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近體詩共六十五首(2 / 3)

蕭士贇曰:此懼讒詩也,隱括金滕之事以申其意。

其二遙裔雙彩鳳,(1)婉孌三青禽。(2)往還瑤台裏,鳴舞玉山岑。(3)以歡秦蛾意,(4)複得王母心。區區精衛鳥,銜木空哀吟。(5)(1)盧思道詩:“豐茸雞樹密,遙裔鶴煙稠。”

(2)毛萇《詩傳》:“婉孌,少好貌。”《山海經》:“三青鳥,皆西王母使也。”詳六卷注。

(3)瑤台、玉山,皆西王母之居。見五卷注。江淹詩:“願乘青鳥翼,徑出玉山岑。”

(4)秦娥,謂秦穆公女弄玉也。見六卷注。

(5)精衛銜木填海,見一卷《大鵬賦》注。

蕭士贇曰:此刺當時出入宮掖,取媚後妃、公主,以求爵位者。彩鳳、青禽,以比佞幸。瑤台、玉山,以比宮掖。秦娥,以比公主。王母,以比後妃。精衛銜木,以比小臣懷區區報國之心,盡忠竭誠而不見知,其意微而顯矣。

其三長安春色歸,先人青門道。(1)綠楊不自持,從風欲傾例。海燕還秦宮,雙飛入簾櫳。(2)相思不相見,托夢遼城東。(3)(1)《雍錄》:青門,在漢都城,為東麵南來第一門,即邵乎種瓜之地也。

(2)謝惠連詩:“升月照簾櫳。”《說文》:“櫳,房室之疏也。”

(3)秦置遼西、遼東二郡,因在遼水之西、東而名。在唐時,遼西為柳城郡及北平郡之東境,遼東為安東都護府之地,外與奚、契丹、室韋、靺鞨諸夷相接,皆邊城也,有兵戍之。

蕭士贇曰:此閨思詩也。良人從軍,滔滔不歸,感時觸物而動懷人之思者歟?綠楊、海燕,以起興也,婉然《國風》之體,所謂“聖於詩”者,此哉!秋夕旅懷涼風度秋海,吹我鄉思飛。連山去無際,流水何時歸。目極浮雲色,心斷明月暉。芳草歇柔豔,白露催寒衣。夢長銀漢落,覺罷天星稀,含悲想舊國,泣下誰能揮。

感遇四首

吾愛王子晉,得道伊、洛濱。金骨既不毀,玉顏長自春。可憐浮丘公,(1)猗靡與情親。(2)舉手白日間,分明謝時人。二仙去已遠,夢想空殷勤。

(1)王子晉、浮丘公事,詳見五卷《鳳笙篇》注。

(2)《子虛賦》:“扶輿猗靡。”張銑注:“猗靡,相隨貌。”阮籍詩:“猗靡情歡愛。”

蕭士贇曰:此詩蓋有所懷,托二仙而言也。

其二可歎東籬菊,莖疏葉且微。雖言異蘭蕙,亦目有芳菲。未泛盈樽酒,徒沾清露輝。當榮君不采,(1)飄落欲何依。

(1)陶潛詩:“采菊東籬下。”

其三昔餘聞姮娥,竊藥駐雲發。不自嬌玉顏,方希煉金骨。飛去身莫返,含笑坐明月。(1)紫宮誇蛾眉,(2)隨手會凋歇。

(1)《淮南子》:“羿請不死之藥於西王母,恒娥竊以奔月。”高誘注:“恒娥,羿妻。羿請不死藥於西王母,未及服之,恒娥盜食之,得仙,奔入月中,為月精山。”

(2)左思詩:“列宅紫宮裏。”李周翰注:“紫宮,天子所居處。”

其四宋玉事楚王,立身本高潔。巫山賦彩雲,郢路歌《白雪》。舉國莫能和,巴人皆卷舌。(1)一惑登徒言,(2)恩情遂中絕。(3)(1)宋玉《高唐賦》言巫山彩雲,及《對楚王問》言,客有歌於郢中,為《陽春》《白雪》,其曲彌高,其和彌寡。俱詳二卷注。

