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2005年,第八批女飛行員從20多萬人的“海選”中選撥出37名精英邁入航空學府,這37名女飛行員經過實踐的淬煉,終成“37進16”。在前7批女飛行員中駕駛的基本上都是運輸機,而她們挑戰的則是具有超強戰鬥性的殲擊機。
2009年4月,這16名女飛行員學成畢業,接受的第一個任務讓她們興奮不已,那就是全員參加新中國成立60周年國慶閱兵空中梯隊的受閱任務。
閱兵訓練對於飛行員的低氣象起降能力和密集編隊能力提出了很高要求。而這對於已有1000小時以上飛行時間的同乘男飛行員來說也並非易事,更何況是平均飛行時間不足400小時的女飛行員。
梯隊指揮員、團長孫基洲向清楚地記得,進駐閱兵機場後,第一次組織密集編隊穿雲課目訓練時,有的女飛行員報告的聲音都有些變調。但是僅僅經過幾個飛行日後,她們就突破了這道心理關口,如今這一課目對她們來說都已不在話下,完全能夠獨立完成。
愛美是女人天性。但對於在閱兵訓練中,接受全封閉管理,一套飛行服基本不離身的女飛行員,愛美天性也隻能體現在每次飛行前,往臉上一層一層擦防曬霜上。
盡管同乘男飛行員總是善意地取笑她們是在“刮大白”,她們也依然堅持不懈。
為了飛行事業,為了完成國慶受閱任務,這群正當妙齡的“80後”女生們,放棄了太多本該屬於她們的生活。學院政委王保群說,在一次和女飛行員座談,他問姑娘們最大願望是什麼,她們異口同聲說,睡覺、逛街。
“想逛街,對於姑娘們來說,絕不僅僅是想散心、購物那麼簡單,而是她們對美的向往。”王政委解釋道。
然而正如常掛在餘旭嘴邊的一句歌詞:“要想飛得更高,就該把地平線忘掉……”對於日常生活中一些美好事物的放棄,也讓女飛行員們體味、獲得了同齡姑娘們無法想象的美麗。
“煤渣子的跑道,灰暗的天空,幹枯的樹枝……懸梯一轉過去,春天來了……”張博寫在日記裏的這段話,是她闖過體能訓練關時的生動寫照。
對於身體瘦弱的張博來說,大強度的體能訓練帶給她的是灰暗的記憶,而轉懸梯更一度成為她飛天路上的“攔路虎”。當姐妹們已在懸梯上旋轉自如的時候,她還隻能在懸梯上“蕩秋千”。
“死就死吧!”張博橫下一條心,絕不甘於落後。在姐妹們鼓勵和幫助下,她終於戰勝內心的恐懼,跨過這道心理障礙。
對過載耐受力一向很強的張瀟,因為一次偶發性的“黑視”,心裏蒙上了陰影。
“很多老飛行員做特技時,也會出現這種現象。”不管帶飛教員如何鼓勵,張瀟很長時間都無法走出陰影。
以後每次飛特技,都出現“黑視”,她甚至一度對自己是否適合飛行產生懷疑。但她也從未放棄,在教員幫助下,她找到了出現“黑視”原因:由於訓練強度大,天氣炎熱,吃不下飯,體力透支造成了這一結果。
在那段時間,張瀟每天晚上早早上床休息,每頓飯隻要不吐就逼著自己使勁地吃。
考試之前最後一次飛行訓練,她鼓足勇氣,拉了一個斤鬥,沒有出現“黑視”。在接著做載荷最大的半斤鬥翻轉之前,她在空域裏足足轉了20分鍾。
對於在飛行上吃的苦,姑娘們不願多說,即使提起也都輕描淡寫。不過她們大多提到同一個例子:在體能訓練階段,一起參加訓練的男飛行員們說她們是“女飛隊,非女隊。”足見她們為了取得和男飛行員同等的訓練效果,付出了何等的艱辛和努力。
“女性特有的細心,讓她們在武器操控和精密儀器使用、地形識別等領域,都可能有超過男性的表現。”主抓女飛行員訓練的沈空某飛行學院副院長薑明說。
女飛行員細心的優勢早在高教機訓練之初,就已初露端倪。她們在學院4個團8個飛行大隊參加的起落航線對抗賽中,以細膩嚴謹的操作動作、平緩的下滑曲線、完美輕盈的接地姿態,取得團體總評第三名的好成績。把5個男飛行學員隊都遠遠地拋在身後。
隨著閱兵訓練的展開,女飛行員們細心的優勢得到更加明顯的體現。前不久,某閱兵機場能見度不到17公裏,隨著指揮員一聲令下,女飛行員駕機超條件起飛,實施起降、穿雲、集合及其他特情處置訓練。
編隊攔截過程中,坐在前艙的女飛行員餘旭,不停晃動手中駕駛杆,提醒後艙同乘飛行大隊長王澤昊,注意修正飛機姿態,以保持隊形的精準與穩定,但她通過聯動裝置隱隱感覺到,王大隊長並沒有采納自己的建議。
“下來後經過照相判讀,我們編隊的位置隻得了3分。”王大隊長心服口服,“女飛行員心思細膩,處事冷靜,尤其是低氣象條件下編隊訓練,飛機顛簸後隊形恢複特別快。”
“何時該放起落架,何時該計時,張曉佳總會及時提醒我。”女飛行員張曉佳的同乘飛行員李海濤說。
“女飛行員心細,飛行過程中幾乎沒有出現過錯忘漏現象。”女飛行員陶佳莉的同乘飛行員李運明說。
細心讓女飛行員在同乘飛行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劉欣和她的同乘飛行員一起,在一次考核中通過模擬基準點時,竟飛出了1501米×1499米的好成績,受到空軍考核組領導的當場表揚。
四、精心組織
●原三軍儀仗大隊擎旗手程誌強說:“今年國慶首都閱兵,將是07式軍服的全景展示。”
●女兵方隊總教練的王俊光說:“這將是新中國14次閱兵中最漂亮的一次!”
