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發展春節民俗的探索

春節習俗在它長期的曆史發展中,不斷豐富,也在不斷地變異。發展是永恒的,變異也是正常的。我們應該如何麵對變異中的春節?這裏提出幾點意見供大家思考。

(一)重點恢複幾項傳統春節娛樂活動,增強春節“年味”氣氛

有人認為現在春節年味淡了,那是因為有些傳統民俗淡化了、消失了。能不能把它們原汁原味地恢複起來呢?原則上是不可能的,因為民俗是在一定的社會文化背景中自發產生的,社會條件變了,它自然要消失了,如春節中的接神送神,是不可能恢複的。又如人們的生活方式變了,現代化了,就沒必要再親自忙忙碌碌去殺豬、包豆包、蒸發糕了。但有些民俗作為觀賞項目,還是可以恢複的。

一是傳統秧歌。現在的秧歌多為老年人,雖粉墨化妝,但難掩龍鍾之態。並且服飾一律,舞姿一律,吸引力不強,使人覺得淡味,而傳統秧歌卻承載著深厚的文化內涵。首先它的扮相,有《水滸》中的梁山好漢,《北京民間花會》介紹:高蹺的“角色分文武行。武行最前邊的秧歌會行話叫‘大頭形’,扮演的是梁山好漢‘行者’武鬆,第二位叫‘武扇’為‘矮腳虎’王英,第三位叫‘樵夫’為‘拚命三郎’石秀,第四位叫‘醜鑼’為‘母大蟲’顧大嫂,第五位叫‘醜鼓’為‘鼓上蚤’時遷。文行中第一位叫‘小頭形’為‘沒羽箭’張清,第二位叫‘文扇’為‘一丈青’扈三娘,第三位叫‘漁翁’為‘立地太歲’阮小二,第四位叫‘俊鑼’為‘母夜叉’孫二娘,第五位叫‘俊鼓’為‘病關索’楊雄。郊區武行中多一個‘膏藥’安道全,文行中多一個叫‘漁婆’的還不知道是誰。”{43}這裏的“大頭形”、“小頭形”應為“大頭行”、“小頭行”,頭行,領頭者,現在民間還把領導幹部叫頭行人。還有《西遊記》中的唐僧、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僧、紅孩兒。還有《白蛇傳》中的白蛇、青蛇、許仙和法海。還有呂洞賓、鐵拐李、韓湘子等上洞八仙,還有傻公子、老韃子、老等,讓觀眾立刻想起那些動人的故事和傳說,浸漬在濃厚的文化氛圍之中。其次,傳統秧歌走街串戶,把歡樂氣氛從街上帶到家家戶戶。現在我們可以讓秧歌隊深入社區,到各個大院表演以改變那種冷清的局麵。再次傳統秧歌是帶唱的,每隊有一個擅於演唱的,他可以隨機應變,即景編詞,如“一進大門抬頭觀,一副對聯貼在門邊。上聯寫的是×××××,下聯寫的是×××××”,或者唱現成的京評戲小段。這個形式也可采用。

二是恢複與春節相近相關的文化活動,作為觀賞項目。如過去立春舉行打春牛的儀式,不妨將其恢複,在一定的場所進行表演,既增加人們的文化知識,又增添了節日的娛樂項目。又如東北地區,清代到民初在燈節期間曾流行過“燈官”民俗。燈官由花子頭扮演,還有燈官娘子、衙役和全部出行儀仗。燈官職官牌上寫的是“燈政司”,管理燈節期間的燈火和打架鬥毆、小偷小摸的案件。出行時以儀仗為前導,秧歌隊為後隨,督察全街掛燈。有不掛者或燈不亮者,當場處罰,罰品多為蠟燭、凍梨、瓜子等物。有攔轎告狀者,則當場斷案,但多為小事,大事他也管不了。燈官夫婦還和觀眾插科打諢,逗笑取樂{44}。燈官的職責,不可能恢複,但可以表演,為節日創造喜劇氣氛。

(二)加強政府部門提倡和製止的主導作用

前文已述,政府部門積極參與形成官民互動是現代春節的一大特點,政府部門為春節的安全祥和做了許多工作。除此之外,還應在提倡什麼、製止什麼上發揮更大的主導作用。

先說提倡。“文革”之後的上世紀80年代,各機關、企事業單位,曾流行過春節團拜的民俗活動。一般是大單位先以中層機構,如大學以係為單位,於初一上午小聚,互致年喜,就著花生糖果,暢談收獲感想,興致起來,賦詩吟唱。然後集中禮堂,由校長致辭,觀賞文藝節目。如今這個剛剛興起的新民俗,基本消失了。結果年的氣氛又減少了一些,人們隻是在家打個電話(隻能給少數人打),冷清了,人情也淡漠了。應該由政府重新提倡,恢複團拜,以搞活春節活動,增強情感的交流,有利於團結。

再說製止。春節是一個表現家族親情和增強民族凝聚力的傳統節日,任何不利於群眾歡度春節的行為都應製止。如鐵路公路在春運期間上浮票價的行為就應製止。首先,車票乘機漲價是不道德的行為,在急於回鄉過春節的人流中,絕大多數是農民工,交通運輸部說,2010年返鄉農民工超過1億人{45}。向這類弱勢群體宰一刀,於心何忍?其次,以經濟杠杆調節春運的說法是沒道理的,因為春節的強大吸引力,無論票價多貴,都寧可挨宰也要回家,並減少不了坐車的人;退一步說,出現了因票貴而放棄回家的現象,那麼這些人應是更貧困的群體,讓這部分人回不了家,更不道德。再次,春運人多,對交通部門說是擴大了財源;即使增加了車輛和人力,但也增加了收入。按道理說,即使降價,也比平時的利潤高。所以車票漲價既不道德,也不利於人們歡度春節,政府部門應該嚴肅查處,予以製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