(2)《登徒子好色賦》:大夫登徒子侍於楚王,短來玉曰:“玉為人體貌閑麗,口多微辭,又性好色,願王勿與出入後宮。”王以登徒子之言問宋玉。

玉曰:“體貌閑麗,所受於天也;口多徽詞,所學於師也;至於好色,臣無有也。”王曰:“子不好色,亦有說乎?有說則止,無說則退。”

(3)班婕好詩:“棄捐篋笥中,恩精中道絕。”

蕭士贇曰:太白此篇,借宋玉事以申己意也。

翰林讀書言懷,呈集賢諸學土

《唐書·百官誌》:開元十三年,改麗正修書院為集賢殿書院。五品以上為學士,六品以下為直學士,宰相一人為學士知院事,常侍一人為副知院事。又置判院一人,押院中使一人。玄宗常選耆儒,日一人侍讀,以質史籍疑義,至是,置集賢院侍讀學士、侍講直學士。其後,又增置修撰官、校理官、待製官、留院官、知校討官、文學直之員。又雲:學士之職,本以文學言語被顧問,出入侍從,因得參謀議、納諫諍,其禮尤寵。而翰林院者,待詔之所也。唐製:乘輿所在,必有文詞經學之士,下至卜、醫、伎術之流,皆直於別院,以備宴見。而文書、詔令則中書舍人掌之。自太宗時,名儒學士時時召以草製,然猶未有名號,乾封以後始號北門學士。玄宗初置翰林待詔,以張說、陸堅、張九齡等為之,掌四方表疏批答、應和文章。既而又以中書務劇,文書多壅滯,乃選文學之士號翰林供奉,與集賢院學士分掌製詔、書敕。開元二十六年又改翰林供奉為學士,別置學士院,專掌內命。凡拜免將相、號令征伐,皆用白麻。其後選用益重,而禮遇益親,至號為內相。又以為天子私人,凡充其職者無定員,自諸曹尚書,下至校書郎,皆得預選。

晨趨紫禁中,(1)夕待金門詔。(2)觀書散遺帙,(3)探古窮至妙。片言苟會心,掩卷忽而笑。青蠅易相點,(4)《白雪》難同調。(5)本是疏散人,屢貽褊促俏。雲天屬清郎,林壑憶遊眺。或時清風來,閑倚欄下嘯。嚴光桐廬溪,(6)謝客臨海嶠。(7)功成謝人間,從此一投釣。

(1)謝莊《宋孝武宣貴妃誄》:“收華紫禁。”李善注:“王者之宮,以象紫微,故謂宮中為紫禁。”李延濟注:“紫禁,即紫宮,天子所居也。”

(2)《漢書·東方朔傳》:“待詔金門,稍得親近。”

(3)《說文》:帙,書衣也。謝靈運詩:“散帙問所知。”散帙者,解散其書外所裹之帙而翻閱之也。

(4)陳子昂詩:“青蠅一相點,白璧遂成冤。”蓋青蠅遺糞白玉之上,致成點汙,以比讒譖之言能使修潔之士致招罪尤也。

(5)《白雪》,曲名,其曲彌高,其和彌寡。見二卷注。

(6)章懷太子《後漢書注》:“桐廬縣南有嚴子陵漁釣處,今山邊有石,上下可坐十人,臨水,名曰嚴陵釣壇也。”

(7)謝客,即謝靈運,客是其小名。詳十六卷注。靈運有《登臨海嶠》詩,張銑注:“臨海,郡名。嶠,山頂也。”

尋陽紫極宮感秋作

《舊唐書》:開元二十九年正月製:兩京諸州各置玄元皇帝廟。天寶二年三月,改西京玄元廟為太清宮,東京為太微宮,天下諸郡為紫極宮。

《方輿勝覽》:江州紫極宮,去州二裏,即今天慶觀。蘇東坡曰:李太白有《潯陽紫極宮感秋》,時紫極宮,今天慶觀也。道士胡洞微以石本示予,蓋其師卓玘之所為。

何處聞秋聲,翛翛北窗竹。(1)回薄萬古心,(2)攬之不盈掬。(3)靜坐觀眾妙,(4)浩然媚幽獨。(5)白雲南山來,就我簷下宿。(6)懶從唐生決,(7)羞訪季主卜。(8)四十九年非,(9)一往不可複。野情轉蕭散,世道有翻覆。陶令歸去來,田家酒應熟。(10)(1)謝朓詩:“颯颯滿池荷,翛翛蔭窗竹。”古《塘上行》:“邊地多悲風,樹木何翛翛。”

