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作為對外開放度日益擴大、與世界經濟聯係越來越密切的中國,是否能抵禦此次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嘯”,也是大家所關注的話題。

對此,李曉超認為,當前的世界金融危機對中國未來經濟會產生一些不利的影響,因此需要密切關注它對吸引外資、出口增長以及投資者和消費者信心的影響。但他指出,中國有抵禦金融危機的能力,也有抵禦這一影響的基礎和空間:

首先是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積累的財富和奠定的基礎;

二是有國內較高的儲蓄率,資金來源穩定、豐富、充裕;

三是內需潛力較大,擴大內需的空間較為廣闊;

四是出口結構仍有拓展的餘地;

五是政策操作空間還有較多的餘地。

李曉超表示,中國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將積極密切地與世界各國和國際組織合作,共同努力渡過此次國際金融危機難關。下一階段,中國將采取靈活審慎的宏觀調控政策,進一步增強宏觀調控的預見性、針對性、靈活性,促進經濟平穩較快增長,保持國內經濟金融穩定,努力推動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李曉超在回顧中國經濟當年以來所走過的“十分不尋常”、“十分不容易”的曆程時,百感交集:

此時我們不禁會想起為克服這些困難和挑戰,全國上下共同做出的艱苦努力,也不禁讓我們想起,付出努力總會有收獲的道理。

的確,回望過往,困難和挑戰麵前,中國政府從容地采取了一係列應對措施。

2009年4月17日,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副主席姚剛在博鼇亞洲論壇2009年年會上表示,國際金融危機對中國資本市場影響有限,風險處於可控的程度。

姚剛說,中國大陸的證券公司在香港設立的子公司僅投資了美國國債和在美國上市的中資企業股票以及很小一部分股指期貨,損失非常有限。而中國的期貨公司當前沒有自營的業務,期貨公司在香港設立的子公司也沒有投資美國證券和衍生產品。總體來看,中國證券、期貨金融機構受到的國際金融危機直接影響比較小。

姚剛還表示,中國證監會自從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采取了一係列控製風險措施,對維護市場穩定發揮了積極作用。

早在2008年3月14日,美聯儲宣布,對陷入困境的美國第五大投行貝爾斯登提供緊急貸款。

3月19日,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內一片忙碌景象。當日,紐約股市寬幅震蕩,三大股指終盤跌幅均超2%,其中道瓊斯指數下挫近300點。

4月,在西方主要發達國家實施一係列幹預措施後,全球主要金融市場一度迎來短暫的平靜期,甚至很多權威機構預測次貸危機即將結束。

然而短短幾個月,形勢又急轉直下,美國兩大房貸機構房利美和房地美陷入困境。美國政府宣布出資2000億美元接管“兩房”。在隨後不到一個月內,美國多家金融機構陷入困境。

緊接著,美國第四大投行雷曼兄弟公司宣布破產;美國第三大投行美林公司被美國銀行收購;美國政府對陷入困境的保險業巨頭美國國際集團提供高達850億美元的緊急貸款;美國政府向國會提交7000億美元的金融救助計劃;美聯儲宣布批準美國第一大投行高盛和第二大投行摩根士丹利轉為銀行控股公司;美國監管機構接手美最大儲蓄銀行華盛頓互惠銀行,並將其部分業務出售給摩根大通銀行。

這場在華爾街生成的“金融海嘯”迅速向世界波及,世界金融市場繼續急劇動蕩,國際經濟環境日趨複雜和嚴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