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黑龍江春節民俗的當代變異
春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也是傳統節日中最重要最隆重的佳節。狹義的春節由除夕、正月初一到初五;廣義的春節應分為三段:從臘月二十三“小年”開始到臘月三十的白天,是為春節的預備期;從臘月三十夜即除夕到正月初五,是春節的正節期;從正月初六到十三是春節的後續期。在前後二十天中,有著豐富多彩的民俗活動。這些民俗活動,傳承著深厚的民俗文化和民族感情。
和所有的客觀事物一樣,春節的民俗活動也是在不斷地變化著,現在的春節民俗和解放前比,已經有著很大的不同。
(一)春節準備階段的變異
1.小年
臘月二十三,俗稱小年,民間以祭灶儀式拉開春節的序幕。《呼蘭縣誌》:“十二月……二十三日,俗曰小年,以皂(灶)糖祀皂(灶)。”①如何祭灶?《雙城縣誌》:“二十三日,曰過小年。晚祀灶神,謂之辭灶。以糖果為供品,係專用以祀灶者,故稱灶糖,即餳製之糖也。並以秫秸製小馬、小犬、小雞各一,陳糧草及水各一盂,意謂飼之,曰送灶王朝天也。用糖以祀者,謂神食而口甘,俾上天言好事也。又以糖粘灶門上,謂以粘神口,俾上天不能言惡事雲。”②
臘月二十三之稱小年,世代傳承至今,而小年祭灶之俗,則發生很大變化。在城市,貼灶王爺畫像的人家極少了,還有部分人家,尚買灶糖,但也不是為祭灶神,而是全家分食,應應典而已。在農村,貼灶神像者較多,但很少有擺設供品的,與貼年畫無異。至於以秫秸紮小馬,更已絕跡。
祭灶習俗漸趨消失原因有三:一是無神論教育的普及,神鬼觀念的淡化,新生一代多不相信有灶王的存在。二是灶火地位的降低。原始人類對火無限崇拜,新石器時期的房屋,中間為火塘,供照明、取暖、炊爨之用,是十分神聖的地方。隨著社會的發展,炊飯由火塘而轉為爐灶,又由爐灶而為今天的煤氣灶、電磁爐。灶火在人們生活中地位降低,於是灶王也退出了人們的生活。三是城市房屋的樓層化,沒有農村的土灶,無處可貼灶神。
2.年前的準備工作
從小年始,要進行一係列的春節準備工作。一是清潔衛生活動:掃房;二是春節食品的準備;三是喜慶裝飾的準備。在海倫縣一帶還流傳著這方麵的民謠:“二十三豎燈籠杆,二十四寫福字,二十五蒸饅首,二十六烀年肉,二十七殺年雞,二十八貼窗花,二十九貼(春)聯〔詠〕,三十菜肴香滿口。”③不同地域,歌謠內容也略有不同,如二十八日,木蘭縣一帶就是“把麵發”。但實際這些準備工作,從來也不是按歌謠順序進行的,並且傳承至今,也有很大變化。
掃房 徹底清掃房間。作為習俗,無論城鄉,都傳承至今。但其意義,原本是為人神安排一個清潔的環境和有益於健康。隨著社會的發展,“掃房”的蘊意便由為迎神準備環境向有益健康轉化。
豎燈籠杆 即於院中立一長木杆,以懸燈籠。民間傳說,薑太公當年封神時,所有神位都封出去了,自己沒了位置,便居於燈籠杆上。新年立燈籠杆,取意“太公在此,諸神退位”,使邪魔惡神,不敢進院。此俗現存於農村,但在觀念上,已無“諸神退位”之意,純為裝點喜慶氣氛,而在城市,已沒有這項民俗活動了。
殺年豬 在農村,自家養豬者,一過冬至,便開始殺豬,不必等到小年,免得多費飼料。豬肉析成條、塊,澆以清水,使凍層薄冰以保鮮,再埋以雪,至年時取用。城市則無自家殺豬者,至春節前到市場買回,或放於涼台,或放於冰箱備用。
蒸幹糧 黑龍江把黏豆包、饅頭、花卷等統稱為幹糧。因為春節期間,是人們休閑娛樂的時候,無暇做幹糧,便提前和麵蒸出,放於倉房冷凍,用時現熱現吃,十分方便。在農村,一進臘月,便冷凍黏豆包,而饅頭則到年前再蒸,故有“二十八把麵發”之謠。而在城市,則隨時到市場去買,並不事先準備。