(2)《皇娥歌》:“萬象回薄化無方。”

(3)陸機詩:“攬之不盈手。”

(4)《老子》:“眾妙之門。”

(5)謝靈運詩:“幽獨賴鳴琴。”

(6)陶潛詩:“白雲宿簷端。”

(7)張衡《思玄賦》:“感蔡子之慷慨,從唐生以決疑。”用唐舉相蔡澤事,見十七卷注。

(8)《史記》:司馬季主者,楚人也,卜於長安東市。

(9)《淮南子》:蘧伯玉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非。

(10)陶潛《問來使》詩:“歸去來山中,山中酒應熟。”

江上秋懷

餐霞臥舊壑,(1)散發謝遠遊。(2)山蟬號枯桑,始複知天秋。朔雁別海裔,(3)越燕辭江樓。(4)颯颯風卷沙,茫茫霧縈洲。黃雲結暮色,白水揚寒流。

惻愴心自悲,潺湲淚難收。(5)蘅蘭方蕭瑟,(6)長歎令人愁。

(1)餐霞,吞食霞氣,仙家修煉之法,詳十三卷注。

(2)散發,不冠而發披亂也。張華詩:“散發重陰下。”

(3)謝靈運《撰征賦》:“眷轉蓬之辭根,悼朔雁之赴越。”《淮南子》:“遊於江潯海裔。”高誘注:“裔,邊也。”

(4)越燕,今之紫燕,已見本卷注。

(5)《楚辭》:“橫流滋兮潺湲。”王逸注:“潺湲,流貌。”

(6)郭璞《爾雅注》:“杜蘅,似葵而香。”邢昺疏:“《本草唐本注》雲:杜蘅,葉似葵,形如馬蹄,故俗雲馬蹄香。生山之陰水澤下濕地。根似細辛、白前等。”《山海經》雲“天帝山有草,其狀如葵,其臭如蘪蕪,名曰杜衡。可以走馬,食之已癭”,是也。

秋夕書懷

北風吹海雁,南渡落寒聲。感此瀟湘客,淒其流浪情。海懷結滄洲,霞想遊赤城。(1)始探蓬壺事,(2)旋覺天地輕。澹然吟高秋,閑臥瞻太清。蘿月掩空幕,鬆霜結前楹。滅見息群動,(3)獵微窮至精。(4)桃花有源水,(5)可以保吾生。

(1)《初學記》,《名山略記》雲:赤城山,一名燒山,東卿司命君所居。

洞周圍三百裏,上有上王清平天。詳見七卷注。

(2)《拾遺記》:“蓬壺,蓬萊也。”

(3)陶潛詩:“日入群動息。”

(4)《莊子》:“至精無形。”

(5)桃花源,見二卷注。

避地司空原言懷

《一統誌》:司空山,在安慶府太湖縣西北一百六十裏,山極高峻。山半有洗馬池,即古司空原,李白嚐避地於此。《太平寰宇記》:司空山,在舒州太湖縣東北一百三十裏。

南風昔不競(1),豪聖思經倫。劉琨與祖逖,起舞雞鳴晨。雖有匡濟心,終為樂禍人。(2)我則異於是,潛光皖水濱。(3)卜築司空原,(4)北將天柱鄰。(5)雪霽萬裏月,雲開九江春。(6)俟乎太階平,(7)然後托微身。傾家事金鼎,(8)年貌可長新。所願得此道,終然保清真。弄景奔日馭,(9)攀星戲河律。

(10)一隨王喬去,(11)長年玉天賓。(12)(1)《左傳》:晉人聞有楚師,師曠曰:“不害,吾驟歌北風,又歌南風。

南風不競,多死聲,楚必無功。”杜預注:歌者吹律以詠八風,南風音微,故曰不競也。太白借用作晉朝南渡兵力不競解。

(2)《晉書》:祖逖與劉琨俱為司州主簿,情好綢繆,共被同寢。中夜,聞荒雞鳴,蹴琨覺,曰:“此非惡聲也。”因起舞。論曰:祖逖散穀周貧,聞雞暗舞,思中原之燎火,幸天步之多艱,原其素懷,抑為貪亂者矣。太白樂禍之論蓋本於此。《梁書》:高詛睹海內方亂,有匡濟之心。

