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韻會》:“楂,水中浮木也。”
秋夜獨坐懷故山
小隱慕安石,(1)遠遊學子平。(2)天書訪江海。雲臥起鹹京。(3)入侍瑤池宴,(4)出陪玉輦行。(5)誇胡新賦作,(6)諫獵短書成。(7)但奉紫霄顧,(8)非邀青史名。(9)莊周空說劍,(10)墨翟恥論兵。(11)拙薄遂疏絕,歸閑事耦耕。(12)顧無蒼生望,(13)空愛紫芝榮。(14)寥落暝霞色,微茫舊壑情。
秋山綠蘿月,今夕為誰明?
(1)王康琚詩:“小隱隱林藪,大隱隱朝市。”謝安石高臥東山,見七卷注。
(2)向子平肆意遊五嶽名山,見十三卷注。《楚辭》:“《遠遊》者,屈原之所作也。其辭曰:悲時俗之迫阨兮,願輕舉而遠遊。”
(3)鮑照詩:“雲臥恣天行。”
(4)《穆天子傳》:天子觴西王母於瑤池之上。
(5)潘嶽《籍田賦》:“天子乃禦玉輦。”
(6)誇胡,用揚雄賦長楊事,見一卷《大獵賦》注。
(7)《史記》“司馬相如常從上至長楊獵,是時天子方好自擊熊、彘,馳逐野獸。相如上疏諫之。
(8)梁簡文帝賦:升紫霄之丹地,排玉殿之金扉。
(9)青史,見二十二卷注。
(10)《莊子·說劍篇》:趙文王喜劍,劍士夾門而客三千餘人,日夜相擊於前,死傷者歲百餘人,如是三年,國衰。諸侯謀之。太子悝患之,募左右曰:“孰能說王之意止劍士者,賜之千金。”左右曰:“莊子當能。”太子乃使人以千金奉莊子,莊子弗受,太子乃與見王,王曰:“夫子所禦杖,長短何如?”曰:“臣有三劍,唯王所用。有天子劍,有諸侯劍,有庶人劍。
今大王有天子之位,而好庶人之劍,巨竊謂大王薄之。”
(11)《呂氏春秋》:墨子為守攻,公輸般服,而不肯以兵知。高誘注:公輸般在楚,楚王使設雲梯為攻宋之具。墨子聞而往說之,楚王曰:“公輸般,天下之巧工也。寡人使攻宋之城,何為不得?”墨子曰:“使公輸般攻宋之城,臣請為宋守之備。”公輸般九攻之,墨子九卻之。又令公輸般守備,墨子九下之。不肯以善用兵見知於天下也。墨子名翟,魯人也。
(12)《周禮》:“二耜為耦。”賈公彥疏:“二耜為耦者,兩人各執一耜,若長沮、桀溺耦而耕也。”《禮記》:“命農計耦耕事,修耒耜,具田器。”陳澔注:“耦謂二人相偶也。”
(13)《通鑒》:謝安少有重名,前後征辟,皆不就。寓居會稽,以山水、文籍自娛,雖為布衣,時人皆以公輔期之。士大夫至相謂曰:“安石不出,當如蒼生何?”
(14)《四皓歌》:“莫莫高山,深穀逶迤。曄曄紫芝,可以療饑。”宋之間詩:“鏡愁玄發改,心愛紫芝榮。”
憶崔郎中宗之遊南陽,遺吾孔子琴,撫之潸然感舊
崔宗之,見十卷注。《唐書·地理誌》山南道鄧州南陽郡有南陽縣。《文獻通考》:琴有一十八樣,究之雅度,不過伏羲、大舜、夫子、靈開、雲和五等而已。夫子樣長三尺六寸四分。《說略》:古琴惟夫子、列子二樣,皆肩垂而闊,非若今聳而狹也。惟此二樣乃合古製,或以夫子樣周遍皆作竹節樣,非古製。
昔在南陽城,唯飡獨山蕨。(1)憶與崔宗之,白水弄素月。(2)時過菊潭上,(3)縱酒無休歇。(4)泛此黃金花,(5)頹然清歌發。一朝摧玉樹,生死殊飄忽。
