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方正與政泉控股隔空互咬 傳銀行叫停向北大方正發新貸款
資本市場
作者:丁弋弋
從2014年11月3日持續至今的北大集團與政泉控股之間的雙方爭鬥,有了正式的官方表態。
在12月14日晚間,由北大醫藥(000788.SZ)發布的有關公告透露了深交所的態度。
“公司於2014年12月11日收到深交所對北京政泉控股有限公司及北大方正資源集團控股有限公司的《紀律處分事先告知書》。政泉控股及資源控股存在未及時披露代持協議及權益變動情況、股東大會審議關聯議案時未回避表決的違規行為,深交所擬對政泉控股及資源控股給予公開譴責的處分。”
令北大醫藥(北大方正集團下屬子公司)投資者擔憂的是,12月12日晚間,北大醫藥正式發布退市風險警示,稱公司因涉嫌違反證券法律法規被證監會立案調查,如公司存在或涉嫌欺詐發行或重大信息披露違法行為,公司股票將被交易所實施退市風險警示並暫停上市。
受上述眾多負麵消息影響,12月15日早盤,北大醫藥股價大幅低開,甚至一度接近跌停。
“代持”之爭
“這並不意味著整個事件的結束。對於監管機構而言,卻恰恰可以理解成是案件調查重要環節的開始。”去年12月14日晚些時間,一位接近監管層的知情人士透露,“深交所的這一決定是按規定程序而做出的,這一處罰的下達,為整個案件的一個關鍵環節做了定性,即對‘代持’事實進行了認定。”
“若代持的事實成立,其首先將麵對的監管層對其有關信息披露的處罰,這一部分的定性則將首先來自於交易所。”早在11月底,證監會正式向北大醫藥等三方下達立案調查通知書時,上述接近於監管層的知情人士坦言,而證監會方麵對於此案的調查則將主要集中在是否涉嫌“內幕交易”方麵開展。
對於“代持”事件,北大方正與政泉控股兩方麵都直言不諱,但是對於“代持”的動機和過程卻各有說法。
據早前有媒體引用北大方正集團內部人士稱,此次政泉控股“代”北大資源“持”有有關股票,主要原因是政泉“缺錢”,而北大方正方麵為了避免國資流失而采用的“形式”。
據媒體援引上述北大方正集團內部人士表示,北大方正和政泉控股在雙方洽談方正證券(601901.SH)與民族證券收購合並的過程中,政泉控股提出希望參與北大醫藥引入戰略投資者事項,而當需要繳納30%保證金時,政泉控股說沒錢。考慮到合作關係,北大方正提出可以暫時借錢,但在最後有關審批流程走完,到了需要繳納剩餘購買股權資金時,政泉控股依然說沒錢,考慮到避免國有資產損失,雙方協商采取股權代持的形式,簽署了相關協議。
而北大方正方麵對於之所以私下簽署代持協議,方正集團內部人士稱,最重要的原因是“麵子”問題,“我們對外說政泉控股退出,投資者不會認為他沒錢,肯定會想是不是我們上市公司有問題。”
然而,政泉控股講述的事情經過卻完全是另一番情景。
據政泉投資提交的舉報函稱,2013年5、6月間,北大方正總裁李友找到政泉控股,請求政泉控股代北大資源持有北大醫藥部分股票。而趁在北大醫藥有關重大重組事件審批前夕股價衝高之際,北大方正方麵更下令提前將本已經質押的有關股票提前解凍,在高位減持,其在收到政泉控股減持的部分資金後更是彙入了有關高管的個人賬戶。
“目前,監管層正就有關資金的來源和去向進行取證調查,具體調查的進展目前還無法透露。”上述接近於監管層的知情人士強調,該案涉及層麵較廣,影響巨大,監管層對此案也慎之又慎。
要求賠償
由於來自於監管層的調查正在步步深入,兩家機構之間的矛盾所蔓延出來的相關事件也在繼續發酵。
繼之前雙方利用輿論之力相互“喊話”較勁之後,政泉控股於近日先發製人,正式向方正證券發起訴訟,雙方將由前期的“隔空交戰”正式走上對簿公堂之路。
12月5日,長沙市天心區人民法院正式受理政泉控股以股東知情權糾紛為由對北大方正控股的方正證券的起訴,政泉控股要求向有關公司索要股東知情權和賠償其行權損失125.55萬元。
記者獲悉,該案件將定於2015年1月21日上午9時開庭審理,而政泉控股方則向法院請求判令方正證券提供自2014年8月11日以來的公司股東名冊、曆次股東會會議記錄、股東代表會議簽字文件及股東會決議、董事會會議記錄、董事會議簽字文件及董事會決議、全部財務賬目、會計憑證,以及財務會計報告;並且,方正證券董事會自12月5日起至董事會、監事會改選完畢前,停止一切董事會會議、停止對外發布任何與改選董事會、監事會無關的決議,並承擔本次全部訴訟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