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二、勘測設計

●專家們一致認為:鐵三院推薦的蓮花池方案是正確的。直徑線問題應配合城市建設要求,先修建有影響的地段,其他部分預留位置。

●大家經過艱苦努力,克服種種困難,已經基本完成了南、北站房的設計任務,使設計工作走在前邊,基本滿足了施工需要。

●楊繼平說:“領導信任我們,給了我們成才的機會。我們在慶幸的同時,也深感自己責任重大,我們一定要迎著困難上。”

● 勘測設計勘測設計西客站站址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鐵道部第三勘測設計院一直作為北京鐵路樞紐的總體設計單位,在西站的規劃中,曆經5任總體工程師的潛心研究辛勤耕耘,勘測設計人員三進三出,精心設計,為國家製定修建西站的決策,提供了充分的依據。

周恩來等老一輩革命家十分重視北京鐵路樞紐的發展,曾經多次聽取北京樞紐的總體規劃和各項具體方案的彙報。

1960年,鐵三院工程技術人員根據北京鐵路運輸發展的前景,編寫了北京鐵路樞紐規劃方案報告,在報告中明確了北京西站、北京站是北京的主要客站,對設計能力提出了較高的指數,連接北京站和北京西站的地下直徑線為四線方案,西站的站址正對公主墳。

1973年,鐵三院根據北京經濟建設的需要,又對地下直徑線方案作了補充報告,確定了前三門方案,將四線改為二線,進一步明確了修建直徑線的必要性,為預留直徑明挖的施工條件,建議新華圖片社後退幾十米。

1975年,第四屆全國人大勝利召開。萬裏首先意識到:經濟要發展,鐵路要先行。他親自組織了有關部門進行北京西站的規劃研究。

隨即,鐵三院首次進駐蓮花池進行西站勘察設計工作。

1984年,鐵三院編製了西站初步設計,提出了站址選擇方案。

在初步設計中,鐵三院提出了三個站址方案:一是站中心正對羊坊店路,站台西端距站中心180米;二是站中心正對北蜂窩路;三是站中心正對翠微路。

同時,確定京廣鐵路引入正線為長陽村接軌。

1985年,國家對西站初步設計進行了審查。

1987年12月,鐵三院重新編報了西站方案研究報告。引入正線、站址、車站規模與1985年的方案相同,地下直徑線仍為雙線方案。

1989年3月10日,北京西站前期工作小組成立,鐵三院副總工程師孫榮超為組員。

人們常說:“鐵路要大幹,設計院先流汗。”鐵三院以超前的意識做了大量的超前工作,成為西站工程的開路先鋒。

按照設計工作程序,先要進行初測、鑽探,然後根據外業的資料進行方案比選、初步設計,最後才能進行施工圖設計。

但是,西站工程建設工期已經卡死了,常規的勘測設計步驟已經不能適應西站的建設。

指揮部要求鐵三院在西站開工前,就要拿出部分設計文件。

院黨委書記王明才、院長張光祿作了動員講話,號召全院幹部職工拿出戰“大秦”、奪“京九”的精神,迎難而上,打破常規,早出圖、快出圖、出好圖,用血和汗築起通往21世紀的裏程碑,為再造京門做貢獻。

院領導成員更是在日夜冥思苦想。黨政聯席會上,多次就西站設計工作熱烈爭論、審慎決策。

職工在加班,必定有領導在值班。

分管西站設計的孫副總,以及幾位具體設計組織者葛總師、闞總師等人,在設計工作的日日夜夜裏,他們奔波勞碌,樂此不疲。

大家以寶貴的經驗和高超的技藝,更以他們高度負責的精神,既指揮生產,又身體力行,周密協調,嚴把質量關,使整個西站的設計文件都達到了較高的質量,受到施工單位的好評。

一線在大幹,後勤要保證。為保證西站設計的需要,後勤部門也發揚了大幹精神,製定了10條措施,確保一線會戰的進行。

物資部門把所需物資送貨上門,幼兒園開辦了整托,印刷廠為保證文件印刷夜以繼日地幹。

1990年7月,鐵道部召開了為期4天的西站工程建設論證會,論證了站址、引入正線、直徑線等問題。

這也是最後一次論證會,屠由瑞講話後,計劃司、建設司、北京規劃院等單位的專家相繼發言。會場的氣氛有些沸騰。

代表鐵三院出席會議的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副院長庚鎮戩陳述了修建北京西站方案的意見。

庚鎮戩說:

北京樞紐現有3個客運站,北京站、北京南站、北京北站。目前3個站輸送旅客的能力均已飽和,預計2000年輸送旅客將增加到11億人次。改擴建既有3站以擴大運能是不可能的,必須修建新的大能力的客運車站。

在充分利用既有條件下,新的西站設計近期可承擔60對始發列車,遠期可承擔90對始發列車。

另外,西站位於市區西部,西三環路以東,路市中心67公裏,距東西長安街交通幹線一公裏,城市交通、商業服務便捷,便於旅客換乘。通過地下直徑線和北京站聯通,還可以增加車站接發能力和旅客輸送的機動性。

而且,該站用地北京市規劃局早已預留多年,符合城市規劃要求。

庚鎮戩的一席話受到與會人員的讚許。專家們經過深入分析後一致認為:

鐵三院推薦的蓮花池方案是正確的。直徑線問題應配合城市建設要求,先修建有影響的地段,其他部分預留位置。

1992年初,鐵三院十四隊便接受了南京至揚州公路的勘測任務。隊長王誌勇帶著隊伍剛到寧揚公路工地不久,一封加急電報調他們進駐北京西站工地。

王誌勇對全隊職工說:“西站測量任務,是一個難打的硬仗。時間緊、任務重、難度大。要在一個半月的時間內搞完100公裏的線路、站區和直徑線測量,而且民房、車輛、障礙物幹擾嚴重。這次回到京津地區,本應讓大家和親人團聚一下,但任務急,不允許我們這樣做。我們要發揚自我犧牲的精神,全力幹好北京西站!”

