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花飛舞瑞雪豐,遙望淩霄天門冬。千裏茫茫山川斷,何首烏變白頭翁?
“四大懷藥”,是明清時期聞名全國的地道藥材。僅就“地道”二字的含義來講,一種解釋,“地”是指地理、地帶、地形、地貌,“道”是指按地理區域劃分的名稱。另一種解釋是:“地道”亦作“道地”,本指各地特產,後來演變成貨真價實、質優可靠的代名詞。道地藥材是一個約定俗成的概念,是一個古代藥物標準化的概念。因此,道地藥材是指經過人們長期醫療實踐證明,質量好、臨床療效好、社會公認且來源於特定地域的名優正品藥材。出產道地藥材的地區稱道地產區(或稱地道產區),這些產區具有特殊的土質、氣候、生態條件。
曆代中藥理論中,非常強調中藥的出產地。人參以長白山的野生山參為最佳,阿膠以山東東阿所產最有名,嶺南荔枝更叫人垂涎三尺。懷藥,當然是懷慶府所產的地道。這也正是“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的緣由。
遠古時期,沿太行山一帶的覃懷地區,野生植物種類繁多,傳說人類始祖神農氏曾在這裏嚐百草分辨五穀;女媧氏曾於此煉石補天、摶土造人。
河南省焦作市位於太行山南麓、黃河北岸,地勢呈高山突入、大河懷抱之勢,集山陽、河陽於一身,屬於“乾乾為坤、陽陽為陰”之地,所生之物必以“陰”見長,“四大懷藥”即是滋陰補陽。地處中原的焦作市轄區曆史上屬於懷慶府,幾千年來,以種植“四大懷藥”聞名海內外。
史前對這方水土的記載源於天地造化的大自然。冰河時期的造山造河運動,使太行山拔地而起,黃河滔滔東流之中,展開這山這河的胸懷。於是這裏自古就叫懷、懷川、覃懷、懷州、懷孟、懷慶,一直沒有離開一個“懷”字,取的就是太行與黃河的懷抱之意。
一方水土被冠以極具人性溫馨的指稱,決不是這裏先民們的隨心所欲,而是他們對大自然厚愛的念念不忘。這裏是黃河中下遊唯一一處濃鬱著山水情懷的川地,風調雨順,四季分明,山清水秀,土地肥沃,是人類最適宜生活的地方。於是,這裏的懷川人以鍾靈毓秀的大自然所賦予的自信與自尊,薪火相傳,繁衍於今。
焦作古稱河內,地處黃沁河衝積平原,此地有太行屏障,冬季北方寒流不能長驅直入其境,非常適宜地黃、山藥的生長。夏季,熱浪有諸河調劑,氣候本非多雨之域,又有河流灌溉,是一個冬不過冷,夏不過熱,既不過濕,又不過旱的環境,非常適宜地黃、山藥、牛膝等蓄根類藥材的生長。另據《修武縣誌》記載,在雲台山主峰上的藥王洞裏,“內有石丸,大如綠豆,服之能已疾”。正是廣泛分布於太行山的岩溶(石丸)地貌,使山區的雨水滲入地下,而遍布焦作沿山平原的泉水,將“四大懷藥”所需要的微量元素從太行山上帶了下來,再加上得天獨厚的自然地理條件,使四大懷藥形成了獨有的外觀和質地。“四大懷藥”盛產於黃河北岸的溫縣、武陟、博愛、孟州、沁陽等縣(市)。藥材道地,療效獨特,藥用和食用價值非常高,其他外地種植的根本不能相比。“四大懷藥”在焦作地區具有悠久的種植和藥用曆史。
據焦作市誌及市轄各縣(市)誌記載:自公元前苑猿源年封建諸侯衛桓公以懷山藥為貢品進獻周王室起,直至清朝末年,四大懷藥一直作為貢品進獻曆代朝廷。由此來看,“四大懷藥”人工種植至少已經有圓苑園園多年的曆史。
焦作市“四大懷藥”種植的分布情況大致範圍是:在沁河與黃河相夾的部分,是地黃和山藥等的高產區域。之所以“四大懷藥”集中在黃河灘,根本的原因是“四大懷藥”除菊花外均取用根係,因此在河灘沙地上種植更容易收獲。以懷牛膝而言,同屬莧科牛膝在全國各地都能生長,但最佳的栽培地在河南武陟、沁陽、溫縣一帶,而武陟縣又以西陶鄉、大封鄉的土質最適,為沙壤兩合土。該處受黃河、沁河多次泛濫和改道的影響,土層深厚,自然肥力強,牛膝根可長到員郾緣米,且側根須根極少,勻稱油潤,成色極好。故在當地有“懷參”或“十八拳長”之稱,多年來一直受到國內外藥商的青睞,有特肥、頭肥、二肥、平條、雜條等出口等級,為他處牛膝所不及。
抗日戰爭時期,日寇曾將焦作的土壤運回國研究,化驗後重新配製土壤試種懷藥,結果以失敗告終。圓園世紀圓園年代,溫縣人許召蘭、宋武堂、李令富等人先後從山西太穀引進高產山藥回本地種植,時間一久,太穀山藥反而失去了原來的品性,增加了藥性,成為懷山藥的當家品種。
圓園世紀苑園年代,國家為緩解懷藥產銷矛盾,曾經向員願個省區引種懷地黃、懷山藥,結果引種後品種退化,藥性大減,不得不反複來焦作引種。古時,懷商對此類現象不解,隻好以“藥不見藥王不靈”加以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