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葉培建的努力刻苦是出了名的。多年以後,當五院教育處長馮合獻訪問納沙太爾大學時,學校的人還向他介紹葉培建努力學習的事情。

當時國外還不承認我國的大學文憑,葉培建用很短的時間就通過了同等資格考試,獲得了博士生資格。1982年《人民日報》在一篇文章中,曾介紹過他是如何通過語言關、資格關的。

瑞士國土不大,教育卻很發達,製度嚴格。當時鄰國法國有國家博士、工學博士或科學博士、大學博士幾個學位,而瑞士僅有一項科學博士。

1983年,葉培建以一篇論文,獲得了瑞士納沙泰爾大學頒發的等同法國科學博士的證書。但是他不滿足,他要獲得一個瑞士的科學博士。又經過兩年的努力,他終於實現了這個目標。1985年他獲得了納沙泰爾大學信息處理專業的科學博士學位,論文題目是:《手寫中文計算機在線自動識別》。

在攻讀博士學位時,研究所每半天有15分鍾的休息時間,因為大家都在這個時間喝咖啡而被稱為“咖啡時間”,這個時間成了葉培建對各國同事宣傳中國的時間。

葉培建出國後,就有人認為他不會回來了。但5年後的1985年8月,他在完成學業後,就回到了祖國的熱土上。回國後,他先是在五〇二所工作,參加了“紅外熱軸探測係統”的開發,為鐵路運輸提供現代化的設備,這個項目給我國鐵路運輸行業帶來了長足的發展,成為五〇二所的拳頭產品,並在1989年獲得了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

1989年,葉培建開始輔助中科院院士楊嘉墀和五院原副院長張國富工作,調到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成為院科技委中最年輕的常委,並任五院計算機技術副總設計師,後任總設計師、衛星應用技術負責人。

1992年,葉培建在閔桂榮院士和有關領導的關心下,從主管計算機的工作轉移到參與衛星型號研製。從那時起,他便轉移到空間技術研究的主戰場。

1992年後,葉培建擔任中國“資源2號”衛星的副總設計師,1996年擔綱總設計師兼總指揮一職。

葉培建麵臨的是一顆全新的、高水平的傳輸型對地遙感衛星。這顆衛星的技術起點高,研製難度大,用航天科技集團公司馬興瑞副總經理的話說,在我國已有的衛星中,這顆星是“最大最重的星,具有最高的分辨率,最大的存儲量,最大的傳輸速率,最高的姿態精度,長久的壽命”。

中國“資源2號”衛星對國土普查,資源探測、環境調查等國民經濟諸多領域有著巨大的推動力,是一顆應用範圍很廣的“智多星”。在我國的衛星研製生產史上,它是第一個與用戶簽定研製生產合同的衛星,這意味著我國的衛星製造業向市場經濟的進一步轉軌。這顆星還第一次實現了星地一體化設計,這意味著,在衛星研製中不僅要對星體本身的技術負責,還要對地麵應用係統的集成技術負責。

重擔在肩,諸多挑戰似乎壓得葉培建有點喘不過氣來。對留學瑞士獲科學博士學位的葉培建來說,他不曾想到擔綱中國“資源2號”衛星總設計師後會遇到這麼多挑戰。研製過程中的失敗和其他問題接連不斷,常常弄得他心力交瘁,他甚至想到了要打退堂鼓。

每當這個時候,他就自己鼓勵自己說:

100裏的路走了99裏了,成功就在眼前,一定要堅持下去,我能做得很好的!

這樣,葉培建就又獲得了新的勇氣和信心,重新麵對一個個技術難點,用自己紮實深厚的理論功底和不懈的探索精神,勇敢地迎接挑戰。

星敏感器的應用,將會使衛星的姿態測量和控製水平得到很大的改善。在前期衛星方案設計時,麵對不同的意見,葉培建下決心在國內衛星上首先采用星敏感器。然而,星敏感器能不能做出來,做出來能不能達到預想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