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黃從性家有82畝田,早稻是撒播,一天就完;晚稻用塑料軟盤拋秧,一盤拋出去,就是10個平方米,花工不過兩三天的時間。收割時請來收割機,一個多小時就收完。
村民舒士富說:“種田是機耕,收割機把穀草打成草灰還田肥田,道道環節省事,至少省了70%的工。你們別以為我們隻知道種糧,種糧之餘,還可以打工、做生意、搞多種經營。我除種7畝地外,省下的時間就搞養殖,做點糧食生意,去年靠這兩項,就賺了2萬多元。”
黃從性算了一下賬,早、晚兩季稻,生長期共有220多天,82畝田,隻需35個工就夠了,每畝淨收入1000餘元,總收入8000多元,平均每個工的收入有200多元,比打工強得太多了。
村民秦華家籌資買了一台收割機,大田一天收割100畝,小田一天收割四五十畝,一年要收幾季,光這一項,年收入有10多萬元,買收割機的錢,一年就收回了。
收入高了,農民盼望住房好一點,聯群村移民建村的補償款又不夠,但村民可以先交首付款,剩下的再用增收款交。現在,除個別困難戶外,95%以上的村民都交完了。張橋居民點的道路、排水、供電、路燈等配套設施正在完善,休閑娛樂區的建設也已開始。
蕪湖市分管城鄉建設的副市長洪建平說,市裏規劃將現有的1萬多個自然村,逐步歸並成2000個左右的社區,統一供水和道路等配套建設,形成城鄉一體、組團式的發展格局。當年市裏決定拿出3400萬元反哺農村,其中1400萬元用於村容整治,2000萬元用於項目帶動,實施“百村整治、十村示範”工程。
“現在關鍵是促進農民增收,農民的收入多了,再加上城市反哺,新農村建設的步伐就快了。”洪建平說。農民感謝合作醫療
2007年2月初,安徽省蒙城縣的李瑞卿老漢緊揪多日的心終於鬆開了,心情也開朗好起來了。
原來是老伴住院18天,康複出院了;老兩口參加了2007年度“新農合”,出院時從醫院領取醫藥補償費1370元。
老漢逢人便說:“參加新農合好哇!住院按標準給報銷,是黨和政府又給俺農民辦的一件大好事。”
李瑞卿老漢係蒙城縣樂土鎮建明村李橋口人,兒女們都成家立業了,李瑞卿和老伴與兒女們分開另過,兩個60多歲的老人相敬如賓,平時靠養羊、喂雞鴨,省吃儉用積攢了一兩萬元,原指望留著年事高的時候防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