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五、太空行走
●108盞聚光燈將發射場區照得亮如白晝,583米高的船箭組合體,和105米高的發射架散,發出水晶般的光澤。
●顧逸東表示:“我看不出他們這個有沒有什麼軍事目的,我相信他們完全是和平科學研究的目的,我們也是同樣的。”
●美國《世界日報》在頭版報道了“神舟7號”升空,並在“焦點”版麵辟整版對此予以全方位關注。
● 太空行走神七飛船發射成功
9月25日,發射區進行了“負8小時”之前的最後一次加電檢查,這也是繼飛船、火箭係統分別進行加電檢查後,飛船、火箭聯合進行的一次全麵體檢。
發射區緊急關機檢查是對火箭點火後進行的一次各係統狀態的功能檢查,主要是考驗火箭點火後出現故障的應急處理能力,這也是加電檢測的主要內容之一。
正在現場指揮的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副總指揮張建啟告訴記者說:“按照老百姓的話講,這叫‘健康檢查’。”
當日下午,胡錦濤和周永康等人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聽取了“神舟7號”載人航天飛行任務有關情況彙報。
傍晚時分,航天員公寓問天閣裏氣氛莊重熱烈。17時30分許,航天員出征儀式在問天閣舉行。
胡錦濤等來到這裏,親切看望執行這次飛行任務的3名航天員翟誌剛、劉伯明、景海鵬,為他們壯行。
問天閣外,送行的人群鼓掌歡呼。隨後,3名航天員列隊請示出征。
隨著常萬全一聲命令:“出發”,航天員們向送行的人群揮手致意,登車前往發射場,進入飛船作最後的準備。
發射場上,108盞聚光燈將發射場區照得亮如白晝,583米高的船箭組合體,和105米高的發射架散發出水晶般的光澤。
20時10分,距“神舟7號”飛船預定發射時間,還有整整1個小時。
執行我國第三次載人航天飛行任務的航天員翟誌剛、劉伯明、景海鵬,已進入“神舟7號”飛船的返回艙。這是“神舟”飛船第一次迎來3名乘客。
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到北京航天飛行控製中心,從內蒙古四子王旗主著陸場到遠在大西洋的“遠望3號”航天遠洋測量船,以及神州大地上所有在電視機前期待的人們,都在等待又一個輝煌時刻的來臨。
此刻,雷達、光電望遠鏡、高速攝像機,發射中心分布在大漠中各點號的30多台光測、遙測、雷測設備,一齊對準了發射架方向。
在地球另一側的南大西洋,一輪紅日正從海平麵上躍起。“遠望3號”遠洋測量船上巨大的雷達天線,對準了東北方向。
與此同時,分布在太平洋、印度洋上的另外4艘遠洋測量船上的“千裏眼”全都拭目以待。
離發射還有40分鍾,發射塔第八層固定平台操作閥箱前,操作手馮仰輝在測試發射站副站長王軍的指揮下,將塔架控製開關向右旋轉90度,接著按下啟動泵。
環抱著火箭的第三組平台開始旋轉,30度、90度、180度。乳白色的船箭組合體完全展露在眼前,燈光下,整流罩上的五星紅旗圖案格外醒目耀眼。
隨後,指揮傳來“15分鍾準備!”的指令。
緊接著,44歲的飛船總裝工人孫占海,向3位航天員揮了揮手,說:“祝你們好運!”穩穩地從外麵關上飛船返回艙艙門,接著又關上軌道艙艙門。
與此同時,塔台上人員全部撤離。完成了飛天前一切準備的3位航天員,靜靜地躺在距離地麵50多米高的返回艙內。
指揮中心的大屏幕顯示,中間座椅上的翟誌剛伸出雙手,分別與左邊的劉伯明、右邊的景海鵬,緊緊地握了一下。
隨後,發射進入“5分鍾準備!”3位航天員再次檢查調整束縛帶,關閉麵窗,鎮定地等待飛天時刻的到來。
39歲的郭忠來第一次擔任“神舟”發射的0號指揮員。在郭忠來的麵前,並排擺放著5個話筒,即廣播話筒、對上話筒、對下話筒、天地主話筒、天地備話筒。
0號指揮員的權利在於,即使是在發射準備的最後一秒鍾,一旦出現意外情況,0號指揮員也有權中止發射。
“5、4、3、2、1——”隨著0號指揮員郭忠來清晰有力的倒計時口令,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
“點火——”控製指揮徐文西迅速抬起右臂,果斷地按下那顆大拇指大小的紅色按鈕。
1500米外的移動發射平台上,一股橘紅色的火焰從“長征2號F”型火箭底部猛地噴射出來。
發射中心指控大廳內,燈火通明。牆麵上兩塊實時直播發射場景的巨大電子顯示屏,瞬間被紅黃色的煙霧填滿。在一排排閃爍著的計算機屏幕前,上百名科技人員目不轉睛地注視著不停跳動的各種數據。
1、2、3、4,足足4秒鍾時間,火箭仍穩穩地坐在發射平台上,等待,讓人透不過氣來。480噸重的火箭,似乎壓在每一個人的神經上。
緊接著下一秒,巨大推力開始托著火箭徐徐升起。火箭底部噴出的幾千度高溫的烈焰,在幾秒鍾內就將導流槽中數百噸水變為蒸汽。
烈焰與蒸汽被壓迫著從左右兩側的槽口噴薄而出,隨即如同巨大的蘑菇雲騰空而起。
高達數十米的烈焰,一刹那,將整個戈壁輝映得如同白晝。
酒泉航天指揮控製中心大廳內,航天員係統副總設計師黃偉芬目不轉睛地盯著麵前的計算機。
屏幕上的數據顯示,3位航天員一切生理參數均在正常範圍內。
巨大的呼嘯聲驟然而至,似炸雷滾過,如天崩地裂。數千米外觀摩席上的觀眾,同時感受到了滾燙的氣浪和耳膜的強烈震動。
至此,“長征2號F”型火箭開始了它的第七次飛行,也開始了“長征”火箭家族的第一〇九次飛行。
12秒,火箭的尾部像被什麼力量拽了一下,高速飛行的箭體向著東南方向微微拐了一個彎。
隨後,火箭越飛越快、越飛越遠,漸漸成了夜幕中的一個亮點。
與此同時,相當於5倍自身體重的過載壓力,把翟誌剛、劉伯明、景海鵬重重地壓在座椅上。3位航天員,蜷曲著雙腿,如同安睡在母親子宮中的胎兒。
火箭飛行正常!
