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原來,3月27日18時許,70多歲的餘某在散步時不慎落入兩米深的護城河中。危急時刻,黃鑫正巧路過,他連衣服也來不及脫,就奮不顧身跳入河中,幾經周折,終於把老人背上河堤。
此時,老人已經昏迷,黃鑫緊急對其進行人工呼吸後,在圍觀群眾的幫助下,將老人抬送到家裏,才悄然離開。
老人得救後,他的家人一直想找到這位救命恩人。經多方打聽,才找到黃鑫家,沒想到黃鑫否認了自己救人的事實,更堅決謝絕了老人家屬的酬金。
為了確認救命恩人,老人的兒子隻好找到當天在現場的“人證”。在事實麵前,黃鑫才承認了這件事情。誠信經營鑄就金字招牌
2007年3月,“百城萬店青年文明號信用示範周”即將拉開帷幕,作為社會信用體係建設的先行者,青年文明號成員恪守“誠信為本,有諾必踐,恪盡職守,率先垂範”,對於“以誠實守信為榮,以見利忘義為恥”有著切身的體會,他們講述了金字招牌背後的故事。
幾年前的一天,一名青年到北京市頤和園路的芳雪藥店買了一支唇膏,打開包裝之後,發現是薄荷味的,隨即對售貨員說:“我對薄荷味過敏,給我換一支。”盡管售貨員很為難,但還是給這名青年換了一支。
這名青年是暗訪青年文明號的工作人員,他說:“他們不是青年文明號嗎?承諾無障礙退貨,我就是要試試他們講不講誠信。”
芳雪藥店是較早獲得全國青年文明號的單位之一,全國青年文明號的牌匾一直懸掛在營業廳。柴芳幽是這家藥店的創辦者,作為個體經商者,從藥店的創辦、青年文明號的創建直到今天藥店正常經營的困惑,他都有著切身的體驗。
當前的客觀環境又有了新的變化,商品流通渠道的日益多元化和競爭的激烈化讓柴芳幽感到達到誠信要求的難度越來越大了。
柴芳幽舉例說,一盒六味地黃膠囊,不同的品牌之間,進價從09元到87元不等,前者賣5元,後者賣10元,兩者的有效成分含量是大有玄機的。但是,對於顧客來講,很難分辨出藥的優劣。也許有人會認為賣10元的就是欺詐、不講誠信,但事實並非如此。
柴芳幽意識到,一場更加複雜的誠信危機正在漸漸逼近每一個人。他認為,在社會轉型期,青年開風氣之先,應該走在社會前列,從這個意義上講,擺正誠信和利益間的關係,跨越誠信陷阱,對於青年文明號來說,既是責任也是任務。
沈陽商業城鞋帽商場皮鞋二部也是深受顧客信賴的誠信單位。孫鴻雁就是這個全國青年文明號的現任號長。
有一段時間,沈陽各大商場內,某知名品牌的一款皮鞋走俏,但是,上市幾個月後,沈陽商業城鞋帽商場皮鞋二部就接連收到顧客投訴,說皮鞋質量有問題,不到兩個月就出現斷底。
隨即,該櫃組銷售人員找到廠家,檢驗後發現,確實存在質量問題,並將該款皮鞋從沈陽的各大商場撤櫃,沈陽商業城鞋帽商場皮鞋二部按“三包”協議給顧客提供了相應服務。但一年後,又有顧客投訴該款皮鞋的質量問題,已經過了“三包”期,櫃組銷售人員還是無條件進行了退換。
“我們雖然在經濟上會蒙受一些損失,但是,我們的信譽不能蒙受損失。”孫鴻雁說。
沈陽商業城鞋帽商場皮鞋二部為了方便顧客,在櫃台前設立各種便民服務設施,其中包括“文明傘”,方便顧客應付意想不到的天氣狀況。但是,一段時間之後,服務箱中的“文明傘”經常丟失,有人就主張把“文明傘”撤下來。
針對這一情況,員工之間展開了“社會需要誠信,青年文明號要帶頭講誠信”的專題討論,最終還是保留了下來。一段時間之後,“文明傘”一把一把都回來了。
對於這個過程,號長孫鴻雁沒有細說,她對記者講了另外一個故事:
去年,有一位即將結婚的女青年在其他商場給自己的母親買了一雙鞋,準備讓母親在婚禮上穿。但是,由於沒有合適的尺碼,同時該商場的進貨單出現問題,誤傳沈陽商業城鞋帽商場皮鞋二部有這一款皮鞋。女青年拿著該商場的付款單到了沈陽商業城鞋帽商場皮鞋二部,但事實上,這裏沒有同一款式的鞋。
“即使有,按照規定,她在別處付的錢,也不能從我們這裏提貨。”孫鴻雁說。
當時,這個女青年情緒非常激動,要貨又比較急,在櫃台前大吵大鬧。
孫鴻雁後來回憶說:“當時,我們的售貨員受了很大的委屈。後來,查到第三家商場有這個款式的鞋,我的同事留下了顧客的住址電話,承諾送貨。該售貨員先到第一家商場把貨款退回,然後到第三家商場取鞋,下班後打車送到顧客家裏,但是顧客在外麵吃飯,她又打車送到飯店,當時在場的人都驚呆了。”
此後,這個女青年全家都到沈陽商業城鞋帽商場皮鞋二部來買鞋。
正是這樣點滴的積累換來了顧客的理解和回饋,“文明傘”回來是一種必然。
青年文明號的誠信實踐對於整個行業新風的樹立以及社會風氣的淨化都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柴芳幽說,青年文明號這塊牌子本身就給他們很多壓力和動力,為了不砸牌子,他們就要多下工夫,不斷提高踐行誠信的意識和能力,同時,這也給了他們踐行誠信的慣性。武漢大學生學會節儉
2007年4月3日,武漢科技大學舉辦了以珍惜糧食為主題的展覽。這次展覽提出的口號是:“不要把浪費當成瀟灑,你揮霍的是一種修養;不要把節儉看成尷尬,你培養的是一種美德。”
校園食堂裏的浪費讓學子們受到震撼,在全校引發了一場反思和討論。
今年3月,該校法學院的石玉清等15名大學生對新校區南園餐廳裏的浪費進行調查,結果出乎意料:全校學生每天至少扔掉飯菜2000元,一年浪費近百萬元。
白花花的米飯、香噴噴的菜肴就這樣扔掉了,為何會這樣呢?他們在南園餐廳得到這樣的答複:飯菜質量太差了;心情欠佳,不想吃飯;為了減肥要節食;為搭配營養,每樣隻吃一點點;礙於麵子,不好意思吃得太幹淨……更讓人憂慮的是,一些同學對自己的浪費十分“麻木”。
有的同學說:“這叫浪費嗎?我每天不都是這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