●彩車負責人介紹說:“彩車團隊除了車上的展演人員,其他人都可以說是‘無名英雄’。”
● 精心組織電子武器助國慶背景表演
10月1日,在首都各界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周年大會上,出現了一支由全市270所中小學學生等組成的背景圖案表演團隊。
在曆時兩個半小時的慶祝大會中,他們在天安門廣場上翻出41種圖案,而誤差率幾乎為零。
據國慶群眾遊行指揮部執行副指揮路建康透露,能達到這種效果,許多首次使用的電子“武器”功不可沒。
2009年國慶參加背景圖案表演的共有8萬多人,演出時在天安門廣場地麵上就需要8萬多個坐標點。
路建康在50周年大慶時就負責背景圖案表演,他介紹說,10年前的坐標圖完全靠人工繪製,十幾個人花了3個多月才完成,而2009年僅兩個人用了不到半個月時間就全部搞定。能夠如此神速,最新研製開發的電子排位係統立了大功。
電子排位係統通過電腦,可以將每一個點的位置準確地標注出來,它的聯想功能還可以顯示每一個坐標點上演員的表演任務。在演練中,曾有幾百個演員因為身體原因不得不退出,替補演員通過這個係統的聯想功能,僅用了兩天時間就完全熟悉了情況,一點都沒影響整體演練。
此次背景圖案表演共有41個圖案、49種變化,而50周年大慶時隻有22個圖案、23種變化。說起這個變化,又不得不提到另外一個“武器”,即專門為此次表演開發的電子指揮係統。
50周年大慶時,主要用手工操作換色器來指揮演員翻牌。而電子指揮係統直接顯示不同的號碼,演員就可以做出相應的變化,因此變化數量大大增加。此外,通過指揮係統的頻閃功能,還使表演實現了更多變化,比如凸出的“國慶”字樣,搖曳的桃花、牡丹花等。
除了高科技的電子“武器”,背景圖案表演團隊也運用了不少貼心的小發明。比如,演員手中的支架從單根變成了雙根,這樣一來變化增加了一倍。
這個小發明還讓平麵靜止的背景圖案表演“動”了起來。牡丹和桃花搖曳時,支架上可以放一朵花,把演員藏在下麵,用手搖花時就不會“露餡”了。
指揮部還為每個演員配備了一個非常人性化的“百寶箱”,箱子帶拉杆和輪子,裏麵放表演道具和食品,背麵還連著一個小凳子,演員們因此可以坐著表演。
這個箱子也是專門為此次表演設計的,生產箱子的廠家還申請了專利。
與往年慶典比較,2009年的圖形在數量和變化上都創下曆史之最:國慶35周年時,組字背景為6個圖形、7種變化;國慶50周年慶典時,組字背景增加到22個圖形、23種變化;60周年慶典時,圖形數量幾乎增加了一倍。
除已確定的文字標語外,在圖畫選擇和設計上,2009年更融入許多新元素,如奧運會和殘奧會的標誌,還有寓意農業豐收的滾動麥浪,紅、黃兩色牡丹,象征希望的粉色桃花等道具,在表演者們的手中,將組成一幅幅頗具動感效果的立體畫麵。
數萬人的廣場背景表演,有一個環節極為重要,那就是坐標點位的設計。這次,設計者們特別邀請了電腦編程專家,運用數字技術,將全部坐標點位進行統一編號,研發了一套坐標點查詢軟件。隻要在電腦上任點一下,就能顯出對應的區縣、學校甚至學生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