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在中央領導的親切關懷下,中國繞月工程取得了重大成功,中國科學家們又開始準備投入新的探月戰鬥。

嫦娥一號成功撞擊月球

2009年3月1日16時13分10秒,在北京航天飛行控製中心科技人員的精確控製下,“嫦娥1號”衛星減速、下落,成功撞擊月球。

中國“嫦娥1號”衛星準確落於月球東經5236度、南緯150度的預定撞擊點。撞擊月表的一瞬,就是中國首個探月使者迸發的最後一抹絢麗的生命光彩。

在撞擊過程中,“嫦娥1號”衛星攜帶的CCD相機傳回實時圖像,圖像清晰。

至此,在經曆了長達494天的飛行後,靜謐、遙遠的月球土地終於成為中國首個“月球使者”的生命最後歸宿。而隨著此次“受控撞月”的準確實施,中國探月一期工程也宣布完美落幕。

“嫦娥1號”衛星於2007年10月24日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開始,共飛行494天,其中環月482天,期間經曆3次月食,5次正飛和側飛姿態的轉換,共傳回137TB的有效科學探測數據,獲取了全月球影像圖、月表部分化學元素分布、月表土壤厚度等一係列科學研究成果,圓滿實現工程目標和科學目標,為我國月球探測後續工程和深空探測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至2008年10月,探月衛星完成預定在軌1年的各項探測任務後,工作狀態仍然良好,燃料也很充足。

為了充分利用“嫦娥1號”衛星在軌的寶貴資源,為後續任務積累數據和經驗,中國探月工程領導小組決定:按照“軌道從高到低,風險從小到大”的原則,應用“嫦娥1號”衛星開展衛星變軌能力、軌道測定能力的10餘項驗證試驗,以便充分挖掘衛星使用價值,對衛星實施有關在軌試驗,為後續探月任務增加技術儲備從2008年11月8日開始,預定計劃順利實施,“嫦娥1號”衛星軌道由200公裏圓軌道降到100公裏圓軌道,繼而降到遠月點100公裏、近月點15公裏的橢圓軌道,再升回到100公裏圓軌道。

國防科工局專家表示,在這次降軌試驗中,“嫦娥1號”衛星平台工作正常,地麵測控係統開展了一係列試驗,為探月工程二期開展高分辨率對月觀測和實施月麵軟著陸等積累了工程經驗。

對於“嫦娥1號”衛星到底要采取何種方式結束自己的探測任務,相關專家一直嚴守機密。

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說:

我國探月工程二期確定將實現軟著陸,技術跨度大,為在撞月過程控製和軌道測定方麵積累經驗,減少後續工程風險,決定在“嫦娥1號”衛星壽命末期,控製衛星撞月。

歐陽自遠院士說:

撞擊月球是國際航天領域結束月球探測器“使命”普遍采用的方式。

與其讓探月航天器因為燃料耗盡而墜落月球,還不如選擇撞擊月球的方式,多少也能為人類了解月球增加一些資料積累。

南京大學天文學係蕭耐園教授透露,人類探測器選擇撞擊月球有重要的科學意義。撞擊成功後會掀起大量的月球塵埃。科學家通過分析這些月球塵埃的成分,來解釋月球的起源之謎。而月球的起源之謎目前的學說都存在比較大的爭論。

另外,探測器如果能夠做到按指定時間撞擊到預定的地點,將會為下一步其他人類探測器在月球或其他星體精確著陸奠定基礎。

同時,這樣的撞擊,也為防止小行星撞擊地球提供了工程基礎。因為人類對付威脅地球安全的小行星撞擊,目前的手段就是用人造核武器擊中小行星的固定位置,以此改變小行星的運行路線。這次行動無疑是積累了經驗。

蕭耐園教授介紹說:

“嫦娥1號”衛星在撞擊前還能完成拍攝近距離高分辨照片、拍攝撞擊時的瞬間情況,這些資料對地麵分析人員非常有用。

此前,印度的月球探測器“月船1號”所攜帶的月球撞擊探測器於2008年11月14日成功撞擊月球。撞擊產生了巨大月球塵埃,“月船1號”將數據傳回地麵後,印度科學家啟動了對有關數據的分析工作,以進一步了解月球表麵物質構成。

但據歐陽自遠院士透露,由於“月船1號”所攜帶的月球撞擊探測器重量太小,撞擊月球後產生的月球塵埃非常有限。

歐陽自遠院士認為,撞擊月球最成功的是歐洲第一個月球探測器“智能1號”的那次撞擊。2006年,重約370公斤,體積約1立方米,相當於一個洗衣機大小的“智能1號”按預定計劃,以7000公裏的時速,與月球表麵幾乎平行的1度角成功撞擊月球,在月球表麵砸出一個直徑約為3米至10米的大坑,同時激起10多公裏厚的塵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