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節 哀王孫(1 / 2)

按:明皇西狩,在天寶十五載六月十二日。肅宗即位,改元至德,在七月甲子。是月丁卯,祿山使人殺霍國長公主及王妃駙馬等。己巳,又殺王孫及郡縣主二十餘人。詩雲“已經百日竄荊棘”,蓋在九月間也。詩必此時所作。《史記?淮陰侯傳》:漂母曰:“吾哀王孫而進食。”《舊唐書》:十五載六月九日,潼關不守。十二日淩晨,上自延秋門出。親王妃主王孫以下,多從之不及。《唐鑒》:楊國忠首倡幸蜀之策,帝然之。甲午既夕,命陳玄禮整比六軍,選廄馬九百餘,外人皆莫知也。乙未黎明,帝獨與貴妃姊妹、王子妃主皇孫、楊國忠、韋見素、陳玄禮及親近宦官宮人,出延秋門。妃主王孫之在外者,皆委之而去。《通鑒》:是日百官猶有入朝者,至宮門猶聞漏聲,三衛立仗儼然。門既啟,則宮人亂出,中外擾攘,王公士民,四出逃竄。

長安城頭頭白烏①,夜飛延秋門上呼②。又向人家啄大屋③,屋底達官走避胡④。(此見王孫顛沛而作也。首段憶禍亂之征。趙曰:頭白烏,不祥之物,初號門上,故明皇出延秋門。又啄大屋,故朝官一時逃散。)

①班固詩:“就逮長安城。”《漢?五行誌》:成帝時,童謠曰:“城上烏,尾畢通。”《通俗文》:白頭烏,謂之鶷。楊慎曰:《三國典略》:侯景篡位,令飾朱雀門,其日有白頭烏萬計,集於門樓。童謠曰:“白頭烏,拂朱雀,還與吳。”此蓋用其事,以侯景比祿山也。

②《雍錄》:玄宗幸蜀,自苑西門出。在唐為苑之延秋門,在漢為都城直門也。既出,即由便橋渡渭,自鹹陽望馬嵬而西。

③《漢?高帝紀》:道路人家。《史記?孟軻傳》:高門大屋,尊寵之。

④《記》:“公之喪,諸達官之長杖。”注:受命於君者,名達於上,謂之達官。

金鞭折斷九馬死①,骨肉不得同馳驅②。腰下寶玦青珊瑚③,可憐王孫泣路隅④。問之不肯道姓名⑤,但道困苦乞為奴⑥。已經百日竄荊棘⑦,身上無有完肌膚⑧。高帝子孫盡隆準⑨,龍種自與常人殊⑩。豺狼在邑龍在野(11),王孫善保千金軀(12)。(次段敘事,記當時避亂匿身之跡。金鞭四句,言上皇急於出奔,致委王孫而去。問之四句,備寫痛苦之詞,並狼狽之狀。高帝四句,恐其相貌特殊,而為賊所得,曰慎保軀,危之也。)

①沈炯詩:“陳王裝瑙勒,晉後鑄金鞭。”又詩:“來道躍金鞭。”《西京雜記》:文帝自代來,有良馬九匹,曰浮雲、曰赤電、曰絕群、曰逸驃、曰紫燕騮、曰綠螭驄、曰龍子、曰驎駒、曰絕塵,號為九逸。

②《伍子胥傳》:“疏骨肉之親。”《詩》:“載馳載驅。”

③《漢書?陳平傳》:船人疑其亡將,腰下當有寶器金玉。《西京雜記》:飛燕女弟昭儀,遺飛燕珊瑚玦、瑪瑙。

④阮籍詩:“楊朱泣路歧。”張衡《西京賦》:“屍僵路隅。”⑤《東觀漢記》:第五倫變易姓名。

⑥《史記?李斯傳》:困苦之地。於令升《晉紀論》:劉淵、王彌之亂,將相侯王,交頭受戮,乞為奴仆而猶不獲。《南史》:宜城王遣典簽柯令孫殺建安王子真,子真走入床下,叩頭乞為奴,不許而死。

⑦《左傳》:“被苫蓋,蒙荊棘。”

⑧司馬遷書:“其次毀肌膚,斷支體受辱。”

⑨《漢?高祖記》:“帝隆準龍顏。”李斐曰:“準,鼻也。”文穎曰:“高帝感龍而生,故其顏貌似龍顏,長頸高鼻。”《後漢書》:光武皇帝,高祖九世之孫也,隆準日角。

⑩《漢書?外戚傳》:高帝召幸,薄姬曰:“昨夢蒼龍據吾胸。”帝曰:“貴征也,遂為汝成之。”生文帝。《隋書》:房陵王勇生子儼,雲走興女昭訓所生也。文帝聞之曰:“此乃皇太孫,何乃生不得地。”定興奏曰:“天上龍種,所以因雲而出。”《史記?扁鵲傳》:長桑君亦知扁鵲非常人也。