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研究所是中興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企業研究所,它研發成功的萬門數字交換機,對中興的貢獻舉足輕重,但是,當時它的組建遭遇的阻力之大也是空前的,反對者認為,這不僅要有很大投入,而且因為在異地,會增大管理難度,風險巨大。

侯為貴依然義無反顧並且取得了勝利。在當年南京兩家很著名的院校,斷言肯定做不出來的情況下,南京研究所隻用一年時間,就成功地開發了萬門交換機。而國外同行阿爾卡特花了12年,投入了近10多億美元。

一連串的勝利不僅讓中興嚐到了甜頭,也教育了一些原來對自主創新持懷疑態度的人。中興順理成章地將自主研發列為了公司的戰略,股東和公司上下對自主創新的認識達成了高度統一。為了使這一戰略得到不折不扣的執行,公司硬性規定:每年將銷售額按固定比例10%投入研發。

自中興1997年開始上市,盡管開始也有一些對行業不了解的股東,質疑中興以如此高的比例投入研發,但隨著專業機構的投資者的增加,對行業的深入了解使他們總是擔心,“這個比例是不是太低?”。

公司高級副總裁史立榮認為,因為有了自主研發,有了自己的知識產權,中興才有了競爭力,才積累了品牌和市場。所以,“不僅是從公司發展的需要,而且是從生存的需要,自主創新作為公司生存與發展的一條生命線,將咬定青山不放鬆!”

“既不是單純的技術研發能力,也不是單純的市場能力,而是技術與市場結合的能力!”每當有人問起中興的核心競爭力時,侯為貴總是如此回答。每個行業對技術的側重點不同,“企業自主創新不應該是關起門來搞研究,其成功的標準應該是研究出來的東西,是否被市場所接受,而不是滿足於發表論文或通過鑒定!”

在中興實際上有一個未成文的規定,那就是讓研發人員無條件滿足市場人員的要求!對此,盡管幾家全球知名的管理谘詢公司的專家對此提出了質疑,提醒中興過於迎合客戶的需求,會造成研發資源的浪費等等。

但公司領導的答複仍是堅決地“不想改變!”,因為“我們就是要做到第一時間滿足客戶的需求。”在他們的眼裏,追求對市場更準確的判斷和對用戶需求更深入的理解才是最重要的。

為使研發觸角伸到市場一線,技術中心無線產品總監王允寬介紹,公司要求骨幹研發人員花50%的時間去接觸市場,以做到“研發平台前移”。

培養自己對市場的判斷力,在中興已上升為文化層麵上的內容,無論是市場人員還是研發人員,都已成為其自覺的要求和行動。

2006年,在中興總部所在地深圳高新技術產業園區,一棟38層高聳入雲的大樓,對人的視覺形成強烈的衝擊。

“這裏入住的將主要是研發人員!”公司企業文化部負責人介紹,在南京和上海,中興都擁有當地最好的企業級研發大樓。“公司通常把最好的辦公條件留給研發人員!”他頗為此自豪。因為,中興對技術人員的激勵,做了力求完美的製度設計。

在中興公司兩萬多名員工中,研發人員已超過40%,已形成了萬人級的研發隊伍,並且80%以上具有研究生學曆,這樣的比例與國際知名的高科技公司已完全“接軌”,是中國規模最大、最具創新能力的企業高科技研發團隊之一。

自1999年起,中興通訊承擔了多項國家863計劃研發課題,涵蓋了信息領域通信主題中的第三代移動、高速數據、綜合接入業務和光傳輸四大熱點及跨領域高速信息示範網主題及信息技術領域信息安全主題、集成電路、軟件等近20項863主題和專項。其中除“十五”計劃的12個課題在建外,其他幾項中興通訊都實現了以優異成績驗收結題並實現產業化。

在2006年,中興公司的自主創新已步入了新境界,中興已構建了有利於自主創新的“生態圈”,在這個“生態圈”裏,不止是某一個環節或某一項製度、方法的創新,而是係統性的創新。

在近20年的曆練和積累中,自主創新早已內化為中興公司的方法、行動和文化。在我國企業麵臨自主創新的新一輪出發或挺進的高潮之際,中興已悄然在此方麵樹立了極為難得的成功樣板!振華港機成為創新先鋒

2006年1月,在全國科技大會上,上海振華港機“新一代港口集裝箱起重機關鍵技術研發與應用”項目獲得2005年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在2006年,上海振華港口機械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已成世界聞名的大型集裝箱機械製造商。

在中國集裝箱起重機還完全依賴進口時,振華港機領導人管彤賢和田洪他們就立下了誓言:

世界上凡是有集裝箱作業的港口,就應有中國生產的集裝箱機械作業。

振華港機不是僅僅關起門來搞自主創新,而是采取各種可能的方式與途徑,同起重機製造強國的世界一流強手進行技術合作,短短幾年內就實現了從引進技術到消化吸收、二次開發,並通過技術上的再創新而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跨越。

當時,國內最早從事集裝箱作業的是天津港、上海港等港口,起重機絕大部分是高價從這些國家進口的,很多進的還是二手設備。國內起重機生產企業為數不多,缺乏設計集裝箱起重機的經驗,製造能力和生產水平達不到要求,產品甚至還不如人家淘汰的二手設備。

巨大的差距更激起振華港機創始人、總裁管彤賢的鬥誌。1992年,他帶領10多位誌同道合者以100萬美元起家,創立了振華港機公司,起名“振華”當然就是要振興中華,振興中國的港機事業。

那時,田洪大學畢業已7年,在國有企業上海港機廠從事設計工作,參加過多種港口起重機等產品主要部件的設計,是國內將差動行星減速器技術成功應用於港口機械的首創者。他很清楚中國重型機械製造業與世界的差距,但他更相信,他們一定能夠趕上來,超過去。

那時的振華港機資金缺乏、技術落後、人才短缺,國際港機市場根本不相信“中國製造”,拒絕承認振華港機的競標資格,振華舉步維艱。

但是,管彤賢依然自信,他自信振華抓住了一個好市場,這是個集裝箱運輸新時代,船舶大型化更要求起重機快速裝卸;他更自信振華港機形成了一個用人的好機製,人才到振華港機來重新認識人生的價值;他自信能做好的,就是不斷自主創新,那是支撐公司發展的不竭動力。

管彤賢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是“沒有世界領先的技術,就敲不開世界市場的大門”。短短幾年,振華港機實現了從引進技術到消化吸收,再到二次開發,進而通過技術創新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跨越。

初次到振華港機的人都會為同一件事驚訝:產品之先進與專家之年輕。隻有振華港機在世界各國的客戶知道,它有一支沒有胡子的技術專家隊伍。

有一次,振華港機去美國某碼頭參加投標會,對方總經理一見振華港機的談判人員就不幹了,馬上給管彤賢打電話,抱怨公司太不重視他們的項目,派來的人都是沒有胡子的年輕人,讓項目方心裏頗感不踏實。管彤賢請他放心,說盡管他們沒有胡子,但個個久經沙場。總經理哪裏能放心,和同行們拋出一個又一個刁鑽問題“為難”他們。

結果,這些刁鑽的問題沒有一個能難倒這些年輕的工程技術人員,項目也順利中標。

田洪有過更艱辛的經曆,他稱之為“磨難”。在振華港機剛成立不久,1995年時任技術部副主任的田洪,被公司派往美國奧克蘭港主持世界上首創的剛性連杆的大梁折臂式岸邊集裝箱起重機的開發,那一年田洪剛滿31歲,而和他一起前往的平均年齡不足26歲。

那是振華港機在國際市場上獲得的第一個真正意義上需要全部由公司自行創新設計的新產品,喜歡挑戰的田洪很有信心地領命而去。

沒有想到第一次打交道的美國合作方根本就不信任年輕的中國團隊,用戶請來的美國谘詢審查公司由世界知名資深工程師團隊組成,兩個月的設計審查期間,一直在和田洪他們“較量”。

設計的難點首先在於一切必須按美國的工業規範來,那規範又多得一時不可能全部熟悉,曾有一家日本公司因設計不符合美國規範,被迫返工,損失7000萬美元。其次,在於振華的設計立足推進國內配套件的應用,美國合作方不放心,一定要用他們指定的配套產品,除非你能提供出有說服力的資料,振華港機動員公司力量全力配合在美國工作的田洪他們。

最重要的是,這是一個令世界港口都矚目的新產品,以往由美國設計,日本、韓國製造的折臂大梁式岸邊集裝箱起重機的大梁折臂技術,均采用的是鋼絲繩纏繞形式,弊端很多,奧克蘭港希望設計方案采用剛性折臂式技術,但如何讓大梁“折臂”,“折”成什麼樣的,誰都心中沒底。

為了省時間、省錢,田洪他們在港口附近租了一幢華人別墅,吃住工作都在裏麵,醒了就幹,累了躺一會起來再幹。白天開會,晚上和後方的管彤賢越洋討論美方意見,幾千張圖紙要審核,每兩三天提交一次圖紙,為獲得一個技術認可,再三修改,每次改完圖紙,多麼晚都得趕去唐人街複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