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節 洗兵行(2 / 3)

⑥《史記》:蒯通曰:“今範陽令,宜整頓其士卒以守戰者也。《易》:“乾坤定矣。”晉武帝《告上帝文》:“撥亂濟時。”

⑦《史記?酈生傳》:“齊王引兵東走。”《世說》:張翰見秋風起,乃思吳中蓴羹鱸魚,遂命駕東歸。

⑧魏武帝詩:”月明星稀,烏鵲南飛。”古詩:“越鳥巢南枝。”⑨《楚辭》:“青春受謝。”《風俗通》:黃帝始製冠冕。

⑩天子之宮紫微,故謂宮中謂紫禁。謝莊哀誄:“收華紫禁。”王融詩:“煙花雜如霧。”

(11)赤城謝省曰:鶴駕,東宮所乘。鳳輦,天子所禦。言鶴駕通宵,備鳳輦以迎上皇;雞鳴報曉,趨龍樓以伸問寢也。《漢宮闕疏》:白鶴宮,太子所居。《藝文類聚》:太子晉乘白鶴仙去,故後世稱太子之駕曰鶴駕,禁曰鶴禁。《通典》:隋太子左右監門率,唐垂拱中改為鶴禁衛。《唐書?儀衛誌》,輦有七,一曰大鳳輦。隋煬帝詩:“翠霞承鳳輦。”

(12)《文王世子》:雞初鳴,至於寢門外,問內豎之禦者曰:“今日安否?何如?”《漢書》:成帝為太子,初居桂宮,嚐急召太子,出龍樓門,不敢絕馳道。張晏曰:門樓上有銅龍,若白鶴飛廉之為名也。《雍錄》:桂官南麵有龍樓門。《博議》:史:肅宗即位,下製曰:“複宗廟於函錐,迎上皇於巴蜀,導鸞輿而反正,朝寢門以問安,朕願畢矣。”公詩正用詔中語。

攀龍附鳳勢莫當,天下盡化為侯王①。汝等豈知蒙帝力②,時來不得誇身強③。關中既留蕭丞相④,幕下複用張子房⑤。張公一生江海客⑥,身長九尺須眉蒼⑦。征起適遇風雲會⑧,扶顛始知籌策良⑨。青袍白馬更何有⑩,後漢今周喜再昌。(此歎扈從者濫恩,望宰相得人以致太平。《杜臆》:當時封爵太濫,甚至以官賞功給空名告身,凡應募者,一切皆金紫,公故傷之。其稱張鎬有扶顛籌策語,人或疑之。考史,至德二年四月,罷房琯而相鎬,至次年二月,因論史思明不可假威權,又論許叔冀臨難必變,上不喜。且不事中要,故罷相。已而思明果反,叔冀果降賊,其料事之審如此。至兩京收複,俱在鎬相時,孰非宰相之功耶?夢弼注:青袍白馬,言思明、慶緒可平。後漢今周,以漢光、周宣比肅宗也。)

①《漢書?傳讚》:“攀龍附鳳,並乘天衢。雲起龍驤。化為侯王。”《吳誌?魯肅傳》:“是烈士攀龍附鳳,馳騖之秋。”

②《晉書?苟勳傳》:“汝等亦當宦達人間。”《前漢?張耳傳》:“秋毫皆帝力也。”

③陶潛詩:“時來苟冥合。”

④《漢書》:蕭何發關中老弱未傅者悉詣軍。《史記?蕭何傳》:漢王引兵東定三秦,何以丞相留收巴蜀,使給軍食。“朱注”蕭丞相未知何指。蔡夢弼謂杜鴻漸。考《唐書》,肅宗按軍平涼,鴻漸建朔方興複之謀,且錄軍資器械儲廥上之。肅宗喜曰,“靈武,吾之關中,卿乃吾蕭何也。”舊注雲,“京師既平,以蕭華留守,故比之蕭何。”《錢箋》雲:房琯自蜀奉冊留相肅宗,故比之蕭相。兩說互異,當從朱注為正。

⑤《戰國策》:“樂羊坐於幕下。”《漢?高帝紀》:運籌帷幄中,決勝千裏外,子房功也。“朱注”張子房謂張鎬。至德二載五月,琯罷相,以鎬代之。

⑥《舊唐書》:張鎬風儀魁岸,廓落有大誌,好談王伯大略,自褐衣拜左拾遺。玄宗幸蜀,徒步扈從,玄宗遣赴行在,至鳳翔,奏議多有弘益,拜諫儀大夫。尋代房琯力相,《隱逸傳》:“放情江海。”《說苑》:孔子猶江海也。

⑦《後漢?文苑傳》:趙壹身長九尺、美須豪眉。

⑧《雲台二十八將論》:“鹹能感會風雲。”王粲詩:“遭遇風雲會,托身鸞鳳間。”

⑨徐陵詩:“力弱不扶顛。”《老子》:“善計不用籌策。”

⑩《南史?侯景傳》:先是大同中童謠曰,”青絲白馬壽陽來。”景渦陽之敗,求錦,朝廷給以青布,悉用為袍。采色尚青。景乘白馬,青絲為轡,欲以應謠。庾子山《哀江南賦》:“桀黠構扇,憑陵畿甸。青袍如草,白馬如練。”

寸地尺天皆入貢①,奇祥異瑞爭來送②。不知何國致白環③,複道諸山得銀甕④。隱士休歌紫芝曲⑤,詞人解撰清河頌⑥。田家望望惜雨幹⑦,布穀處處催春種⑧。淇上健兒歸莫懶⑨,城南思婦愁多夢⑩。安得壯士挽天河(11),淨洗甲兵長不用(12)。(末記禎符迭見,欲及時收功,以慰民心也。“張遠注”前六,頌其已然。後六,禱其將然。此章四段,各十二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