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幫廣建會館殿搖 商賈雲集交易繁(1 / 2)

桂花香透菊花黃,爭看城西大會場。西貨價廉南貨貴,漢江近日不通商。

清朝時期,全國共有員猿個藥材幫會,懷藥幫在諸藥幫會中鶴立雞群,獨占鼇頭。懷藥幫那時在北京、天津、西安、廣州、香港等全國各地都建有懷藥營銷機構———懷慶會館,不必考究懷藥的具體經營情況,隻要把各地的懷藥會館的建築規模與其他的會館粗粗相較,就可以看出懷藥經營紅火,懷幫財大氣粗。那時,在全國藥材經營領域裏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十三幫,一大片,比不上懷幫一個殿。”這是以山藥、地黃、牛膝、菊花為龍頭的懷藥在全國藥材市場上雄居霸主地位的真實寫照。

以盛產於今焦作地區(即明清時期懷慶府地區)的山藥、地黃、牛膝、菊花為代表的“四大懷藥”源遠流長,懷藥貿易曆史悠久。明清時期,懷藥經濟發達,懷藥商人不僅在本埠開展懷藥貿易,而且足跡遍布中國各地。為了促進懷藥貿易的發展,懷藥商人在懷慶府舉辦藥材大會;在湖北武漢、天津、河北祁州(今安國)、河南禹州等有影響的城市和有影響的藥材集散地,建有懷藥商人的組織,諸如懷幫會館、懷慶會館、懷藥會館、覃懷會館、藥王廟等,為懷藥貿易創造了一個良好的環境,推動了懷藥經濟的發展。

撫今追昔,各地的懷幫遺存,可以讓我們更加全麵地了解當時懷藥經濟發展的曆史狀況。

明代中期以後,隨著商品經濟的迅速發展,商業競爭的日益激烈,商人隊伍的不斷壯大,商業貿易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繁榮局麵。

自光緒二十年(員願怨源)以後,每年有大量懷藥運往上海、廣州、天津等市場,這自然刺激了生產。據有關史料記載,當時每年產量山藥約員園園萬斤,生地約員緣園萬斤,牛膝約圓員萬斤,菊花約怨萬斤。

懷藥經加工後,根據各市場的銷路,按質按量運去出售。山藥是挑選又肥又大兩頭整齊的加工。做成以後,選擇好的裝箱運往上海、廣州、杭州、香港等市場,其次為武漢。好壞都有客人收購。

地黃在加工以後分支頭出售。大約每斤遠至願個頭,還有員園至圓園個頭的,也有圓源 至源園 個頭的,其餘稱小生地,價格低。支頭大的多是運往上海、廣州、杭州、香港;漢口是支頭大小都能銷售;天津、濟南、營口、西安及湖南、四川一律銷售次貨。

牛膝從種植到收獲都要經過技術管理和加工。懷牛膝相比川牛膝,其根部身長肥大地多。裝箱運往市場以前,挑選肥大的每五至六根捆成一把,用紅棉繩捆,大約一斤左右,這種好貨運往上海、廣州等市場,絕大部分銷於上海;其他市場銷售的是次貨。

菊花春季栽種,秋季成熟收割。收割不能超過霜降;經霜打後就變成粉紅色,還得用硫磺熏成白色之後,才好出售。收割時用剪子把花朵剪下來,焙幹晾透,裝箱運往銷售地點。

收購時,各產地都有牙行組織,經牙行介紹,雙方議價成交,牙行並抽取傭金。懷貨莊(專門收購懷藥的店鋪)去產地收購時,首先得通過牙行的介紹才能收購。其中有幾個原因:(員)當時不通過牙行不能成交。(圓)牙行的經驗豐富,隻要一看物品,就能按質議價,買賣雙方都聽取它的意見。(猿)收購人賒欠或價錢未付清的,牙行可以替收購人承擔起來或借支。

長期的藥材交易也會引發藥商之間的競爭。為了便於操縱某些地區的商業貿易,保護自身利益不受侵害,在全國各地先後出現了不少以地域為中心,以血緣、鄉誼為紐帶,以“相親相助”為宗旨,以會館、公所為其在異鄉的聯絡、計議之所的一種既“親密”而又鬆散的自發形成的商人群體———商幫。

藥商們自發形成的以經營類別或區域同鄉性質的行幫組織有:以類別形成的有藥行幫、藥棚幫、黨參幫、甘草幫、茯苓幫、丸散幫;以區域同鄉性質形成的有山西幫、江西幫、陝西幫、懷慶幫、漢口幫、四川幫、寧波幫、老河口幫、祁州幫、亳州幫、廣州幫、金陵幫、商城幫、禹州幫等。河南商幫主要是懷幫。懷幫活動地區,除河南本省外,省外區域主要為山西、陝西、山東、湖北、江蘇、安徽等省,其中尤以與河南毗鄰的山陝兩省和湖北最為集中。懷幫又名懷貨莊。懷幫是懷貨莊組織的,懷貨莊是懷幫的前身,二者是分不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