(3)曹植詩:“潛光養羽翼,進趣且徐徐。”《太平寰宇記》:皖水。在舒州懷寧縣西北,自壽州霍山縣南流入,經縣北二裏,又東南流二百四十裏入大江,謂之皖口。《一統誌》:皖水在潛山縣北,下流會潛水,經府城,西達大江。

(4)《江南通誌》:太白書堂,在太湖縣司空山,李白避地於此,有“卜築司空原”之句。

(5)《韻會》:“將,與也。”《唐六典注》:霍山,一名天柱,在舒州懷寧縣,自漢以來為南嶽。《通典》:舒州懷寧縣有灊山,一名天柱山。《方輿勝覽》:天柱峰,在皖山,高三千七百丈,周三百五十裏。山東有瀑布。

漢武帝嚐登此山,即司元洞府,九天司命真君所主也。《江南通誌》:天柱山,在安慶府潛山縣,與潛山連,其峰最高,突出眾山之上,峭拔如柱,屹然為尊,道書謂之司元洞天。漢武帝嚐登封於此,以代南嶽。山有魏左慈煉丹故跡。

(6)九江,在潯陽,見十四卷注。

(7)《長楊賦》:“玉衡正而泰階平。”詳一卷《明堂賦》注。

(8)江淹《別賦》:“煉金鼎而方堅。”李善注:“煉全為丹之鼎也。”

(9)《廣雅》:“日禦謂之羲和。”陳子昂詩:“還丹奔日馭,卻老餌雲霞。”

(10)河律,謂天河之津。

(11)王喬有三:一是上古之仙人,或稱王子喬,或稱王喬,《楚辭》中累引之,見十二卷注。一是周靈王之太子晉,亦稱王子喬,見五卷注。一是後漢時河東人,為葉縣令者,見十一卷莊。

(12)玉天,道家所謂玉清境之天,天寶君所治,即清微天也。又王績詩:“三山銀作地,八洞玉為天。”

上崔相百憂章

崔相,即崔渙。詳十一卷注。按太白《為宋中丞自薦表》雲:“避地廬山,遇永王東巡協行,中道奔走,卻至彭澤,具已陳首。前後經宣慰大使崔渙及臣推覆清雪,尋經奏聞。”此侍及《萬憤詞》皆作於是時。

共工赫怒,天維中摧。(1)鯤鯨噴蕩,(2)揚濤起雷。魚龍陷人,成此禍胎。

(3)火焚昆山,玉石相磓。(4)仰希霖雨,灑寶炎煨。(5)箭發石開,(6)戈揮日回。(7)鄒衍慟哭,燕霜颯來。(8)微誠不感,猶縶夏台。(9)蒼鷹搏攫,(10)丹棘崔嵬。(11)豪聖凋枯,王風傷哀。(12)斯文未喪,東嶽豈頹。(13)穆逃楚難,(14)鄒脫吳災。(15)見機苦遲,二公所咍。(16)驥不驟進,(17)麟何來哉!(18)星離一門,(19)草擲二孩。萬憤結緝,(20)憂從中催。金瑟玉壺,(21)盡為愁媒。舉酒太息,泣血盈杯。台星再朗,天網重恢。(22)屈法申恩,(23)棄瑕取材。(24)冶長非罪,尼父無猜。(25)覆盆儻舉,(26)應照寒灰。

(27)(1)《列子》:共工氏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折天柱,絕地維。

成公綏《天地賦》:“共工赫怒,天柱摧折。”宋玉《大言賦》:“壯士憤兮絕天維。”

(2)鯤,北溟大魚也。鯨,亦海中大魚。俱見《大鵬賦》注。

(3)《漢書·枚乘傳》:“福生有基,禍生有胎。”

(4)《書·胤征》:“火炎昆岡,玉石俱焚。”《廣韻》:“磓,落也。”

(5)《韻會》:“煨,燼也。”

