篁竹荒茅五畝餘,生涯山蕨與泉魚。家貧殖貨羞端木,鄉裏傳書比仲舒。
河南,曾經誕生了中國第一個儒商———子貢。子貢,又名端木賜,衛國黎(今河南省浚縣)人,春秋末年自由商人的代表人物之一。早年經商,後習儒業,成為孔子的弟子。曾在衛國做官,後棄官再次經商,死於商業發達的齊國。
子貢善做生意,他提出“物以稀為貴”的理論,說玉貴瑉(石中之美者)賤是因為玉少瑉多,從供求關係的變化中進行買賤賣貴,獲得利潤。士人經商,亦士亦商,子貢是一個典型。在孔子七十二門徒中,子貢是最富有的弟子。他在曹魯之間做買賣,發了大財。關於他的財富,《史記·貨殖列傳》記載:
結駟連騎,束帛之幣以聘享諸侯,所至,國君無不分庭與之抗禮。
另外,子貢博學強記,巧口利辭,能言善辯,周敬王三十三年(前源願苑),子貢出使四國,出色地完成了使命。《史記·仲尼弟子列傳》稱讚他:
子貢一出,存魯、亂齊、破吳、強晉而霸越。
子貢做生意善積累財富,支持老師的事業。孔子出使各國,就是由子貢資助的。司馬遷曾感慨地說:“使孔子名布揚於天下者,子貢也。”宋代的王安石也曾在他的《次韻酬吳彥珍見寄二首》詩中讚揚子貢是:
白日憶君聊遠望,青林嗟我似逃虛。春風渺渺烏塘尾,漫得東來一紙書。
舊時,商人們流行在自己的店鋪店堂內懸掛“陶朱事業,端木生涯”八個大字的牌匾。這“陶朱”指的是春秋時的範蠡,“端木”指的就是端木賜(子貢的名字)。他性格活潑,交往甚廣,處事考慮周到,辦事通達,左右逢源。所以,無論是經商還是外交,子貢都能獲得成功。
《呂氏春秋》中記載有“子貢贖人”的故事。當時魯國法律規定,如果魯國人在外國淪為奴隸,有人出錢把他們贖出來,可以到國庫中報銷贖金。有一次,子貢贖了一個在外國淪為奴隸的魯國人,他認為做好事求回報不道德,因此拒絕了國家賠償給他的贖金。
孔子知道後,批評子貢說:“端木賜,你這樣做就不對了。你開了一個壞的先例,從今以後,魯國人就不肯再替淪為奴隸的本國同胞贖身了。你收回國家抵償你的贖金,不會損害你的行為價值,但是你不拿國家抵償的贖金,就破壞了魯國代償贖金的好法律。”
孔子認為,大多數人沒有子貢這麼雄厚的財力,無法不在乎這筆贖金,因為如果白白付出這筆贖金,他自己的生活就可能受到重大影響。而如果不能取回自己代付的贖金,那麼即便看到魯國人在外國淪為奴隸,有機會救同胞出火坑,大多數人也會放棄為本國同胞贖身。甚至於即便有人有這個經濟實力,又有機會,而且有能力付出贖金而不影響自己的生活,但由於並非所有的人都有如此之高的道德水準,因此他也會因為付出贖金後無法收回,而放棄為本國同胞贖身。
另一件事恰恰相反。孔子的另一高徒子路救起一名落水者。那人感謝他,送了一頭牛,子路收下了。孔子聽了十分高興,說:“這下子魯國人一定會勇於救落水者了。”
這兩個故事因為涉及法律和道德,曾引起後世諸多討論,但子貢富有卻是不爭的事實,所以才能視贖金如無物。
孔子去世後,魯哀公前來致哀,子貢批評說:“生不能用,死而誄之,非禮也!”孔子的其他弟子為孔子守墓三年,然後離去,各奔前程,唯獨子貢守墓長達六年之久。在六年的守墓歲月裏,子貢從南邊的衛國移來楷木苗,種植在孔子墓旁。這種稀有的楷樹從此成為孔林特有的名木。而在這六年間子貢日夜思念夫子,默想著夫子的容顏,不停地用楷木雕刻著夫子像及師母像。子貢晚年居齊,直至終老。
東漢石畫像中有《孔子見老子圖》,孔門眾多弟子,注名者不多,子貢是注名者之一。東漢明帝永平十五年(苑圓),以子貢配祀孔子。唐朝玄宗時,追封子貢為“黎侯”;北宋真宗時,又追封子貢為“黎陽公”,後又改稱“黎公”。清代皇帝封其後裔世襲翰林院五經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