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輪推出“杜盛興”搖 連鎖經營利源生(1 / 1)

估客無住著,有利身即行。出門求夥伴,入戶辭父兄。父兄相教示,求利莫求名。求名有所避,求利無不營。

河南有個杜盛興,開始時是個人名,後來變成了商號。杜盛興,祖籍山西省洪洞縣,明洪武年間移居到如今的博愛縣界溝鄉塢莊村。開始時,杜家很窮,主要靠給別人推車送懷藥維持生計。

清康熙年間,河北祁州(今河北安國)每年春秋兩季都要舉行藥材交易大會,會期一個月。每逢此時,杜盛興就帶領家人推著獨輪車往祁州送藥材。長途推車的活兒是極為辛苦的,日積月累,杜家人為雇主創造了大量財富,其誠實可靠、吃苦耐勞的精神也頗得東家讚賞。後來東家贈以百金讓杜家人也做起了懷藥生意,杜家人遂在博愛塢莊和祁州辦起了經營四大懷藥的藥材行,商號為“杜盛興”。

清道光年間,杜盛興又將麝香、朱砂、黃芪、黨參等名貴中藥材納入自己的經營範圍,在四川灌縣設藥行專收麝香,在甘肅臨洮、陝西雙石鋪設藥行專收黨參,在湖南常德設藥行專收朱砂,在山西太原設藥行專收黃芪。杜盛興藥行的藥材,主要銷到北京、天津、上海、遼寧營口、浙江杭州、山東濟南、湖北武漢、廣東廣州,以及香港、東南亞等地。

杜盛興的藥材行,是用獨輪車推出來的。“杜盛興”這一商號,能夠做成全國知名品牌,靠的是貨真價實、童叟無欺。“杜盛興”老字號能夠做到上百年長盛不衰,主要靠精打細算的經營理念和寬嚴結合、任人唯賢的管理機製。在全國員園多個城市中,都設立有杜盛興“懷藥連鎖店”,並成為北京老字號“同仁堂”藥店的地道藥材專供商。

全國各地杜盛興藥行的管理製度十分嚴密,總店設總經理員 名,司賬圓—猿人,學徒圓—猿園 人。各分店設管事員 人,司賬員—圓 人,學徒員園—圓園人。東家一年四季的開支,由各分店按規定支付。藥行對於犯錯誤的徒工、店員,一不解雇,二不停發薪水,而是讓其閉門思過,改正錯誤。對於亡故的店員,藥行還發給類似於撫恤金的“陰俸”。

相傳杜盛興的藥材剛進山東時,當地人並不買賬,貪官汙吏還時不時地到藥行找點麻煩。一次,杜盛興在送貨途中,發現一個人昏倒在路邊。他先讓病人服用了自己的藥,然後將病人用獨輪車送到家中。事後得知,這位病人原是濟南府的一位師爺。有了這位師爺的全力幫助,杜盛興終於在山東的藥材市場上站穩了腳跟。

杜盛興能夠在全國許多地方將生意越做越大,還有一條重要原因,就是商號嚴格遵循“不賣次品,不謀暴利”的原則。全國各地的杜盛興商號,同質同價,與當今社會上的“連鎖經營”頗有點相似。

古稱祁州的河北安國,曾經是中國北方最大的中藥材集散地。在安國藥王廟的門前,有兩根高圓源米,各重員緣噸的鐵旗杆,這在全國是絕無僅有的。

安國藥王廟始建於東漢,擴建於北宋,重修於清朝。而清代重修的倡導者和帶頭捐資人就是懷商杜盛興。在清代重修安國藥王廟捐資功德碑上,懷商杜盛興的名字,排在各藥商的第一位。因為有了懷商,使豫商毫不遜色地擠進了中國名商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