包凍餃 從除夕的子時夜飯到“破五”前的每天早飯,都必須煮餃子,用量很大,特別是人口多的大家庭,更是如此。在農村,過完小年就開始包餃子,由於量大,所以多請親友鄰人幫助,往往包到深夜,有的連續多天。於時,包者滿炕,讀唱本、講故事,歡聲笑語,熱鬧非常。包好後,用蓋簾、櫃蓋或炕席送出冷凍,凍好收入紙箱、笸籮、板櫃、缸中,儲於倉房。但人口少者,多半早晨現吃現包。城市因有涼台可做天然冰箱,亦多半儲備些凍餃子,亦有買速凍餃存於冰箱者。
春聯 春聯和福字、掛簽、春條都要在年前準備好,並於臘月二十八、九貼好。春聯起於桃符,初以桃板置門兩側以鎮邪,後或畫神荼、鬱壘像,或題字於其上。現存題聯語最早者,為後蜀孟昶的“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④。稱新年所貼為春聯者,始於明太祖朱元璋的詔書⑤。桃符本為避邪,春聯則用以表示喜慶和寄托美好願望,是由迷信轉化為民俗,由信仰民俗轉化為喜慶民俗的,並傳承至今,無論城鄉,幾乎家家都貼春聯,但也有變化。一是除書法家外很少有人自寫春聯,多是從市場買來現成的印刷品春聯貼上。二是春聯內容,並非意由己出,而是由印製銷售商來定,多為通俗淺近的發福生財之語。三是一些單位,如書法家協會、工會、社區、報社組織書法家下社區、下鄉送春聯。
年畫 貼年畫可以裝飾房屋增添喜慶氣氛,並用以寄寓在新的一年對生活的希望。貼年畫之俗,解放前後最興盛,賣畫攤床充斥城鄉集市。城裏人多選小說戲曲故事為題材者,而農村,則多選購連年有餘(魚)、大胖小子等畫。現在,城市由於多居現代化樓房,舊式年畫已不協調,故多以山水名畫代替。而農村,仍貼年畫,大胖小子、小孩抱大魚等畫仍受歡迎。
送燈 黑龍江人在春節前要祭掃親人的墳墓,這是中華民族慎終追遠傳統觀念的體現,表現了濃厚血緣親情。一般在臘月二十七八晚間到墳頭燒紙,還要點上帶紙罩的蠟燭,稱為送燈。送燈是讓故去的親人過個亮堂堂的年。但由於實行火葬,原有墳塋多已平毀,隻有尚保存墳塋者或距縣城邊遠鄉村,還有送燈之俗。至於城市,則隻有部分人於除夕夜在十字路口燒紙而已。
(二)春節正節階段的變異
春節應該是從正月初一開始,但上一年的除夕與初一相連,所謂“一夜連雙歲,三更分二年”,所以實際上人們從臘月三十便開始過年了。春節期間的民俗活動豐富多彩。《望奎縣誌》:“三十日為除夕,家家於各神堂焚香,點燭,香火徹夜不絕。至十二點鍾後,家長率子弟執香,依各(方)向接神(如喜神正北,則向北迎喜神;財神正東,則向東迎財神之類)。接畢,焚香奠酒,行三叩首禮,爆竹聲喧,約數分鍾始已;繼則子弟各按長幼行輩拜。拜畢,家人團(吃)餃子,謂之揣元寶,煮生者則佳(取生與升同音),唯謹記說破,說破則不吉。”⑥《寶清縣誌》:“初一日,謂之元旦,俗曰大年初一。謂是日天神一齊下界。夜半時,家家設香案,焚紙馬,放鞭炮,叩拜迎接財神、喜神、貴神。祭祖先,禱祝一年吉順,並於神位及神祖前設供燃燭,焚香奠酒。聚薪柴於庭前,蓋即庭燎遺意也。禮神畢,家人依次以卑向尊長叩首賀歲,尊長賜以錢,名曰壓歲錢。食水餃,名曰揣元寶,徹夜不睡,睡謂不祥。天明,親友往來互賀,謂之拜年,直至五日方止;路遠者,則十五日以前仍可拜年。初次出門必擇吉日、吉方。宗族、親戚來拜,入室先禮祖先,然後互拜。自元旦日至燈節,人皆新衣,室內外張燈掛彩,地不掃除,水不外潑,忌動漿糊,戒惡言,相見互以吉語問答。家家飲食豐盛,倍於平日。”⑦上引兩縣誌,望奎今屬綏化地區,在黑龍江省中部;寶清今隸雙鴨山市,位於黑龍江省東北部;二誌所記春節民俗,可以代表黑龍江地區民國前的一般情況。但隨著社會的發展,這些民俗活動發生了很大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