留我孔子琴,琴存人已沒。誰傳《廣陵散》,(6)但哭邙山骨。(7)泉戶何時明,(8)長歸狐兔窟。(9)(1)《太平寰宇記》:獨山在南陽縣西三十裏。《一統誌》:豫山在甫陽府城東北十五裏,孤峰峭立,俗名獨山,下有三十六陂。
(2)白水,即淯水也,見二十卷《遊南陽白水》詩注。
(3)《通典》:南陽郡菊潭縣有菊水,旁水居人飲此水,多壽也。《太平寰宇記》:菊水出南陽縣東石澗山,一名菊溪水,或雲水出石馬峰,峰如馬焉。其水重於諸水。盛弘之《荊州記》雲:源旁悉生芳菊,被崖浸潭,澗流滋液。其水極甘香,穀中有三十餘家不複穿井,仰飲此水,上壽百二十歲,中壽百餘,其七十、八十者猶以為夭。菊能輕身益氣,令人久壽,於此為征矣。《一統誌》:菊潭在南陽府內鄉縣西北,源出析穀東石澗山,或曰出石馬峰。水旁生甘菊,水極甘馨,有數十家,惟飲此水,壽多至百歲之上。其菊莖短花大,其味甘美異於他菊。人多收其種,傳於四方。
(4)縱酒,出《史》、《漢》《田儋傳》。顏師古曰:縱,放也,放意而飲酒也。
(5)陶潛侍:“泛此忘憂物。”
(6)《世說》:稽中散臨刑東市,神氣不變,索琴彈之,奏《廣陵散》,曲終,曰:“袁孝尼嚐請學此散,吾靳固不與,《廣陵散》於今絕矣。”
(7)《太平寰宇記》:芒山,一作邙山,在河南縣北十裏,一名平逢山,亦郟山之別名也,都城所枕。楊佺期《洛城記》雲:北山,連嶺修亙四百餘裏,實古今東洛九原之地也。又戴延之《西征記》雲:西岸東垣,亙阜相屬,伊尹、蘇秦、張儀、扁鵲、田橫、劉寬、楊修、孔融、吳後主、蜀後主、張華、嵇康、石崇、何晏、陸陲、阮籍、羊祜,皆有塚在此山。《一統誌》:北邙山,在河南府城北十裏,山連偃師、鞏、孟津三縣,綿亙四百餘裏,東漢諸陵及唐宋名臣墳多在此。琦安:邙山,即崔葬處。
(8)隋煬帝《秦孝王諱》:“仲秋卜宅,將歸泉戶。”
(9)張孟陽詩:“狐兔窟其中,蕪穢不複掃。”
憶東山二首
施宿《會稽誌》:東山,在上虞縣西南四十五裏,晉太傅謝安所居也。
一名謝安山,巍然特出於眾峰間,拱揖虧蔽,如鸞鶴飛舞,其巔有謝公調馬路,白雲、明月二堂遺址,千嶂林立,下視滄海,天水相接,蓋絕景也。下山出微徑,為國慶寺,乃太傅故宅。旁有薔薇洞,俗傳太傅攜妓女遊宴之所。
不向東山久,薔薇幾度花?白雲還自散,明月落誰家?
其二我今攜謝妓,長嘯絕人群。欲報東山客,開關掃白雲。
望月有懷
清泉映疏鬆,不知幾千古?寒月搖清波,流光入窗戶。對此空長吟,思君意何深!無因見安道,(1)興盡愁人心。
(1)王子猷雪夜訪戴安道,詳九卷注。
對酒憶賀監二首
太子賓客賀公,於長安紫極宮一見餘,呼餘為“謫仙人”,因解金龜,換酒為樂。(1)帳然有懷,而作是詩。
(1)《本事詩》:李太白初自蜀至京師。舍於逆旅。賀監知章聞其名,首訪之,既奇其姿,複請所為文,出《蜀道難》以示之。讀未竟,稱歎者數四,號為“謫仙”。解金龜換酒,與傾盡醉,期不間日,由是聲益光赫。“金龜”
蓋是所佩雜玩之類,非武後朝內外官所佩之金龜也。楊升庵因杜詩有“金魚換酒”之句偶爾相似,遂謂“白弱冠遇賀知章在中宗朝,未改武後之製”雲雲。考武後天授元年九月。改內外官所佩魚為龜。中宗神龍元年二月,詔文武官五品以上,依舊式佩魚袋。當是時,太白年未滿十齡,何能與知章用遇於長安?又知章自開元以前,官不過太常博士,品居從七,於例亦未得佩魚。
楊氏之說。殆未之考耶?