(6)《西京雜記》:李廣獵於冥山之陽,見臥虎,射之,沒矢飲羽,進而視之,乃石也,其形類虎。退而更射,鏃破幹折而石不傷。予嚐以問揚子雲,子雲曰:“至誠,則金石為開。”班固《幽通賦》:李虎發而石開。

(7)《淮南子》:魯陽公與韓構,戰酣,日暮,援戈而揮之,日為之反三舍。

(8)李善《文選注》:《淮南子》曰:鄒衍盡忠於燕惠王,惠王信譖而係之。鄒衍仰天而哭,正夏而天為之降霜。

(9)《史記》:“桀召湯而囚之夏台,已而釋之。”《索隱》曰:“夏台,獄名。”《廣雅》:“獄,犴也。夏曰夏台,殷曰羑裏,周曰囹圉。”

(10)《漢書》:郅都遷為中尉,是時民樸,畏罪自重,而都獨先嚴酷,致行法不避貴戚,列侯宗室見都側目而視,號曰“蒼鷹”。顏師古曰:“言其鷙擊之甚。”

(11)《周易》:“置於叢棘。”虞翻注:“獄外種九棘,故稱叢棘。”

孔穎達《正義》:“謂囚執之處以叢棘而禁之也。”《初學記》:《春秋元命苞》曰:“樹棘槐,聽訟於其下。”棘,赤心有刺,言治人者原其心不失赤,實事所以刺人,其情令各歸實。槐之言歸也,情見歸實。《爾雅翼》:棘有赤、白二種。丹棘,即赤棘也。

(12)陳子昂詩:“終古代興沒,豪聖莫能爭。”又雲:“丘陵徒自出,賢聖幾凋枯。”楊齊賢注:“豪聖,周公也。遭流言之變,王道凋枯,故豳以下諸詩傷哀之。”

(13)《禮記》:孔子早作,負手曳杖,逍遙於門,歌曰:“泰山其頹乎?

梁木其壞乎?哲人其萎乎?”子貢聞之曰:“泰山其頹,則吾將安仰?梁木其壞,哲人其萎,則吾將安放?夫子殆將病也。”蓋寢疾七日而沒。《初學記》:泰山,五嶽之東嶽也。

(14)《漢書》:楚元王以穆生、白生、申公為中大夫,穆生不嗜酒,元王每置酒,常為穆生設醴。及王戊即位,常設,後忘設焉,穆生退曰:“可以逝矣,醴酒不設,王之意怠。不去,楚人將鉗我於市。”稱疾臥。申公、白生強起之,曰:“獨不念先王之德歟?今王一旦失小禮,何足至此?”穆生曰:“《易》稱:‘知幾其神乎?君子見機而作,不俟終日。’先王之所以禮吾三人者,為道之存故也。今而忽之,是忘道也,忘道之人,胡可以久處,豈為區區之禮哉!”遂謝病去。申公、白生獨留。王戊稍淫暴,乃與吳通謀。二人諫,不聽,胥靡之,衣之赭衣,使杵臼雅春於市。

(15)又鄒陽,齊人也。仕吳,以文辯著名。吳王以太子事怨望,稱疾不朝,陰有邪謀,陽奏書諫,吳王不納其言,於是鄒陽知吳不可說,去之梁,從孝王遊。

(16)《廣韻》:“咍,笑也。”

(17)宋玉《九辯》:“驥不驟進而求服兮。”

(18)《家語》:叔孫氏之車士曰子鋤商,采薪於大野,獲麟焉,折其前左足,載以歸。叔孫以為不祥,棄之於郭外。使人告孔子曰:“有麏而角者,何也?”孔子往觀之,曰:“麟也,胡為來哉?胡為來哉?”反袂拭麵,涕泣沾襟。叔孫聞之,然後取之。子貢問曰:“夫子何泣爾?”孔子曰:“麟之至,為明王也,出非其時而見害,吾是以傷焉。”

(19)鮑照《舞鶴賦》:“忽星離而雲罷。”李善注:“星離,分散也。”

(20)《楚辭·九思》:“心結縎兮折摧。”《博雅》:“結縎,不解也。”

(21)江淹詩:“白露滋金瑟,清風蕩玉琴。”