胥丙香剛參加工作的姑娘,她是第一次出遠門。當北去的列車路過故鄉的時候,胥丙香在心裏說:“媽,幹完西站測量任務現回家看望您老人家!”

天津市勞動模範、工人郭寶剛深知西站測量任務艱巨,他為了早日啃下這塊硬骨頭,帶頭爬山涉水,清除障礙,高質量地提前完成了任務。

但為了西站的測量,郭寶剛耽誤了女兒的病,女兒由於沒有得到及時治療,影響了一年的學業。

年輕的技術人員王穩擔任了北京西站測量任務的技術隊長。當時,王穩的愛人正值臨產。為了工作,給後續工作做好準備,王穩丟下家人來到生產第一線,白天和大家一道出工,晚上繼續研究修改方案,常常工作到深夜。

有時,王穩為了尋找一個更加合理的方案,他都要幹上一個通宵。夥伴們都說他:“王工就像是一位和時間賽跑的運動員。”

有人勸王穩:“你父母在北京,抽點時間去看一看,也要盡一點孝心嘛。”

王穩聽了回答說:“眼下西站工作這樣忙,顧不了這麼多了。”他竟然三過家門而不入。

青年工程師朱哲馴自會戰以來,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在1000多個日日夜夜裏,朱哲馴加班加點已經無法計算了。

朱哲馴對工作一貫認真負責,對技術精益求精。經他之手設計的文件,效率高,質量好,被譽為信得過的“免驗”文件。

王漢英是一位身經百戰的老工程技術人員,他經常對自己說的一句話是:“還能找到更好的設計方案嗎?”

為了將橋梁設計與古都風貌、時代精神融為一體,王漢英積極配合鐵路工程總公司和鐵三院精心組織橋式方案競賽。

王漢英經過集思廣益和他自己的反複比選,終於篩選出一批好的橋式方案。

王漢英根據多年的設計經驗,他將框構改為鋼架結構,去掉底板,擴大基礎,節省了大量鋼材和混凝土,同時也保持了原設計的特點。

王漢英還積極推行超低高度預應力梁混凝土連續梁等新的結構方案,在設計中被廣泛采用。

在西站大會戰的日子裏,人們經常看到王漢英會突然臉色煞白,身子傾向一側,一隻手捂著胃部,一隻手拿著筆,眼睛仍然盯在設計圖紙上。

大家知道,這是王漢英的胃病又犯了,大夫曾不止一次地叮囑他定期檢查,但王漢英總是說:“現在是會戰時期,同誌們每天都加班加點,連星期天都不能休息,我這點病算得了什麼。”

有一次,鐵路醫院轉來一張複查通知書,可王漢英為了按時交出施工文件,他竟然將通知書一直揣在自己的懷裏。

鐵三院工程設計人員在西站設計在表現出來的特有的事業心、責任心和精湛技術,伴隨著他們妙筆巧繪新京門的豐功偉績,將和其他各路參戰大軍的業績一起,永遠銘刻在這曆史豐碑之上!設計確定西客站主站房

1992年7月22日,北京市建築設計院召開了西站建築設計動員大會,把全院各方麵力量調動起來,要打好這場大戰役。

1949年10月1日,在舉行開國大典的天安門廣場,當時的“永茂建築事務所”就是北京市建築設計院的前身。

40多年來,他們設計了人民大會堂、民族文化宮、曆史博物館等8項建築,成為那個時代的代表。尤其是第十一屆亞運會使用的國家奧林匹克體育中心和亞運村等建築,被譽為京華新中國建築史上的豐碑。

1992年,全院上下都為確保“西站1992年‘十一’前完成初步設計,1993年初開工”積極行動了起來。

後勤部門積極進行現場設計搶進度的物質保障工作,為設計人員創造工作條件,安排住宿、用車等事宜。

在北京的盛夏季節裏,醫務室送醫送藥到現場。

文具庫把最好的繪圖用具送往現場。

技術供應所承擔大量曬圖任務,他們取送圖紙服務到現場。

計劃管理人員積極做好院內外的協調工作。

1994年10月,當西站工程進入倒計時階段,北京市建築設計研究院再次召開動員大會,首都規劃委辦公室趙知敬主任、西站總指揮部規劃設計部領導和院領導都進行了動員。

當時,大家經過艱苦努力,克服種種困難,已經基本完成了南、北站房的設計任務,使設計工作走在前邊,基本滿足了施工需要。

第一設計所主要承擔了西站的具體設計工作。這個所有200多人,專業齊全,技術力量雄厚,領導力量強,管理嚴格,多年來完成任務量在全院一直名列前茅。

所長陸世昌和教授級高級建築師朱嘉祿帶領導兩名青年建築師作為工程設計主持人,組成了一個50人的設計班子。

第一設計所為了確保西站這個國家級重點項目設計任務的圓滿完成,認真製訂了措施:

1、樹立全所一盤棋思想,加強集中領導和統一協調,人人都要力爭為西站的設計做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