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春寒料峭的2月裏,億萬中華兒女都在心中呼喚著同一個名字,這是一個屬於長江、屬於黃河、屬於中國的偉大的名字。

再也見不到老人家健朗的身影,再也聽不到老人爽朗的聲音。

在鄧小平逝世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裏,沉沉的哀痛,綿綿的哀思在這裏延續。

鄧小平離開敬愛他的人們,已經很多年了。

多年來,每年的2月19日,鄧家的院子裏都會撒滿花瓣,那是家人對他深情的祭奠。

鄧小平的夫人卓琳說:

他去世了,我們全家人都很悲哀,但是,這是自然規律,你也沒辦法。

在去世的紀念日,我們就預先買了些花瓣,就在院子裏撒。一邊撒,一邊說,老爺子,給你撒花了,你聽見了沒有。一邊還說話,還叫他。

每年他的生日,我們全家人還像他活著一樣,大家一塊兒給他過生日。對,一大長桌子,也有客人來參加,還像他活著的時候一樣,紀念他。

鄧小平的小女兒鄧榕說:

我們真正從日常的感覺來講,我們沒有覺得父親離我們而去,好像覺得父親還在我們身邊一樣。

對父親的思念、懷念,深深地沉澱在我們家的每一個人的心底。

有人問我說,你最敬愛的人是誰,我左想右想,把古今中外的人都想遍了,我想想,還是我的父親。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我覺得我了解他,我理解他,我也愛他。

退休後的鄧小平,在家裏與兒女和孫子、孫女們共享天倫之樂。他盼望著像一個普通公民一樣地生活,可以隨便出來走走,逛逛公園和商店。

通常情況下,鄧小平是在清晨6時30分起床,然後在庭園內散步半小時。

8時許進早餐,早餐多是喝淡豆漿,吃油餅或饅頭。

9時開始,在書房聽秘書讀國內外報刊新聞摘要。當聽到一些有興趣的新聞時,他會叫秘書再讀一遍或將原文送給他。

到10時許,鄧小平批閱中共中央辦公廳送來的簡報和文件。

鄧小平通常在12時30進午餐,如果沒有拜訪,他一般多和家人一起用餐。全家人包括秘書有十三、四人,分坐兩桌。

通常是四菜,桌邊放一碟鹽漬辣椒,鄧小平愛吃麻辣,但家人並不習慣。因此,他就要求有一樣菜為他特殊服務。

晚上一般6時30分開飯。鄧小平要求晚餐一定要家人到齊才開飯。

有一次,女兒從廣州返京,由於起飛時誤點,回到家時已近晚上21時。鄧小平硬是等著她到了才開飯。他是一個充滿溫情的父親。

晚飯有十七、八人,多一個湯和一碟炸花生、黃豆、蠶豆、雜果仁。鄧小平習慣在晚餐時,喝兩小杯用中藥浸的補酒。

吃飯時,鄧小平愛問子女外麵一些情況,隻聽不答。他很留意子女的進餐胃口,一發現誰少進餐,便會問:“是否身體不適,去看過醫生嗎?”

但他自己卻有個性,即使有什麼病痛也不願找醫生,看了醫生開了藥,也不會依囑服完。

有一次,他從外地視察返京,患了重感冒,他隻打了針,藥也不服,還得由保健醫生通知他女兒倒好水,催他服藥。

鄧小平在1989年開始戒煙,而且很成功。剛開始煙癮上來時,他就吃魚皮花生。

午飯後,鄧小平一般要休息到15時許。別人有什麼事要請示,一般都安排在16時左右進行。

飯後,鄧小平喜歡和子女閑談,逗逗孫女,看電視新聞和體育節目。

到了22時,鄧小平還要看一次中共中央辦公廳送來的簡報和文件後,才洗澡就寢。

每年入冬後,鄧小平的一些老鄉會從四川捎來四五箱廣柑和福桔,他照例分給他的秘書和工作人員,還叫撿些,送去給鄧穎超、康克清大姐、王光美和聶榮臻。

逢年過節,鄧小平總是叫工作人員早點回家團聚,還吩咐秘書了解一些要回家過年的工作人員的經濟情況。

當鄧小平知道有位工作人員的子女在上大學,開支較緊張,妻子又病休,就叫秘書送去500元。

節日裏,煮飯燒菜的任務是由夫人卓琳和女兒擔當的。吃飯時,鄧小平總要為夫人和女兒各倒上一杯葡萄酒,說:“辛苦了,節日的廚師,我先來敬你們一杯。”中央組織紀念鄧小平

2004年8月13日,在鄧小平百年誕辰即將到來之際,鄧小平銅像揭幕儀式在他的故鄉四川省廣安市隆重舉行。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胡錦濤出席儀式,並為銅像揭幕。

胡錦濤表示,鄧小平同誌為中國革命、建設、改革事業建立的偉大功勳將永載史冊,他留下的寶貴精神財富將永遠激勵我們前進。

銅像矗立在廣安市廣安區協興鎮牌坊村鄧小平同誌的故裏,三麵環山,樹木環抱。江澤民同誌題寫的“鄧小平銅像”五個大字鐫刻在大理石基座上。

9時15分,胡錦濤揭下覆蓋在鄧小平銅像上的紅綢。短袖衫,軍便褲,圓口布鞋,鄧小平麵帶微笑地坐在藤椅上,一如他過去的親切、質樸、睿智。全場響起了長時間的熱烈掌聲。

由中共中央、全國人大常委會、國務院、全國政協、中央軍委敬獻的花籃,分別由10名禮兵放置在銅像前。胡錦濤緩步走上前去,莊重地整理花籃上的緞帶。隨後,參加儀式的領導同誌和幹部群眾代表向鄧小平銅像鞠躬致敬。

中央有關領導出席了銅像揭幕儀式。中央有關部門負責同誌,鄧小平同誌親屬和原身邊工作人員,四川省有關負責同誌和廣安市幹部群眾代表等約400人參加了揭幕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