(22)《晉書》:三台,六星,兩兩而居。起文昌,列抵太微,三公之位也。在人曰三公,在天曰三台。《老子》:“天網恢恢,疏而不失。”《說文》:“恢,大也。”台星再朗,謂崔相之明察,能照見幽微。天網重恢,冀其赦己之罪。

(23)丘遲《與陳伯之書》:“主上屈法申恩,吞舟是漏。”

(24)陳琳《為袁紹檄豫州文》:“收羅英雄,棄瑕取用。”

(25)《史記》:公冶長,齊人,字子長。孔子曰:“長,可妻也,雖在縲絏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

(26)《抱樸子》:是責三光不照覆盆之內也。

(27)《三國誌》:起煙於寒灰之上,生華於已枯之木。

萬憤詞投魏郎中

海水渤潏,(1)人羅鯨鯢。(2)蓊胡沙而四塞,(3)始滔天於燕、齊。(4)何六龍之浩蕩,遷白日於秦西。(5)九土星分,(6)嗷嗷淒淒。南冠君子,(7)呼天而啼。戀高堂而掩泣,(8)淚血地而成泥。獄戶春而不草,(9)獨幽怨而沉迷。

(10)兄九江兮弟三峽,(11)悲羽化之難齊。(12)穆陵關北愁愛子,(13)豫章天南隔老妻。(14)一門骨肉散百草,遇難不複相提攜。樹棒拔桂,囚鸞寵雞。

(15)舜昔授禹,伯成耕犁。(16)德自此衰,吾將安棲。好我者恤我,不好我者何忍臨危而相擠。子胥鴟夷,(17)彭越醢醯,(18)自古豪烈,胡為此繄?

(19)蒼蒼之天,高乎視低,(20)如其聽卑,脫我牢狴。(21)儻辨美玉,君收白珪。(22)(1)木華《海賦》:“天綱浡潏。”李善注:“浡潏,沸湧貌。”《桓子新論》曰:“夏禹之時,洪水浡潏。”

(2)鯨鯢,以喻不靖之人,詳八卷注,此以指祿山作亂也。

(3)李善《文選注》:“蓊,聚也。”

(4)《書·堯典》:“浩浩滔天。”祿山自範陽起逆,遂據燕地,燕與齊接壤,故兼言之曰“始滔天於燕、齊”也。

(5)《淮南子注》:言日乘車駕以六龍。詳三卷注,以喻明皇幸蜀也。蜀在秦之西,故曰秦西。

(6)《國語》:“能平九土。”韋昭曰:“九土,九州之土也。”《淮南子》:“何謂九州?東南神州曰農土,正南次州曰沃土,西南戎州曰滔土,正西弇州曰並土,正中冀州曰白土,西北台州曰肥土,正北濟州曰成土,東北薄州曰隱土,正東陽州曰伸土。”左恩《蜀都賦》:“九土墾分,萬國錯峙。”

(7)《左傳》:晉侯觀於軍府,見鍾儀,問之曰:“南冠而縶者,誰也?”

有司對曰:“鄭人所獻楚囚也。”使稅之,召而吊之,再拜稽首。問其族,對曰:“伶人也。”使與之琴,操南音。公語範文子,文子曰:“楚囚,君子也。”

(8)蕭士贇曰:高堂,喻朝廷也。琦按:世之稱父母多曰高堂,太白詩中絕無思親之句,疑其遷化久矣。考《漢書·賈誼傳》曰:人主之尊譬如堂,群臣如陛,眾庶如地,故陛九級上,廉遠地,則常高。陛亡級,廉近地,則堂卑。高者難攀,卑者易陵,理勢然也。蕭氏以高堂為喻朝廷,其說近是。

(9)《梁書》:抱痛圜門,含憤獄戶。

(10)劉公幹詩:“沉迷簿領書,回回自昏亂。”

(11)《文獻通考》:九江,在江州之西北,詳十四卷注。《四川通誌》:巫峽,在巫山縣東三十裏,與西陵峽、歸峽並稱三峽。上自夔州,下至歸州、夷陵州,凡七百裏中皆三峽之地。

