縮小,結果春節、元宵、端午、仲秋四大傳統節日便在飲食民俗——團聚歡宴上取得了共性。特別是在現代化的大中城市中,這種同化現象更為嚴重,過年過節,就是七碟八碗、推杯換盞地全家會餐。而餃子、元宵、月餅、粽子則成了節日餐桌上的一味象征性的節日食品,以微弱的力量表示各個節日的特點。這種同化現象,是對傳統節日文化的腐蝕,應該引起我們的高度的重視。

綜上所述,端午節的民俗活動是豐富多彩的,而每一項活動,都有它的來源和含義,它的起源真可以說是多源的。不隻是端午節,我國其它傳統節日,如春節、元宵節、中秋節、重陽節……等,和端午節一樣,都是幾千年中華文化的積澱,都是中華民族思想情感的結晶,都具有深厚的文化內涵,都在各個曆史時期起過激勵、鼓舞、團結、教育人民的偉大作用,都是我們珍貴的精神財富和文化遺產。我們應該十分珍惜它、繼承它,並發揚光大,絕不能讓它在我們這一代手中中斷、失傳。

二OO四年六月十五日於哈師大鳳兮齋 初稿

二OO五年十月七日 於哈師大鳳兮齋 二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