坊市合一鋪侵街搖 買賣晝長又連夜(1 / 2)

昔我遊宋中,唯梁孝王都。名今陳留亞,劇則貝魏俱。邑中九萬家,高棟照通衢。舟車半天下,主客多歡娛。

杜甫《遣懷》詩中的“邑中九萬家,高棟照通衢。舟車半天下,主客多歡娛”正是汴州繁榮興旺的寫照。隋唐以後,河南仍是人才薈萃之地。因為河南地位顯要,經濟又比較發達,所以五代都在河南地區建都立國。但在後來一段時期中,長江以北戰爭不斷,中原人民深受其害。直到趙匡胤重建全國統一政權———北宋王朝後,中原人民才重新過上和平的日子。北宋時期的首都———東京開封府(今開封),陪都———西京河南府(今洛陽)以及南京應天府(今商丘)均在河南。因此,河南又一次成為全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

開封地處南北交通大動脈———汴河的咽喉之地,唐朝時已經相當繁榮。由於地處國都,發展速度快,“汴州以城隘不容眾”,經過數次擴建,最終發展成為宋時世界上經濟商業最發達的、人口過百萬的國際大都市。

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中記載“添十數萬眾不加多,減之不覺少”。而當時世界上其他城市,人口最多也不過源園萬。開封在當時是全國第一大城市,商業貿易額占全國之半,各方麵都極一時之盛,可以說是河南曆史上的黃金時代。

宋朝是中國商品經濟繁榮時期,突出特點是城市經濟發達。這一時期商人隊伍龐大,官僚經商的現象十分普遍,而且在當時,有很多的商品都是各級官員投放到市場上去的。北宋初年,宰相魏仁浦就從一樵夫手中買來了一株在壽安山中發現的紫色牡丹。買來的這株牡丹經過魏家人嫁接養護,放在花園之中供人玩賞。富於經濟頭腦的宰相家人就想到,每位觀賞者繳納十文的門票。有記載說:“魏氏池館甚大,乃得登舟渡池至花所,魏氏日收十數緡”,很是反映了宋代河南人的經營意識。

這種牡丹被稱為魏紫、魏品、魏花,至今仍是牡丹中的名品。辛棄疾曾做過一首《臨江仙》的詩,就是專門稱讚這種牡丹的。祇恐牡丹留不住,與春約束分明。未開微雨半開晴。要花開定準,又更與花盟。

宋代商品經濟發展,最明顯的變化就是坊市製度的破除。坊市製度對商業活動的限製頗多,已經不能滿足商品經濟發展的要求。隨著城市經濟的發展,東京開封的商業活動開始出現“侵街”的現象。商販無孔不入,到處臨街設肆,連禦街兩旁的禦廊,甚至橋上、樹下都布滿了商鋪地攤。

太平興國五年(怨願園),臨街擺攤,坊中開鋪的現象越來越嚴重,打破了舊的坊市分隔的城市格局,突破了交易時間和區域的限製。朝廷對這種現象雖然幹預過,但屢禁不止。北宋至道元年(怨怨緣)和鹹平年間(怨怨願—員園園猿),曾兩次試圖恢複坊市製,都以失敗告終。宋仁宗時,因為有官員怕河橋上的商販會妨礙車馬交通,曾下詔“在京諸河橋上,不得令百姓搭蓋鋪占欄,妨車馬過往”。結果自由慣了的商販仍然有令不止。宋仁宗隻得認可這一事實,幹脆將坊牆和市牆統統推倒,宣告舊的坊市製徹底崩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