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濟南急救中心熱心助人
濟南市急救中心在構建和諧社會的過程中,全體工作人員共同努力,營造出溫馨感人的良好氛圍。
一次,濟南市急救中心急救科的醫生梁永利、護士劉琴、司機高旭光在對救護車進行日常清掃消毒時,在角落裏發現了一個軍綠色腰包,包內有身份證、信用卡、票據及隨身日用品,另一牛皮錢夾內有1905元現金。
為避免失主著急,車組人員立即搜集一切線索,想方設法尋找失主。
由於夜班工作量比較大,一時間尋找失主猶如大海撈針。通過調度中心的派車記錄,最終發現17日4時多解放橋路口發生車禍的3名傷員可能是失主。
當時他們傷勢嚴重,車組人員到達後立即給予必要的急救措施,並迅速將傷員轉移到救護車上,就近送往濟南市中心醫院。
由於傷者已經神誌不清,沒有留下姓名,更聯係不上任何家屬,車組人員在與醫院急症室進行了認真仔細的交接後,沒有收取任何費用就返回中心繼續工作。所以,這個包最有可能是這3名傷員落下的。
梁永利等人經過多方打聽,最終得知失主胡先生已經轉到濟南市中心醫院神經外科病房住院。
不久,急救中心的醫護人員將丟失的包和一束鮮花送到了胡先生病床前。接過失而複得的物品,胡先生感激萬分。
後來,胡先生病愈出院後,他特意將寫有“拾金不昧,品德高尚”的錦旗贈予了急救中心領導及職工表示感謝。
還有一次,患者鄭某心髒病急發,被家人送到急救中心。因為走的匆忙,鄭某的家人忘了帶醫藥費。醫院得知這種情況以後,在鄭某未交費的情況下,及時對他進行了治療,使鄭某轉危為安。
像這樣的好人好事,在濟南市急救中心還有很多。很多來過急救中心的患者都說:在這裏,我們感受到了溫馨和諧的氣息……
江南客運站充滿溫馨
廣西壯族自治區江南客運站是一個行業窗口,在這個窗口裏,工作人員為走失幼兒尋找父母,為困難旅客掏錢買票,為粗心大意的失主找回失物,好人好事層出不窮,使南來北往的旅客都體驗到祖國大家庭的溫暖,感受到文明的氣息。
一次,一名來自鄉下的老年婦女攙扶著雙腿殘疾的哥哥欲乘車回北海。站務員劉文靜主動熱情地幫他們提行李,把他們一一扶上客車,還囑咐司乘人員路上要好好關照他們倆,年邁的兄妹激動得熱淚盈眶。
還有一次,一名旅客的牛仔包線斷了,便來到設在候車廳的便民服務台前借針線。當班的站務員黃珍見旅客是名男同誌,她就主動幫他把包縫好,同時還把開水倒進他的杯裏。這名旅客看在眼裏,記在心上,不久就寄來一封熱情洋溢的感謝信,熱情地稱讚該站優質細致的服務。
在春運期間,一位60歲左右的老人拎著一個大編織袋,在售票廳上的價格表前徘徊。
治安員謝治法發現後,上前問道:“老人家您到哪裏?”
