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五、北京之行
●宋楚瑜說:“最近中國國民黨和親民黨共同為處理兩岸問題跨出了重要的一步。”
●胡錦濤說:“我衷心地希望通過親民黨大陸訪問團的這次訪問,在我們兩黨之間搭起一座互信之橋,在兩岸同胞之間搭起一座溝通之橋。”
●陳雲林說:“我們相信宋主席和張副主席率領的親民黨大陸訪問團的‘搭橋之旅’必將架起我們海峽兩岸心靈溝通的彩虹。”
● 北京之行劉淇會見並宴請宋楚瑜
2005年5月10日下午,親民黨主席宋楚瑜一行,從長沙乘包機抵達北京首都國際機場。
宋楚瑜在機場發表熱情洋溢的講話,他說:
今天楚瑜帶同親民黨大陸訪問團一行,到達北京。我們充滿著對未來兩岸和平的期待,我們也懷著非常感謝的心情,謝謝中台辦各級領導跟幹部在沿途給我們的熱忱接待。非常感謝中共中央及胡錦濤總書記的邀請,讓我們能夠打破五十多年來兩岸的政治禁忌,我們親民黨能夠跟中國共產黨進行黨與黨之間的直接對話,我們內心所感動的是,我們必須凝聚兩岸中國人共同的智慧來打開兩岸的僵局,再造一個中華民族未來共同共生共榮的願景。
宋楚瑜指出:
親民黨所堅持的,兩岸都是炎黃的子孫,有什麼問題不能夠讓我們中國人炎黃子孫用和平的方法來解決我們過去的誤解,我們親民黨也是感受出來,隻要(有)兩岸兄弟一家親的情懷,就一定能夠找到那個打開我們心靈的鑰匙——最重要的解決方法。
宋楚瑜還說,曆史是一麵鏡子,而不是一條繩子。我們要以史為鏡,而不是要把內心的那個心結永遠糾纏不清,成為一個繩子,因此親民黨非常地感謝中國共產黨邀請我們來,作黨與黨之間的直接交換意見,來對談。
宋楚瑜強調說:
我們珍惜這個機會,我們也會為兩岸人民在共生共榮互利互補相互尊重的這些共同的原則之下,大家一起共同來開創我們中國人解決和處理我們中國人的基本政策的立場的前提,這個堅持的立場來推動。
當天晚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北京市委書記劉淇在北京飯店會見並宴請宋楚瑜一行。
中共北京市委副書記王岐山、中共中央台辦副主任李炳才等參加會見和宴請。
在會見中,劉淇說:
宋楚瑜主席此次率團訪問大陸,是中國共產黨和親民黨之間交流與對話的重大發展,對於改善和發展兩岸關係、維護台海和平穩定、促進兩岸交流與合作,都將起到積極推動作用。
劉淇向客人介紹說,北京曆史悠久、人文薈萃,同時,又是一座充滿生機與活力的城市。改革開放以來,北京的綜合經濟實力不斷增長,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升。特別是2008年奧運會申辦成功後,北京正以籌辦一屆有特色、高水平的奧運會為契機,全麵推進“新北京、新奧運”戰略構想,努力建設經濟繁榮、文化發達、社會和諧、生態良好的現代化國際城市。
劉淇講到:
多年來,我們堅持“以民為本、為民謀利”的理念,高度重視依法保護在京台商台胞的正當權益,製定了有關政策規章,不斷優化涉台發展環境。他表示,隨著兩岸民眾交往的日益密切,京台合作之路會越走越寬,台灣同胞在京的發展前景會更加美好。
宋楚瑜說,我在台灣看有關北京的劇目看得最多,比如《大宅門》、《天下第一樓》、《劉羅鍋》這些發生在北京的故事,尤其是《同仁堂》。宋楚瑜說:
親民黨就像同仁堂一樣有兩個“秘方”,這兩個“秘方”下去就能夠把問題解決。我們認為,第一,兩岸都是炎黃子孫;第二,我們都共同地體認“合則兩利”。
宋楚瑜說,北京氣象萬千,不僅是一個曆史古都,更重要的是一座傳統與現代結合的城市。沿途看到的景象,以及北京為奧運會所做的準備工作,我感到實在是了不起的成就。對於北京市的建設,對於北京就要舉辦的2008年奧運會,大家都有相當的期盼,希望奧運會辦得順利、成功,我們先預為祝賀。
宋楚瑜說:
最近中國國民黨和親民黨共同為處理兩岸問題跨出了重要的一步。兩岸真正結合中國人的智慧,秉持“合則兩利,相互尊重”的基本立場來處理問題,對後世子孫,對所有炎黃子孫,都將是非常驕傲的事情,也會有了不起的未來。
會見後,劉淇向宋楚瑜贈送金絲鑲嵌景泰藍九龍壁,宋楚瑜回贈名為“馬到成功”的琉璃工藝品和台灣茶葉。宋楚瑜在清華大學演講
2005年5月11日上午,裝飾一新的中國著名高等學府清華大學迎來尊貴的客人,親民黨主席宋楚瑜來到清華大學中央主樓報告廳發表演講,並與學生進行麵對麵的交流。
在熱烈的掌聲息止後,宋楚瑜開始演講,他說:
尊敬的顧校長,中共中央台辦陳主任,各位老師、各位同學,大家早安、大家好!
