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由此,我軍實施大聯勤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

2007年下半年,我軍首個三軍聯勤保障互動平台建設將正式啟動,依托先進的信息指揮係統,戰區範圍內聯籌、聯供、聯儲、聯運、聯修、聯訓、聯醫,“十一五”時期,將逐步實現信息互通、資源互用、優勢互補、三軍互動……

聯勤改革帶來最直接的成果是:方便了部隊,收縮了攤子,從體製上解決了過去長期存在的分供保障、效能不高的問題。三軍聯勤之下,後勤保障實現了由“辦後勤”到“用後勤”的轉變,為贏得未來戰爭奠定了聯合保障的基礎。聯勤保障進行實兵演習

2007年9月2日,由濟南戰區組織的“聯合—2007”實兵演習在膠南某地展開。

在膠南某山穀崎嶇的道路上,一隊運輸車在硝煙中穿行。突然,在前不著村後不挨店的山路旁,擔負遠程輸送作戰物資的車隊前進途中遭“敵”襲擊,伴隨保障的油罐車被“敵”毀傷,整個車隊因缺乏燃料無法前進,陷入易受“敵”攻擊的危險境地。

危急時刻,指揮員立即通過聯合保障指揮部呼叫直升機進行油料補充。不大工夫,兩架直升機由遠及近,盤旋在車隊上空,從數百公裏外的聯勤保障基地把油料空投到作戰地域。

在演習現場,部隊機動、裝載、航渡、進攻戰鬥等各個環節,一體化聯合保障網絡始終伴隨演習全程,從油料補給、飲食供應、衛生防護等多個方麵,實現了作戰區域內對諸軍兵種的聯合保障,充分發揮了大聯勤保障模式高效快捷的作用。

海軍某陸戰旅登陸山東半島,大聯勤部隊為他們安排好供給,再也不用自己帶營具、買糧食。空軍空降兵一落地,大聯勤油庫已經將輸油管鋪設至營地。隆隆炮聲中,大聯勤野戰救護隊、海上醫療隊、空中直升機醫療救護組構成立體救護網。

在這次聯合演習中,部隊依托軍事訓練協作區,打破軍兵種間相對獨立的保障體係,重新編組使用保障力量,成立了由聯勤分部、海軍基地和地方軍供機構多家組成的聯合保障中心,構建了一體化的綜合後勤保障網絡,為協作區內的三軍部隊提供快捷的後勤保障。

在談及演習中的後勤保障時,時任聯合演習副總導演、某集團軍後勤部部長尹誌強驕傲地說:

“聯合-2007”實兵演習是以空中和地麵相結合的三軍統一立體保障模式,采取定點保障、伴隨保障、跟進保障等多種方式,實現了三軍聯勤無縫隙保障,發揮了三軍聯勤的保障快捷高效。三軍聯勤戰勝地震災害

2008年5月18日,四川省汶川縣發生裏氏80級的特大地震,山川被撕裂,河流被截斷,數十萬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危在旦夕。

緊急時刻,黨中央做出決定,派出13萬子弟兵開赴災區,抗震救災。13萬人從全國各地短時間湧向山溝裏的彈丸之地,不僅要解決戰鬥和運輸的問題,還要解決他們的吃、喝、住等諸多生活問題。這向人民軍隊的後勤保障能力提出了嚴峻挑戰。

世界在關注著13萬救援大軍的自身保障能力。中國軍隊能否打贏這場後勤保障的戰役,許多人正虎視眈眈地將目光聚焦在這支龐大救援部隊的後勤保障上。

麵對著這樣一支龐大的救援部隊和數十萬失去家園的受災群眾,一些境外軍事觀察家斷言:中國將無力完成這樣大規模的後勤保障,他們將很快陷入絕境。

這場新中國成立以來破壞性最強的地震災難,在檢驗著人民軍隊的後勤保障能力。

震後不到兩小時,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迅速啟動軍交保障應急預案,調集鐵路、公路、水路、航空等戰時運輸保障力量,構築起立體通道。

一時間,災區軍用機場全部緊急開放,來自華北、中原各地的上萬大軍,搭乘200餘架次大中型運輸機、數十架各型直升機呼嘯出征。近百班次軍列、上萬台次車輛,穿山越嶺,星夜兼程。

海軍陸戰隊某旅從南海之濱長途摩托化行軍,43小時縱貫半個中國;上萬名武警部隊官兵鐵路輸送、摩托化機動,千裏馳援。

一架架穿雲破霧的大型運輸機、直升機,一列列高速行駛的專列,一支支摩托化開進的車隊,將人員、物資及時準確、源源不斷地運抵救災第一線。

災區道路被毀,人員車輛進不去,災民望著霧蒙蒙的天空伸出雙手,祈求救助。

雲層後麵傳來飛機的轟鳴聲,抱著腦袋蹲在地上的災民立刻站起來,眼睛搜索著天空。不久,一朵朵散花穿雲而出,飄蕩著落在地上,15名空降特種兵出現在災民麵前。

“解放軍來了!我們有救了!”人群中響起一陣陣歡呼。

特種兵們拿出隨身攜帶的幹糧和飲水分給災民,握著災民的手說:“同誌們,不要驚慌,政府正在采取措施,救援部隊很快就會進來……”這話語似一股暖流衝散了災難的陰霾,化作淚雨在所有災民臉上滂沱而下。

通信基站已經被毀,有線電話和無線通信已經徹底中斷,如何向外界傳遞災情呢?

隻見特種兵們從背囊中拿出電話,架起傘狀的天線,搜索已經機動到頭頂的通信衛星。很快,特種兵就與抗震救災指揮部取得了聯係:“災區還有人,道路房屋損毀嚴重,水、電等生活保障設施被毀,急需食品、飲水、藥品和帳篷……”

災情架著電波傳到了指揮部,傳到了黨中央,為抗震救災決策提供了第一份寶貴的情報。

很快,數萬救援官兵來了,軍用食品、藥品、帳篷來了,醫療隊、防疫隊來了……

數萬平方公裏的救災區域內,野戰兵站、野戰醫院、醫療救護所、臨時加油站、軍糧供應站,在廢墟之上、在危樓之側林立而起,形成了一個強大的三軍聯勤保障網絡。

三軍一體,不分陸海空、不分你我他,三軍聯籌、聯運、聯供、聯醫、聯修,哪裏有災情保障就展開在哪裏,哪裏有部隊保障就跟進到哪裏,哪裏有需求保障就延伸到哪裏。人民軍隊的後勤保障人員,勇敢地接受了這場大規模非軍事行動的檢驗。把生命之水運進災區

汶川地震發生後,供水係統破壞,水質汙染嚴重,災區麵臨嚴重的水荒。“有水,生命至少可以延續7日;無水,隻能存活3天。”救災專家的話像鐵錘一樣,重重地擊打在官兵們的心中,這是一場同時間賽跑的嚴酷戰鬥。

陸軍航空兵緊急起飛,向災區投送飲水;運輸機空投物資,將一箱箱礦泉水投向災區……空中投送食物和水隻能暫時緩解群眾的燃眉之急。而災區需要更多的水,搶救傷員需要水,救災大軍需要水,災區人民需要水。

需要水支援的緊急報告,牽動著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的心。軍委、總部首長指示,要在最短的時間內解決災區群眾和救災大軍飲水問題!

2008年5月14日7時,一支支由野戰淨水車、淋浴車及各類保障車輛組成的野戰供水站、洗浴站,冒著餘震、滑坡、泥石流等威脅,火速向都江堰、綿竹、北川、青川等災區開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