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係統有問題,解決;用戶有需求,服務。王選的耐心和恒心終於感動了用戶,《經濟日報》成為第一個方正集團的報社用戶,當他們的印刷廠承印的所有報紙和書刊全部用上激光照排,最終賣掉鉛字、字模等一切鉛作業設備的時候,“告別鉛與火,迎來光與電”真正變為現實。

國產激光照排係統使我國傳統出版印刷行業僅用了短短數年時間,從鉛字排版直接跨越到激光照排,走完了西方幾十年才完成的技術改造道路,被公認為畢昇發明活字印刷術後中國印刷技術的第二次革命。

王選兩度獲中國十大科技成就獎和國家技術進步一等獎,並獲1987年我國首次設立的印刷界個人最高榮譽獎畢昇獎,王選本人被譽為“當代畢昇”。

王選是中國新一代科學工作者的傑出代表,具有強烈的市場判斷力和前瞻意識,被人們譽為具有市場頭腦的科學家。

從1981年開始,他便致力於研究成果的商品化工作,使中文激光照排係統從1985年成為商品。逐漸占領了國內報業99%和書刊出版業90%的市場,以及80%的海外華文報業市場,創造了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1988年後,他作為北大方正集團的主要開創者和技術決策人,提出“頂天立地”的高新技術企業發展模式,積極倡導技術與市場的結合,闖出了一條產學研一體化的成功道路。

王選教授倡導團隊精神,以提攜後學為己任,培養和造就了一大批年輕的學術骨幹,生動體現了一位新時代教師的價值觀。

1993年,王選主動表示自己的創造高峰已經過去,今後的貢獻在於培養出超過自己的年輕人。

這一年,他把3個年輕人同時推上研究室主任的位子,還隨身帶個筆記本,記錄研究院每個年輕人的興趣、特長、導師評語和進步,每天都在琢磨如何發揮每個研究人員的潛能,給予他們一個充分實現自我價值的舞台。

在他的培養下,一批敢於創新、敢於拚搏的青年科學家走到了科學前沿。

1996年,方正集團收入增長到40億元。在發展勢頭極猛的時候,王選居安思危,提出“成功是失敗之母”。提出要持續創新研究下一代核心技術,以使方正集團永遠立於不敗之地。

新時期豐厚的人文碩果

改革開放以後,北大文科領域也取得了一大批高水平的研究成果。

東方學係季羨林教授在佛典語言、中印文化關係史、佛教史、印度史、印度文學和比較文學等領域,創作頗多,著作等身,成為享譽海內外的東方學大師。他還精於語言,通英文、德文、梵文、巴利文,能閱俄、法文,尤其精於吐火羅文,是世界上精於此語言僅有的幾位學者之一。

季羨林是國內外為數很少的真正能運用原始佛典進行研究的佛教學學者,把研究印度中世語言的變化規律和研究佛教曆史結合起來,尋出主要佛教經典的產生、演變、流傳過程,借以確定佛教重要派別的產生、流傳過程。

1948年起,季羨林就開始對新疆博物館藏吐火羅劇本《彌勒會見記》進行譯釋,1980年又就70年代新疆吐魯番地區新發現的吐火羅語《彌勒會見記》發表研究論文多篇,打破了“吐火羅文發現在中國,而研究在國外”的欺人之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