跟蹤正常!
遙測信號正常!
潮水般的數據源源不斷地湧向指控中心。
發射場各測站的光學、紅外、遙測設備,太原、渭南、青島的測控站,分布在三大洋上的5艘“遠望號”測量船,接力般把測控數據實時傳來。
從載人航天工程總指揮常萬全,到成千上萬的普通航天人,全都緊盯著“神舟7號”那向著天邊延伸的航跡。
與此同時,位於內蒙古中部草原四子王旗的主著陸場,和酒泉附近的副著陸場同時啟動。
在東風、銀川、榆林、邯鄲各個陸上應急搜救點,救生大隊大隊長劉濤和幾百名同事已經攜帶救生裝備,坐在已經啟動的直升機和特種車輛裏。
發射基地的廣播裏,好消息一個接一個傳來:
120秒,“逃逸塔分離”,這意味著火箭和飛船越過了最為危險的上升段前兩分鍾。
138秒,“助推器分離”,火箭進入52公裏高空,捆綁在箭體上用以增加推力的4支小火箭完成了使命。
159秒,“一、二級分離”,在飛過平流層和中間層之後,火箭芯一級自動脫離,芯二級就要和飛船一起接近大氣層的邊緣。
198秒,“整流罩分離”,火箭已經飛出稠密的大氣層,神舟7號在太空中露出自己的真麵目,飛船不再需要整流罩的保護了。
隨後,“神舟7號”報告:“舷窗打開!”當聽到從110公裏的高空中傳來翟誌剛清晰的報告聲,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指控大廳內,頓時響起一片掌聲。
等待入軌幾分鍾的時間,是如此漫長,又是如此短暫。578秒,火箭將飛船送到近地點200公裏、遠地點350公裏的橢圓軌道入口。
在短短的不到10分鍾時間內,翟誌剛和他的兩名戰友體會到了從超重到失重的過程。
遙測信號顯示,3位航天員的血壓、心跳等一切生理指標正常。
“船箭分離!”當郭忠來大聲報出這一喜訊時,指控中心大廳內凝固的空氣一下子沸騰起來。
76歲的載人航天工程原總設計師王永誌和51歲的時任總設計師周建平,緊緊擁抱在一起。
21時26分,停泊在太平洋的遠望5號測量船捕獲飛船信息。飛船的艙內圖像清晰地顯示在指控中心的大屏幕上。
3位航天員表情沉穩。翟誌剛報告:
“神舟7號”感覺良好!
21時33分,載人航天工程總指揮常萬全宣布:
“神舟7號”飛船已經進入預定軌道,發射取得成功!
頓時,歡笑聲和喜慶的爆竹聲,回蕩在戈壁灘的夜空。東風航天城變成了不夜城。
在熱烈的掌聲中,胡錦濤發表了講話。他說,“神舟7號”飛船發射成功,標誌著這次載人航天飛行任務首戰告捷。
他代表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向參加這次任務的全體科技工作者、幹部職工、部隊官兵表示熱烈祝賀。航天員首次太空行走
2008年9月27日,按照“神舟7號”飛行計劃,是航天員出艙活動的日子。
早在前一天,航天員們就開始了準備工作。“神舟7號”在軌飛行第九圈起,航天員翟誌剛、劉伯明進入軌道艙,開始對艙外航天服進行組裝和檢測。
飛船發射時,艙外航天服是打包固定在軌道艙壁上的,“穿衣”首先要啟封、組裝並進行測試。
這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工作,僅“啟封”項目就分為21個操作單元,像“解開艙外服的包裝物”單元又包含了12個大步驟,每個步驟還有數十個動作。
我國的“飛天”艙外航天服與俄羅斯“海鷹”艙外航天服的組裝及測試是交替進行的。
組裝過程中,航天員頭戴耳機和頭燈,身著藍色的艙內工作服,在“飄浮”中一人操作,另一人讀操作手冊進行確認。這個過程長達10個小時,在此期間,兩位航天員“抽空”吃了些即食食品。
“鑽”進服裝後,航天員進行了服裝尺寸調整、氣密性檢查和全性能測試。測試結果顯示:一切正常。
26日晚,兩件艙外航天服組裝檢測完畢。翟誌剛穿著我國研製的“飛天”艙外航天服,第一次在茫茫太空中的“神舟7號”軌道艙內亮相。
隨後,身穿純白色“飛天”艙外航天服的翟誌剛和身穿米白色“海鷹”艙外航天服的劉伯明,在活動空間不足5立方米的軌道艙內來回“飄蕩”,進行了移動訓練和設備模擬操作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