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從1964年年底開始,在彭桓武的指導下,中國開始全麵開展氫彈原理的探索。

賀賢土後來回憶說:

彭先生當時是主管理論部的九院副院長,已過50歲的人了,與大家一起,發表他對氫彈原理的看法,與大家一起討論,還經常給我們這些年輕人講課。

我記得一次在一個會議室裏,彭先生在黑板上寫他的計算結果和看法,講完後,想退回到他原來座位上去,但意猶未盡,一邊退一邊麵向黑板繼續講,結果原來的椅子已被專注聽他講的王淦昌先生不經意地動了一下,彭先生差一點坐了個空,可見當時講的人和聽的人都沉浸在專注思考的氣氛中。

在眾多的集體討論中,提出了不少有啟發性的想法。彭先生集思廣益、凝聚和綜合出突破氫彈原理的幾條可能的路。他的一貫的思維方法是每條路子都要探索到底,並且他認為“堵”住路子也是貢獻,說明此路不通,可放心走另外路。他建議兵分三路,由周光召、於敏、黃祖洽各自負責一條路,分頭進行探索。

彭先生後來在一個場合上說過,他當時凝聚了大家智慧,準備做三次戰鬥,事不過三,總可突破氫彈……

1967年,在彭桓武的帶領下,中國成功地進行了大威力氫彈試驗。

1984年,以彭桓武為首的10位科學家獲得“原子彈、氫彈研究中的數學物理問題”自然科學一等獎。按國家規定獎狀是每位得獎人一份,而獎章是由第一作者保存。因此,這枚獎章應該由彭桓武保存。

賀賢土後來回憶說:

當我們把獎章送去時,他堅決謝絕,並且再三強調這是集體的功勞,不應給個人。經過我們再三說明,他才留下獎章。然後他說:“獎章我收下了,這樣獎章就是我的了,我把它送給九所。”

他隨即找到一張紙,提筆在上麵寫了“集體、集體、集集體,日新、日新、日日新”,把獎章和題詞都讓來人帶回了所裏。

我們所在有關核武器事業發展的幾次內部展覽會上都展出了彭先生的這一題字,參觀的人在聽了講解後都十分感動,對這位德高望重的科學家深表敬佩……

後來,每當有人與彭桓武談起他在核武器研究中的功勞時,彭桓武都會很嚴肅地說:都是大家幹出來的。

錢三強院士曾經多次感慨道:“彭公默默地為新中國科技事業做出了傑出的貢獻,然而,時至今日,他的功績仍然鮮為人知。”

為了新中國的科技事業,彭桓武甘願奉獻出自己的一切,而從不要求任何回報。

有人曾這樣描述彭桓武:

他虛懷若穀,心地光明,無求於人,無欲於世,一副安然自得的悠然模樣,仿佛泰山崩於前也麵不改色心不跳。他把全部精力獻給了自然科學。

可是,一旦國家需要他從事核武器研究,他會毫不猶豫地說出“國家需要,我去!”

三、發揚光大

●在報告會上,兩位為我國“兩彈一星”事業做出重要貢獻的老英雄回顧講述了當年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協同作戰、勇攀高峰的事跡,激起全場師生一陣陣熱烈的掌聲。

●聳立在青年公園的原子城紀念碑,碑體上銘刻著張愛萍將軍題寫的"中國第一個核武器研製基地"十二個燙金大字,顯得格外莊嚴肅穆。

●他飽含深情說:“我童年時就在這裏,張愛萍、李覺等將軍們都住過這樣的帳篷,把新建的房子讓給了科技人員。”

● 發揚光大

清華大學宏揚兩彈一星精神

1999年9月20日,也就是中央召開表彰研製“兩彈一星”做出突出貢獻的科技專家大會的第二天,教育部黨組發出通知,要求各級教育部門和各級各類學校尤其是高等學校(組織教育戰線廣大黨員幹部和師生員工)認真學習江澤民同誌在表彰為研製“兩彈一星”做出突出貢獻的科技專家大會上的重要講話,深入進行以弘揚“兩彈一星”精神為主題的學習教育活動。

教育部要求各級教育部門以“兩彈一星”研製工作和科技人員的先進事跡為教材,教育廣大黨員幹部和師生員工,深入學習、大力弘揚他們熱愛祖國、樂於奉獻的高尚情操,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戰鬥精神,團結協同、勇於創新的科學精神,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以及科學精神的教育。

教育部還要求廣大教育工作者把學習、宣傳、弘揚“兩彈一星”精神同當時教育戰線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麵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結合起來,全麵實施科教興國戰略,進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事業的發展。

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在當天舉行座談會,學習、討論江澤民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回憶老一代科學家為我國國防科技事業做出的卓越貢獻和取得的豐功偉績,師生們決心弘揚“兩彈一星”精神,為發展我國科技事業、增強我國綜合國力做出貢獻。

11月5日,“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彭桓武和“兩彈一星”功臣、中國核武器研究院首任院長李覺將軍當天來到清華大學,為1100多名師生作了一場弘揚“兩彈一星”精神的報告會。

在報告會上,兩位為我國“兩彈一星”事業做出重要貢獻的老英雄,回顧講述了當年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協同作戰、勇攀高峰的事跡,激起全場師生一陣陣熱烈的掌聲。

為弘揚“兩彈一星”精神、落實世界一流大學建設規劃,清華大學黨委做出了開展“兩彈一星”精神學習教育活動的決定,計劃教職工用3個月、學生用1年左右的時間深入學習“兩彈一星”精神。

校黨委采取校係結合的辦法,在教工黨員中安排各支部學習會和生活會等一係列的學習教育活動,並組織參觀航空城、觀看電視片等,引導教工黨員學習“兩彈一星”科技功臣的崇高精神,注意克服胸無大誌、貪圖安逸、急功近利的思想傾向,為把清華建設成世界一流大學努力拚搏。

學生係統開展“我的事業在中國”的主題教育活動,以“記住曆史、思考今天、選擇事業”作為教育活動的三個階段,引導學生正確選擇自己的人生道路,為祖國的繁榮富強貢獻自己全部的聰明才智。

清華大學書記賀美英說:“為了建設一流大學,國家三年中為清華投資18個億,這個強度在國內已經是史無前例。但是如果和世界一流大學相比,差距仍然很大。比如哈佛大學一年的經費就是十幾億美元。所以光靠錢的話我們再努力也很難建成世界一流大學。這使我們想到當初研製“兩彈一星”時,我們和發達國家的經濟實力也有很大差距,甚至比現在的差距還要大,可是我們搞成了。為什麼?因為除了必要的物質條件還有一種體現了民族誌氣的精神。”

有人說:“這次‘兩彈一星’受勳的23人中,清華校友占了14人,但下次受勳還能有多少清華人呢?”如果在國家經濟、科研、國防等最需要的地方沒有我們清華的畢業生,我們能算什麼一流大學呢?

大家深深感到,建設一流大學需要一種精神,一種為國家、民族奉獻的精神。而“兩彈一星”精神就是這種精神最集中的體現。改善教學、科研條件非常重要,提高教師待遇也非常重要,但所有這些都不能代替崇高精神的作用。

“可是怎麼能讓師生聽得進去呢?我把問題指向了操作層麵。”新聞中心副主任孫哲老師說:清華進行“兩彈一星”精神的教育有得天獨厚的資源,除了14位功勳校友,清華的工物係、計算機係、力學係當年就是為配合兩彈一星的研製而建立的。那些參加過研製的老教師大部分還在,他們身上那種不計個人得失忘我工作的精神,周圍師生耳濡目染。這種潛移默化的作用,往往比單純說教有著更大的滲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