聽到顧校長剛才的一番讚美之詞,套句北京人所說的話,聽到之後,忒高興了。昨天天氣預報說可能今天有一些雷陣雨,但今天到清華大學看到不僅是風和日麗,而且是撥雲見日,這不就是大家所期望兩岸雨過天晴、撥雲見日,這種期待都是大家所共同的。
精彩的開場白立即引起全場熱烈的掌聲,宋楚瑜接著說:
在今天楚瑜和我們親民黨的大陸訪問團特別到清華大學來是因為明個兒要跟清華大學出身的胡錦濤總書記見麵,在明個兒和他見麵之前,親自來目睹執中國科技牛耳的清華大學,看看所謂國之英才的未來,我們親民黨所有的成員要向在這邊的老師和同學致上無限的感佩之意。
……
走進清華大學的校園,楚瑜內心有無限的感佩,清華大學在民族的衰敗當中立校,在戰亂的廢墟中重新再生,以科學跟學術來強國雪恥,造就了像胡錦濤先生和許許多多將近三百位以上的副部長的這些黨政要員和文法商、科技這些精英持續推動整個中國的改革開放。清華確實是我們共同的驕傲。
宋楚瑜說,不論是在大陸還是在台灣,清華的學校史正是中華民族否極泰來的成長史,也是和解再生迎頭趕上的奮鬥史。
他指出,清華大學的經驗就是中西合成的再生的經驗,西方科學實務的態度,跟中華人本精神在清華巧妙結合,在這邊既有王國維先生、朱自清先生等一流的文學大師,也有李政道、楊振寧諾貝爾獲得者。
宋楚瑜說:
我們成長的方法是從消除誤解到了解,從了解產生諒解,然後從諒解找出方法來化解,由化解再產生可長可久的和解。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不但沒有吃虧,反而因此成長,而從中找到自我定位,重新取得民族的自尊。所以,清華的經驗就是全中國人最好的經驗。
從這段曆史我們了解到真正的和解不是原則立場的妥協,而是民族再生的一個開始,楚瑜抵達北京的時候講了一段話,曆史應該是一麵鏡子,而不是一條繩子。鏡子讓我們看到自己的作為,看到前人的教訓,提醒自己不要犯同樣的錯誤,繩子是一種糾纏,讓過去的冤孽影響到現代人理性的思考,兩岸的曆史和未來千絲萬縷、千頭萬緒,包括在座的所有的台灣和大陸的同胞們跟相關的政治人物能有更大的智慧,讓中國人共同處理自己中國人的問題。
這時,全場再次響起熱烈的掌聲。
宋楚瑜談到兩岸關係時說,世界大同已經不隻是夢想,而是必然的一個趨勢,沒有任何人能夠抵擋我們中國人用和平的方法來解決我們兩岸自己的問題。
談到兩岸經濟交流時,宋楚瑜說,台灣經濟的成長的主要原因不是因為我們物大地博,或者資源豐富,而是在於全球布局運營的管理和提高全球的競爭力,因此近五十年的台灣和1978年改革開放以後的大陸成功的能夠從貧窮翻身的原因,可以歸納為三個,那就是尊重市場、尊重專業、尊重製度。在這三個因素當中,資本市場和專業人才隻能夠提供一時的突破,但製度的改革才能創造一個長遠和全麵的成長。
宋楚瑜說:
兩岸在製度的調整上,能夠有互補互通的空間,比如說中鋼和台灣的產業合作可以作為大陸的參考,股市房市的過熱可化解降溫,而不是迅速破滅,大陸通過稱之為知識財產權來保證創新的動能,這些方麵都可以兩岸多加交流。
……
我們共同要讓兩岸成為共同的市場、共同繁榮的市場,不需要打仗,無論是民族的需求,一個中國大陸和平穩定的中國,是符合世界全球大家共同利益的事情。
宋楚瑜說,親民黨是一個在台灣土生土長的政黨,但是卻有著非常強烈的愛鄉愛土的台灣意識,是台灣意識,而不是“台獨”選項。他說:
我們也有著濃厚的華夏情懷,我們從頭到尾堅決反對“台獨”,我們一貫所強調的是:“台獨”是一條走不通的死路,而“台獨”也從來不是我們親民黨和台灣應該有的選項。
……
兩岸應該要異中求同,從了解、諒解,然後去化解,最後和解來產生我們一個民族,中華民族華夏子孫共生共榮的一個新的契機。
宋楚瑜在演講中誠懇地呼籲:
兩岸沒有必要再糾纏在曆史的恩怨中,兩岸已經梳理了幾百年而開始密集的交往也不過是最近十幾年來的事。我們用一句台灣閩南話講,吃飯吃得太快會把碗咬破了。而且應該用耐心,用了解、用諒解誠實來麵對曆史,務實地來策應未來,才能夠讓我們兩岸共享一個共生共榮的美好願景,關鍵的時刻就看我們在這一個月以來所做的天翻地覆的兩岸重大變化,讓我們有所期待。
在演講最後,宋楚瑜用8個字來形容他的心情,那就是“豐碑無語,行勝於言”。他說:
那個豐碩很大的碑上麵不一定要刻任何的字,而在清華的校園裏麵,大家都看到的,就是在日晷上麵刻的四個字,行勝於言。這不但是清華人的信念,也是所有中國人應該奉行的一個價值,它更是兩岸雙方在未來檢視對方誠意和善意的基礎。
10時19分,伴隨著全場熱烈的掌聲,宋楚瑜精彩的演講結束了。清華大學校長顧秉林“下麵請同學和老師提問”的話音未落,就有幾十隻手臂迫不及待地高高舉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