四明有狂客,(1)風流賀季真。(2)長安一相見,呼我“謫仙人”。昔好杯中物,(3)今為鬆下塵。(4)金龜換酒處,卻憶淚沾巾。
(1)《名山洞天福地記》:四明山,周圍一百八十裏,名丹山赤水之天,在明州。
(2)《唐書》:賀知章,字季真,越州永興人。性曠夷,善談說,陸象先嚐謂人曰:“季真清談風流,吾一日不見,則鄙吝生矣。”證聖初,擢進士超拔群類科,累遷太常博士。開元十三年,遷禮部侍郎,兼集賢院學士。一日並謝。遷太子右庶子,充侍讀,徙工部。肅宗為太子,知章遷賓客、授秘書監。晚節尤誕放,邀嬉裏巷,自號“四明狂客”。及秘書外監,每醉輒屬詞,筆不停書,鹹有可觀,未始刊飭。善草隸,好事者具筆研從之,意有所愜,不複拒,然紙才十數字,世傳以為寶。
(3)陶潛詩:“天運苟如此,且進杯中物。”
(4)釋曇遷詩:“我住刊江側,終為鬆下塵。”
其二狂客歸四明,山陰道士迎。敕賜鏡湖水,為君台沼榮。(1)人亡餘故宅,(2)空有荷花生。念此杳如夢,淒然傷我情。
(1)《唐書》:賀知章,天寶初病,夢遊帝居,數日寤,乃請為道士,還鄉裏,詔許之。以宅為千秋觀而居,又求周宮湖數頃為放生池,有詔賜鏡湖剡川一曲。既行,帝賜詩,皇太子百官餞送。擢其子曾子為會稽郡司馬,賜緋魚,使侍養。幼子亦聽為道士。卒年八十六。
(2)施宿《會稽誌》:唐賀秘監宅,在會稽縣東北三裏八十步,今天長觀是。
琦按:竇蒙《述書賦注》:賀知章,天寶二年以年老上表,請入道,歸鄉裏,特詔許之。知章以贏老乘輿而往,到會稽,無幾老終。九年冬十二月,詔曰:“故越州千秋觀道士賀知章,神清誌逸,學富才雄,挺會稽之美箭,蘊昆岡之良玉,故飛名仙省,侍講龍樓。願追二老之奇蹤,克遂四明之狂客。
允協初誌,脫落朝衣,駕青牛而不還,狎白鷗而長往。舟壑靡息。人壑兩亡,推舊之懷,有深追悼,宜加縟禮,式展哀榮,可贈兵部尚書。”據此書及《唐書》本傳,知章歸後無幾,即遷化矣。乃許鼎撰《通和祖先生墓誌》雲:賀監得攝生之妙,近數百年不死,荷笈賣藥如韓康伯。近在天台山升遐,遍於人聽。元和已亥,先生遇之,謂曰:“子寬中柔外,可以語至道也。後十歲遇爾於小有。”乃授斷穀丹經。徐弦序雲:賀監以天寶二年始得還鄉,既而天下多事,遂與世絕,止於吳、越,故老亦不能知其所終。是皆以知章仙去耶?讀此詩所雲“今為鬆下塵”,又雲“人亡餘故宅”,無稽之口可以杜矣。
重憶一首
欲向江東去,定將誰舉杯?(1)稽山無賀老,(2)卻棹酒船回。
(1)將,與也。
(2)稽山,謂會稽山。
春滯沅湘,有懷山中
《史記》:“浩浩沅、湘兮。”《正義》曰:《說文》雲:沅水出牂牁東北,流入江。湘水出零陵縣海山北,入江。按二水皆經嶽州而入大江也。後人以沅、湘為嶽州之異稱。
沅、湘春色還,風暖煙草綠。古之傷心人,於此腸斷續。予非《懷沙》客,(1)但美《采菱曲》。(2)所願歸東山,寸心於此足。(3)(1)《史記》:屈原乃作《懷沙》之賦,於是懷石,遂自投汨羅以死。
(2)《爾雅翼》:楚之風俗,當菱熟時,士女相與采之,故有《采菱》之歌以相和,為繁華流蕩之極。《招魂》雲:“涉江采菱發《陽阿》。”《陽阿》者,采菱之曲也。
(3)沈約詩:“所願從之遊,寸心於此足。”
落日憶山中
雨後煙景綠,晴天散餘霞。(1)東風隨春歸,發我枝上花。花落時欲暮,見此令人嗟。願遊名山去,學道飛丹砂。
(1)謝朓詩:“餘霞散成綺。”
憶秋浦桃花舊遊,時竄夜郎
桃花春水生,白石今出沒。搖蕩女蘿枝,半掛青天月。不知舊行徑,初拳幾枝蕨。(1)三載夜郎還,於茲煉金骨。
(1)《埤雅》:“蕨初生無葉,可食,狀如大雀拳足,又如其足之蹶也,故謂之蕨。”《爾雅翼》:“蕨初生如小幾拳,紫色而肥。”楊升庵曰:黃山穀詩“蕨芽初長小兒拳”,以為奇句,然太白已有“不知行徑下,初拳幾枝蕨”之句,山穀落第二義矣。
§§李白全集卷之二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