老人回答說:“雲南。”
當老人得知去雲南的車票要300多元後,他扭頭就走。謝治法猜想老人一定有什麼為難的事情,於是,他立刻追上去,拉住老人並向他了解情況。
原來,老人在周邊縣打工,臨近年底,工地老板卷著工人的血汗錢跑了,老人懷揣著僅剩的250元錢走路來到南寧。此時,老人實在無法湊齊回雲南的路費。
聽完老人的講訴後,謝治法毫不猶豫地從錢包裏掏出100元錢,幫老人買了一張回家的車票。
老人對謝治法感激萬分,臨走之前,他眼含熱淚,向謝治法連連道謝。
在江南客運站,好人好事猶如春日繁花,實在是難以計數,難以細說。
站務員謝應銳、周錦文為了一個走失的兩歲小男孩,主動放棄休息時間先後輪流細心照顧,並通過多方努力,終於聯係上了小男孩的父母,其父母感激不已。
站務員植柳林在發車庫撿到一個錢包,內有多張銀行卡、各種證件及現金2000多元。她與同事多方打聽,終於找到了失主。
望著失而複得的錢包,失主連連誇獎植柳林“拾金不昧、品德高尚”。
來過江南客運站的旅客們都說:在江南客運站,扶危助難、拾金不昧等好人好事蔚然成風……
邯鄲汽修學校積極扶貧
2008年,邯鄲汽修學校的師生響應中央提出的構建和諧社會的號召,深入貧困地區,向那些身處困境的貧苦農村伸出援手,免費提供給他們學習技術的機會。
扶貧小組人員說:“魯健是北方扶貧小組安徽扶貧行對象的第一個,見到他的時候,他已經在村口等著了。聽扶貧辦主任說,他的母親病逝,家裏因為給母親治病欠了很多債,現在家裏隻有他和父親倆人,父親整天在外給別人打零工,他也長期在外務工,是聽說了北方的扶貧計劃後連夜從外地趕回來的。”
在扶貧小組問到為什麼選擇學汽修時,魯健說,自己在初中時物理成績一直很好,老師也說他以後去學修車,肯定行。從初中畢業到現在,自己一直在外打工,懂得學會一門技術對於一個打工仔是多麼重要,自己在外打工的這幾年也聽說過北方學校,這樣免費學汽修的機會千載難逢。所以就趕緊回來了。
說完了魯健還從床底下拿出了幾本破舊的汽修雜誌讓我們看,這是他以前做送水工時,從一家汽修廠的老師傅手裏買的,為了買這些雜誌,他一個月沒吃早飯。
離開魯健家時,他一直把扶貧小組送到了馬路上。車子已經開出了很遠,扶貧小組的人員發現魯健還站在村口看著,看著我們離去的方向,看著北方學校帶給他的新的人生希望。
郭海洋的家是扶貧小組扶貧對象裏家庭條件最不好的一個,據扶貧辦主任介紹,他們村人多地少,而且在地勢上屬於窪地所以經常鬧澇災,是全縣最窮的一個村。扶貧小組到了他們村時,遠遠的就看到郭海洋和他的父親已經在村口蹲著等著了。
在確認是北方扶貧小組後,郭海洋的父親拉著扶貧小組組長的手說:“總算盼到你們了,我們村長說你們今天要來,我一早就把孩子叫回來,在這兒等你們,你們總算來了,走,回家歇著去。”剛說完這幾句話,他就大口喘氣。
到了郭海洋的家,扶貧小組才發現這個所謂的家,其實就是一間房子。在談到他們家的狀況時,郭海洋的父親無奈地說:“沒辦法啊,4口人才一畝多地。前些年孩子小,我們兩口子在外打打工還能掙個錢,可前年我患上哮喘病,幹不了重活,孩子又要上學花錢,家裏就一下子垮了,這孩子也不準備讓他上學了,可孩子確實是想上啊!”說到這裏,他又重重地喘了幾下,看了大家一眼。
這時,扶貧小組才發現這位無奈的父親布滿血絲的眼睛裏,不知什麼時候已經充滿了淚水。
走的時候,郭海洋的父親堅持把扶貧小組送出村。看著他每走幾步就得停下來喘幾下的樣子,扶貧小組的人們也沒有馬上上車,而是步行著一直走到了他看不到了為止。
張冬冬的家住在離縣城最遠的一個村,由於路遠人生,再加上他們那裏人說的都是方言,因此找到他的家很費了一番周折,在經過了近兩個小時的顛簸後,終於找到他們村。
在村口,聽說扶貧小組是北方學校來扶貧的,鄉親們都圍了過來詢問扶貧內容。一位小姑娘還為扶貧小組當起了翻譯,張冬冬的母親也早早的等候在村口,家裏也早早的為扶貧小組預備好了中午飯。
扶貧小組詳細了解了張冬冬家的情況以後,決定錄取他。張冬冬的母親拉著組長的手說:“感謝你們北方學校啊!你們學校確實是幫了我們家的大忙!要不這孩子今後就沒希望了”說著已經是泣不成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