(12)羽化,如仙人之化生羽翼,蓋謂弟兄天各一方,欲如飛仙之輕舉遠逝而相聚會,不能得也。

(13)《唐書·地理誌》:沂州沂水縣北有穆陵關。《山東通誌》:穆陵關,在沂水縣北一百二十裏,古齊關也。《一統誌》:穆陵關,在青州大峴山上。《左傳》:齊桓公曰:“賜我先君履,南至於穆陵。”即此。又《元和郡縣誌》:穆陵關,在黃州麻城縣西八十八裏。在穆陵山上。是穆陵關有二處,而太白所稱者,則齊地之穆陵關也。蓋是時伯禽尚在東魯未歸耳。

(14)豫章,郡名,唐時屬江南西道,又謂之洪州,在潯陽郡之南。疑太白臥廬山時,家室寓此,《流夜郎寄內》詩曰“南來不得豫章書”,可見。

(15)《後漢書》:公卿所舉,率黨其私,所謂“放鴟鴞而囚鸞鳳”。

(16)《莊子》:堯治天下,伯成子高立為諸侯。堯授舜,舜授禹,伯成子高辭為諸侯而耕。禹往見之,則耕在野。禹趨就下風,立而問焉,曰:“昔堯治天下,吾子立為諸侯,堯授舜,舜授予、吾子辭為諸侯而耕,敢問其故何也?”子高曰:“昔堯治天下,不賞而民勸,不罰而民畏。今子賞罰而民日不仁,德自此衰,刑自此立,後世之亂自此始矣。夫子闔行耶?無落吾事。”

俋俋乎耕而不顧。

(17)《說苑》:吳王賜子胥屬鏤之劍,曰:“子以此死。”子胥乃自刺殺。吳王取子胥屍,盛以鴟夷,浮之江中。《漢書》:“比幹剖心,子胥鴟夷。”應劭曰:“吳王取馬革為鴟夷,盛子胥而沉之江。鴟夷,榼形。”顏師古曰:“鴟夷,即令之盛酒鴟夷幐。”高誘《呂覽注》:“革囊之大者為鴟夷。”《史記·索隱》:“韋昭雲:以皮作鴟鳥形,名曰鴟夷。鴟夷,皮榼也。服虔雲:用馬革作囊以裹屍,投之於江。”

(18)《史記》:漢誅梁王彭越,醢之,盛其醢,遍賜諸侯。

(19)《廣韻》:“繄,辭也。”《韻會》:“繄,語助也。”

(20)《莊子》:“天之蒼蒼,其正色耶。”《呂氏春秋》:“天之處高而聽卑。”

(21)《初學記》:狴牢者,亦獄別名。《家語》:孔子為魯司寇,有父子訟者,夫子同狴執之。王肅注:狴,獄牢也。

(22)《詩·小雅》:“白圭之玷,尚可磨也。”

琦按:《太白集》中,稱其兄者五人:新平長史粲也,襄陽少府皓也,虞城宰錫也,中都明府某也,徐王延年也。稱其弟者十七人:金城尉叔卿也,臨洛今皓也,舍人台卿也,南平太守之遙也,宣州長史昭也,單父主簿凝也,鄱陽司馬昌岠也,溧陽尉濟也,京兆參軍令問也,不言職位者延陵也,冽也,幼成也,況也,襄也,綰也,錞也,浮屠談皓也。大抵皆從兄弟也。此詩有雲“兄九江兮弟三峽”,與下文“愛子”“老妻”並言,似指其親兄弟而言。

上有兄,下有弟,則太白乃其仲歟?然兄弟之名則無可據,姑表出之,以俟淹博者之詳考。

荊州賊亂臨洞庭言懷作

《通鑒》:乾元二年八月,襄州將康楚元、張嘉延據州作亂,刺史王政奔荊州。楚元自稱南楚霸王。九月,張嘉延襲破荊州,荊南節度使杜鴻漸棄城走,澧、朗、鄂、峽、歸等州,官吏聞之,爭潛竄山穀。十一月,康楚元等眾至萬餘人。商州刺史充荊、襄等道租庸使韋倫發兵討之,駐於鄧之境,招諭降者,厚撫之,伺其稍怠,進軍擊之,生擒楚元,其眾遂潰,得其所掠租庸二百萬緡, 荊、襄皆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