鬥柄回寅三陽泰,東風解凍六合春。光前欲種書中粟,裕後還耕心上田。
根據《康氏家譜》及現存數十通碑刻記載,康百萬家族的發展及康百萬莊園的建造,分下列幾個時期:
明朝(員猿遠願—員遠源源)為創業期。
康熙、雍正時期(員遠遠圓—員苑猿緣)為初興期。
乾隆、嘉慶、道光、鹹豐時期(員苑猿遠—員願遠員)為全盛期。
同治、光緒時期(員願遠圓—員怨園願)為漸落期。
民國時期(員怨員圓—員怨源怨)為衰敗期。
建國初期(員怨源怨—員怨緣圓)為改造期。
這是康家上自明初下至民國末期緣園園 多年的興衰史。是中原明、清、民國三個曆史時期的社會縮影和一個典型商業家族興衰的過程。
康應魁家族,上自六世祖康紹敬,下至十八世康庭蘭,一直富裕了十三代,源園園多年,曆史上曾有康大勇、康道平、康鴻猷等員園 多人被稱為“康百萬”,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清代中期的康應魁。他在前人的基礎上,利用清廷鎮壓白蓮教之機,“盡忠發財”,富甲三省、船行六河,土地達員願萬畝,民間稱其:
頭枕涇陽、西安,腳踏臨沂、濟南。馬跑千裏不吃別家草,人行千裏盡是康家田!
康百萬靠河運發財,靠土地致富,靠“貢獻”得官,多次得到皇帝賞賜,最高時官至三品,數次欽加知府銜。明、清時期,康百萬、沈萬三、阮子蘭被中國民間稱為三大“活財神”。當時曾有民諺曰:
河裏行的康家船,岸上種的康家田,路上跑的康家馬,棧裏借的康家錢。
除了民謠,民間也用年畫等多種形式感慨康家的富庶。蘇、杭一帶也有河南“康百萬”“金銀堆如山”的年畫。有一幅《康百萬打魚》的年畫中就寫道:
河南康百萬,打魚在江邊,不知多和少,打的如泰山。
人們很想知道康百萬到底是怎麼發財的?其經營方式與特色是什麼?這個問題一下子很難回答,因為康百萬家族富了十三代、源園園 多年。總的來說,其特色大約可以歸納為十六個字:捕捉商機,緊抓機遇,大膽開拓,廣置土地。
元朝末年,中原廣大地區“道路皆榛塞,人煙斷絕”。明初朱元璋十次移民,又遭燕王發動的“靖難之役”,使中原地區更加荒涼,朱棣登基後,又有了八次永樂遷民。康百萬的先祖母趙氏攜帶著兒子康守信,千裏迢迢從山西洪洞縣跋涉到邙山頭、洛水邊的地方,為康氏家族奠定了興家立業的地方。
經過幾代努力,康家很快富了起來,第三、四代人就有出任“孝廉方正晉隆慶府知州”和“昌黎知縣”的。康百萬直係六世祖康紹敬曾任“洧州驛丞”(在今長葛縣境內)、“山東東昌府大使”(即今山東省聊城)。驛丞和東昌府大使是個管理地方水陸交通與官鹽、稅務、倉庫、漕運的經濟和人事關係的官員,官不算大,但康紹敬卻能利用明代實行“開中法”(即以鹽為中介,推動邊防及內地和重要倉庫運輸的辦法),為後裔奠定從商致富的途徑。
這個時期,康紹敬結識了徽商王直,對經商的認識有了質的飛躍。他們把山東的鹽運到河南,把河南的糧販到山東,來回都不跑空,淘得了經商的第一桶金。鹽業從漢代以來都由國家經營,國家收入“半出鹽賦”。明、清鹽法有所改變:“行鹽之法”主要由“官督商辦”,使商與官交往甚密。商戶最易暴富莫過於鹽業,這就為康百萬在山東、河南之間經營鹽、糧、棉,提供了信息和機遇,也為康百萬走出鞏洛、經營山東打下了基礎。
康家的父輩們為明朝盡忠,明朝末年李自成攻破洛陽殺了“福王”之後,康家收留下逃難的李妃,並與李妃的的女兒行百年之好,“康朱聯姻”使康百萬錦上添花,富上加富。
據康店老一輩人所言,當初洛陽城被攻陷時,世子朱由崧脫身走投鞏縣知縣宋文瑞。李妃打扮成平民,抱著子女乘瓜皮船順洛河漂流而下,在康店岸邊落腳,躲藏於康店李姓人家中。
十幾年過去了,李妃帶來的兒女已長大成人,女兒出落得品貌端正,識文認字。其夫朱由崧此時已登基為弘光皇帝,弘光皇帝以為李妃已死,“追號故妃黃氏、李氏為後”。李妃的女兒後來與家住在康店寺溝的富戶康家第十世富吉聯姻,增強了康百萬子女的文化素質。
從此,康家家業更加旺盛,第員員 世康惠經營京貨綢緞,第員圓 世康大勇開辟了黃河行船,至第員源世康應魁時期達到了鼎盛時期,良田雙千頃。
有源園園園多畝地和許多棧房的康惠,培育三個兒子相繼成才。他的三個兒子一個個聰明伶俐,各有前程:大勇“例授登仕佐郎”、大椿由“太學生贈文林郎”、大鑒也是“太學生”。康惠的孫子、大勇的獨子康家員猿 世康雲從又是由“太學生例贈文林郎”。這個時候的康家算是真正步入了“有錢有勢”的富人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