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鶴注”據新舊史《高適傳》雲:至德二載,適除揚州大都督府長史、淮南節度使。永王璘敗,李輔國數短於上前,左授太子少詹事。此詩雲“兵戈久索居”,則是為詹事已久,當是乾元元年作。又曰:太子詹事正四品上。詹事,秦官,掌皇太子宮。詹事掌東宮三寺、十率府之政令,少詹為之貳。
安穩高詹事①,兵戈久索居②。時來知宦達③,歲晚莫情疏④。天上多鴻雁⑤,池中足鯉魚⑥。相看過半百⑦,不寄一行書⑧。(首聯從寄候敘起。下則望高之答書也。宦達以將來言,高從師節度左遷也。年過半百,應歲晚。雁魚不寄,應情疏。)
①《參同契序》:“各相乘負,安穩長生。”《世說》:顧長康箋:“行人安穩,布帆無恙。”
②《吳越春秋》:“欲興兵戈以誅暴楚。”《記》:“子夏離群而索居。”
③陶潛詩:“時來苟冥會。”《晉書?荀勖傳》:“亦當宦達人間。”
④鮑照詩:“沉吟芳歲晚。”《記》:“君子不以色親人,情疏貌親。”
⑤《蘇武傳》:漢宣帝遣使求武等,匈奴詭言武已死。後漢使複至,常惠教使者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係帛書,言武等在某澤中。使者如惠語以讓單於,單於謝漢使曰:“武等真在此。”雁書本屬托辭也。《元史》:郝經使南宋,留七年不遣,經題詩係帛於雁足雲:“霜落風高恣所如,歸期回首是春初。上林天子援弓繳,窮海累臣有帛書。”經將還之歲,汴民射雁金明池,得詩以聞。此雁書實事在後世也。
⑥楊慎曰:古樂府:“尺素如殘雪,結成雙鯉魚。要知心裏事,看取腹中書。”據此,古人尺素結為鯉魚形,即緘也。非如今人用蠟。《選》詩“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即此事也。下雲烹魚得書,亦譬況之言耳。五臣及劉履謂古人多於魚腹寄書,引陳涉罩魚倡禍為證,何異癡人說夢耶?
⑦《楚辭?七諫》“年既過半百兮。”“吳注”梁武帝詔:“負君臨,百年將半。”
⑧何遜詩:“欲寄一行書,何解三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